今天看到百度波折的O2O业务的文章,给了我一直在思考的“领导人战略缺陷”问题的很好例证。正好总结一下过往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
艾老思认为企业领导人在战略上常常会犯三宗罪——幻想、盲动、善变。带给自己和企业巨大的损失。
幻想
企业领导人通常思想活跃,加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关切,一旦看到新鲜有意思的想法,就不由自主的去和自己业务结合。
看到滴滴火了,就要把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做平台。看到共享单车火了,就要搞押金租赁模式。
他们一旦想到结合点,便像吸**一样,越来越嗨,进入一种幻境。这种幻境极为美妙,因为去除掉了所有不好的东西,都是卟呤卟呤的金币。于是迫不及待的召集高管开会,连夜讨论如何落地。权力大的中小企业领导人,会直接推动执行,搞得迷弟迷妹们也跟打了鸡血一样,热情澎湃,于是展开了一场集体自嗨派对。
盲动
这场派对是在幻想未经检验的情况下的盲动,所有人都会不自觉的关注收益,忽视问题。
越是有钱的,资源丰富的企业,就越容易盲动。然后再美名其曰“试错”或“创新”。
但是创新本就是一件大概率“有去无回”的活动,在战略层面进行这样的盲动,会将组织优势资源消耗殆尽。一旦失败必将导致大批优秀员工出走,这种损失是延续且蔓延的,一次“试错”投入的成本绝非起初看到的表面成本。
艾老思的观点是“产品可以试错,战略不能试错!”
善变
宏观层面企业需要明确且相对稳定的战略方向,团队才能安心,在安心之后才能在微观层面进行局部试错,达成战略目标。
如果战略目标处于频繁变动状态,所有人都失去方向,乱了阵脚。
就如同百度O2O业务一样,最高领导人在O2O战略上始终不坚定。看似很有决心的“砸200亿”,但实质也是在未经谨慎的思考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本质上是战略方向思考不足。于是才有了后面的巨变。(详细内容请读《百度痛斩O2O:深度还原左右其命运的内外力量》)
善变的背后存在两种原因:
以做产品的方式做企业
很多企业领导人是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带着企业成长起来的。企业小的时候只做一款产品,那时做产品就是做企业。等到企业达到千人以上规模,同时在经营多款产品,再继续用做产品的方式做企业,就会让企业如产品一样不断调整。
新方向尚未成为领导人笃定的战略
领导人从幻想到盲动,一旦开始盲动,你的所有决策会不自觉的靠向证明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对的方向。然而这种先入为主的状况,并不能真正支撑领导人内心的坚定,真实的行为无法掩盖内心的不坚定,总会做出左右摇摆的决策。
“创新不是对员工聪明才智的考验,而是对领导人战略信心的考验。”——艾老思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