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智远的第060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为什么我们总是这么急?因为有KPI啊

那在家里没有KPI,你的性子怎么还这么急?

今天早上智远和一个朋友打电话,语音中听到了吵架的声音,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哎,都是这几天闲的,把人都闲出病了。

他说:前天家里没水了,我去超市买了桶水,然后回来后放在那里没有打开,结果对象要喝水,刚好那个矿泉水瓶盖子可能比较紧,她弄了半天也没有打开,最后拿刀子去削盖子,结果不小心把手划伤了。

因为“我没有及时帮她找到创可贴,没有及时帮她把矿泉水瓶打开”,结果磨了两嘴,吵架了,冷战了两天,今天还没好呢。

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急?着急去上班,到点儿了着急下班,好不容易休息了一两天,又闲不下来的着急想工作。

前些天看短视频平台发的段子,一个人在家里能无聊到学动物“爬行”,无聊到数自己的胡子,拔胡子,无聊到在卫生纸上画梁山108名好汉,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有时间的时候不去好好利用在匆忙的时候而又埋怨自己很忙?

闲的时候焦躁,忙的时候焦躁,一线城市待久了,社会让我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有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莫名的焦虑都不知道来自哪里?

我们没办法放慢自己的脚步,大脑就好比吃了药物疯狂上瘾了一样,对这种外界环境,甚至于心理上强烈的多巴胺所刺激着。

我们喜欢沉浸在各大信息流平台,短视频网络综艺平台,天天嘴里吃着零食,而喊着我要完美身材,天天喊着我要成长,却停不下来的游戏,改变不了的现状,哪里出了问题,其实是“自己的欲望在作怪”。



01

那是什么?你想吃吗?

a.国外有这样的一个测试:


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和自己的儿子坐在家门口的小区公园里面,儿子拿了一张报纸在那里看报,而父亲年纪大了,脑袋反应有些迟钝。

这个时候天空飞来一只麻雀,父亲眼睛有点模糊,便问儿子,那是什么?儿子抬头看了一眼说,“爸,那是麻雀”。

麻雀飞到了另一个地方,这个时候父亲又问儿子那是什么?儿子说:“爸,那是麻雀”,儿子这个时候有些不耐烦说:“爸,我刚才告诉你了,那是麻雀”。

麻雀飞到了空中,又落到了别处,父亲又问儿子那是什么?这个时候儿子爆发了,对着父亲说,“爸,那是麻雀(么啊麻,七月雀),你为啥老是问问问,都告诉你几百遍了。


父亲被儿子的一顿爆吼之后,没有说话,拄着拐杖站了起来,默默的往家中走去了。


很多人早已经不记得,自己在年幼的时候,父母以多大的耐心教会我们说话,行走,哄着我们吃饭,睡觉,一遍一遍的在放学后辅导我们作业,教会我们认字,解决我们幼时惹来的麻烦。

时光匆匆,这个场景你还有印象吗?我们小的时候可能也这样过,跟着父亲坐在公园的凳子上,一遍一遍的好奇心,让我们问自己的父亲:


那是什么?它什么会飞?它要飞到哪里去?它不吃饭吗?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父亲或者母亲总是用他们的耐心教导着我们。

而我们长大了,就要面临他们的老去,有时候对待亲人太着急,过于急躁,则会寒了亲人的一片心。

b.你吃这个吗?我不吃:


在外打工的游子,每年过年回到家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妈妈总是以她唠叨的语言,她们的关心方式去对我们。

比如:姑娘,你小时候爱吃的牛肉,我要不要给你买点。姑娘,你小时候爱吃的丸子,妈妈下午给你做,姑娘,你小时候爱吃的炸鱼块,妈妈明天给你买。

有的时候一遍一遍,一次一次问我们,你这个吃吗?你那个吃吗?其实她只是以自己关心的方式去关爱我们,生怕我们在外吃不好,工作压力大,睡不好。

而我们总是在到家中的第一刻,东西往客厅一丢,甚至往沙发上一趟,卧室里一趴玩起游戏,看起综艺,要么到头大睡。

甚至于不耐烦的说:“妈,你烦不烦,回来就问我这个,那个的”而我们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们在家这一年过的怎么样。

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给他们老人一个拥抱,而是按照小时候的方式对待他们,指挥这个,安排那个,当我们真正成熟的那一刻,或许才会明白父母对我们的良心用苦。


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都是过路人,我们都是子女,也会有为人父母的那一天,理直气壮也好,不耐心地万般迁就也罢,没有对错之分。


只不过,这种表达,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我们也从未想过贴上这些标签,只是当我们处于某个时刻的时候,才会瞬间觉悟自己的行为对老人造成的伤害。

那些一次一次的不耐烦,只有在事后想起,反省自己的行为才会意识到,我们能做的就是体量自己的父母。

他们在一天天的老去,好多事情,也许他们已经不再了解,我们却实在不该指责他们的表达方式,她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爱我们。

他们也曾是我们心中的超人,替我们遮风挡雨过。这世界上,如果有一个词语可以循环使用,我想,应该是“耐心”,对父母耐心点,毕竟我们也终将走过他们的路。


02

操之过急,往往事与愿违

清·俞万春《荡寇志》中有这样一句话,智远个人非常的喜欢:事急则缓,事缓则圆。

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指碰到任何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做事中,寻找合适的方法,总能找到答案,无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我伯伯的故事:

我很喜欢爷爷的教育方式,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听爷爷说,凡事不要太“操之过急”,可以慢慢来,很多事情就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了。

我记得小时候我的“伯伯”想要学做生意,想自己在当地的街上开一个早餐店,做点小生意来维系家庭,当年已经看好了地方,价格稍微贵了些,自己有些拿捏不准。

可能因为没有做过生意的缘故,就来找我爷爷询问,我那天小的时候,刚好在爷爷家玩,就听见了伯伯对我爷爷说:“爸”,你帮我看下这个地方可以开店吗?


爷爷便说:

我问你几个问题,如果你想好了,就可以,如果没有想好,我建议你现在还不要去开。

爷爷问“伯伯”你对那个店铺了解吗?

排水怎么样?

在街上人客流量是否多?

附近都是什么样的店铺?

街上现在都是什么样的人群?

你看中的那个店门**通方面吗?

简单的几个问题,把我的“伯伯”问的哑口无言。因为我当时小,不是太懂,但是我觉得伯伯有这个想法想做,应该是知道的吧。

可是很多事情不只是说说就可以了,要去实践,伯伯没有听爷爷的话,而是着急的交了房租,把店面租了下来,结果在开业之前就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办执照,接水电等,一些东西超出了自己的预算。

而在开业后,面对街上冷冷清清没有人,交通不顺畅,街上隔壁还有两家也是做饭店的,并且别人的饭店还包含早餐,没有过一个月,一大笔的投入就白白浪费进去,生意也一片凄凉。

后来爷爷知道后,非常的生气,指着鼻子说,“告诉你不要急”,开店是早晚,我吃过的盐,总要比你见识的多,为什么不听呢?

结果店铺也关了,投资的钱也是借的,弄的家里面面对媳妇的吵闹,自己又没有工作,一团乱麻,有的时候不急,只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台阶去迈。



我同事L先生的故事:


L先生是一个急性子的人,在我的记忆当中,经常同事唠叨做事情不注意细节,鲁莽的大汉,领导也经常说,你不用那么急,可以慢慢来,总是那么急,又没人和你去抢。

有一次L先生来公司上班,他穿的两个袜子居然不是一对,一只灰色的一只黑色的,到了公司都没有发觉,结果同事都笑话他,还是他另一个“同事”友情提示了一下,他自己才意识到。

就因为这个事情,上级还找到他,借助此玩笑说:“你个人仪表天天都这样,马马虎虎不注意细节,怎么能带好团队呢?

那一次自己在公司不仅仅丢人了,女同事都嘲笑他这样对象都找不到,不仅仅在工作上得到一个善意的提醒,也在生活上给自己上了一课。

后来他改掉了“太急”这个坏习惯,他找到合适的方法,慢慢的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样的稳重,让他在工作中与同事的关系也拉近了,也能更好的处理棘手的工作,担任重大事情的主导者。

遇到困难事情的时候不慌不忙的解决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领导的基本素养,也是一个基层员工的素养,事急则缓,事缓则圆,想做的事情慢慢做好,才能圆满。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气吃不了个大胖子,这就是急着做事,反而效果不好的典型案例。

慢慢来不是说可以延迟做事,也不是为拖延症的说辞,而是以自己慢步调的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慢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放慢自己的脚步,才可以让自己的内心灵魂跟得上自己的阶段成长。


03

太急就会变得“不稳重”

如果您问智远,性子太急好吗?智远肯定回答是“不好的”,性子太急的人,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容易“发火”,发火的本质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处理事情不符合心意的表现。

但凡那些高级管理者,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性格都是非常的稳重,友善值得我们学习。

性子太急,我们往往能想到的标签有:“浮躁”“抬杠”“顶嘴”,“不稳重”等,除了这些,在办事方面也会给我们带来影响。

a.性子太急缺乏思考

容易把一件好的事情办的差点意思,毛毛躁躁的,同一个事情,因不同的人办理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我身边同事L先生的故事:

有一次,领导说晚上聚餐,原本每次都是M先生安排,因为今天M先生休息了,让L先生定一个包厢,L先生便爽快的答应了,结果也没有问领导有多少个人,就订了。

晚上用餐的时候,L先生说订的是8人的包厢,可是谁知道领导说晚上团队聚餐两个部分一起了,加一起大概得有16个左右,这就是因为太急,而欠缺沟通造成的后果。

如果换成M先生,他平时都会和领导对接清楚,多少个人,喜欢吃什么,询问下有没有忌口的,要不要喝酒,是否考虑离地铁近的地方,方便回家等问题,往往不同的人,做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效果。


b.性子太急比较鲁莽

一个性子太急的人,往往在面对突发事情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他们的情绪一下子就会变的非常的激烈,心情也会变得非常的焦急,心跳加快,脾气就会上来。

有的时候脾气一旦上来,办起事情来就比较鲁莽,极端,不会想的太周到,如果我们换一个性子比较稳重的人去办同一件事,就会办的非常的圆满成功。

而一个鲁莽的人,会被情绪左右,不但办得不尽人意,甚至有的时候会显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c.性子太急容易得罪人

一个性子太急的人,往往因为太爱冲动,很容易就把别人得罪了,不管是在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工作,人的本质都是为了做好工作,拿一份薪资,顺便学习技能,做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而性子急躁的人,是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的,动不动就发脾气,动不动就会焦虑的上火,那么每一次发火,说错话的机会,都让自己得罪很多人。

甚至于错过“升迁”的机会,试想一下,哪一家公司会用一个脾气躁,性子急的人做管理者呢?这样怎么去服众,怎么去带团队呢?



04

“精神感知下降”引起太急

试想一下,我们的一天24小时是如何度过的:

清晨起床第一眼,打开手机,关闭闹铃,脑子在迷糊的情况下去“洗脸”,“刷牙”,待这一系列流程过后大脑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

那么接下来的一天,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信息”,“事情”,外界的影响,基本是“停不下来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不忙的时间拿着手机去刷短视频,信息流,有的时候在2-3个APP当中循环切换,待短视频刷无聊后,开始看信息流,待信息流乏了还是看短视频。

工作结束后,碎片化时间,慢慢的,在吃饭或者某个场景下,自己又会切换到玩手机这个场景中,生怕错过了手机信息中某个精彩的瞬间。

然后看的时间久了,加上各种APP当中给我们反射的信息,就这样,我们的大脑警觉感知系统就会受到影响有所下降。

甚至于如果自我约束力不强的话,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又陷入了某个时刻,精神注意力便会涣散。

这背后其实是有一套“上瘾模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造成自己丧失“专注”的能力,同时也让大脑形成一种“行为习惯”,不看手机,就会错过很多内容。


我们因为大脑的不停运转,加上外界工作信息,APP信息的植入自己的脑中的影响,让自己的大脑根本在一天之内没有休息的时刻。


这样自己的多巴胺就会不断的分泌,推动我们不断的向外界吸取新鲜内容乃至于“精神上的刺激”。


因此我们的精神就会涣散,丧失专注的能力。

脑袋变得有些健忘,慢慢的加上外界信息给我们带来的不确定危机。

比如:你该学习了,年轻人要抓紧怎么样等,我们慢慢会从心里否定自己,觉得外面有很多的不确性,觉得自己的价值乃至于工作岗位随时会被替代。

就会“莫名的暴躁”,“莫名的焦虑”,这一切的本质其实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太过于涣散了”,自己的感知系统经过各种信息的处理,嘈杂变弱了。

这一切的核心都是因为“信息太多”“精神注意力涣散”“外界环境的影响”三者造成的。



05

如何调整“太急”的状态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说过一个词叫做:“延迟满足感”,智远认为如果自己想改变“太急的状态”,不妨从“延迟满足开始”,但是我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加上一句,在有目标的前提下。

我们因为外界的嘈杂,干扰造成的心理素质变化,到行为的变化,其实本质都是心里的问题。

经过专家调查认为:

人休息一周是最佳的时刻,那是因为通常人在前三天是放松的状态,后三天是自己的心里不在随着“工作”的快节奏而紧绷,慢慢到达一个中期,而在最后一天是“低谷期”的开始。

一旦超过这个时间,人的心理变化就会坠入无聊的莫名焦虑中,所以,适当的身体放松也是对自己”内心“放松的一种调整。

如果自己一直处于某个工作“低谷或者高潮”的状态下,那么如何自己调整“太急”的状态呢?智远有几个方面的分享一并送给您:

a.存自然静观打坐

打坐不是睡觉,可以在中午午饭后,或者早起起床都可以进行,我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纯自然的静观”。

静观是什么,方法很简单,就是闭着眼睛保持全身放松的姿态,会有意识的做几次深呼吸,慢慢的犹如雕塑一样坐着,无论外界什么声音,不去处理,不去分析,自然的靠意念的保持状态。


b.思考目标导向的打坐

关闭手机,闭上眼睛,静坐某个安静的地方,舍身处地的思考自己近期设定的目标,思考这个目标自己为什么还没有达成,是什么原因的影响,自己为什么会延迟,如何进行调整等。

c.放空训练法

这个方法适合很多“静不下来的人”,也是我长期以来的习惯,当我写作或者工作莫名暴躁的时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散步”。


哪怕是自己很久没有上班,还是工作中下班,我都喜欢在饭后去走一走,不管蒙蒙细雨天,还是阳光毒热的夏天,都会漫无目的的去闲逛。


闲逛的同时,自己的思绪也会得到放松,不让大脑接收到手机,音乐等外界的输入。

这样一方面就可以把自己的思维从“对内”转移到“对外”,自己的各种杂念也会不断的在脑中迅速的处理,可能在某个瞬间,工作中的难题就会被解决。

假设时间允许,尝试给自己设定几个时间段,让自己完全的放空,不看各种APP,不刷信息,离开电脑,做什么都行,什么不做也行,屏蔽所有的信息。

可能在开始的时间比较难受,但是时间久了,自己就会慢慢的习惯这种“慢”带来的“身心”的安静,一旦身心安静下来,自己的心急,焦虑,暴躁也就随之而去了。


其实,自己没有那么多客户在第一时间回复,自己也没有很多事情要自己立刻去处理,也没有很多信息必须马上接收的。


你也会发现自己也不会因为这几十分钟的停顿,而错过什么,反之自己的“思维”,“精神愉悦感知度”又提高了,许多东西也更加透彻了。


写在最后:

我们所有的急躁,都是因为心里造成的,适当的减压,放松,才能将我们涣散的精神感知得到提升,聚焦。

适当的也可以学习向身边的朋友去倾诉,有时候,倾诉也是一种调节“太急”的方法,甚至还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20岁忙着学业,25岁忙着工作,30岁忙着谈对象,35岁忙着家庭,生孩子,40岁忙着事业,45岁忙着儿子学业,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时区中奔跑,放慢一些,也能看到很多沿途风景的美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