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参加到一款产品后台的设计中,就在朋友圈中发了一条关于后台产品的动态,不曾想引发了一堆小伙伴们吐槽。主要槽点大致有这么几点,自家后台难看又难用,完全不考虑用户的操作习惯,流程不够优化,并且还一堆bug…
结合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些东西,细细琢磨了一下,网上关于后台产品的文章相比于其他的类别而言,文章真的是少的可怜。便有了自己写一篇的想法,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为什么网上后台产品设计的知识那么少、 后台与前台的区别有哪些、我参与的后台产品的设计思路。
虽然说后台产品更加注重功能的实现,轻用户体验一点,并且后台的用户量也相对较少,然而这并不代表着后台产品不重要。
一个好的后台产品能够大幅的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较少很多的隐形成本。所以,后台产品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接下来就简单的分享一下自己在参与后台产品设计时的一些思考。
下图为一般经历的流程:
做事先问目的,即Why,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产品想实现什么目标?是为了能够提升组织效率,还是只是为了能够有个统计报表的东西,还是为了能够对前台产品进行配置?另外需要能够界定系统的边界,有哪些需要在这个系统中完成的,哪些不需要涉及。
在后台中需不需要体现组织架构?上级能不能对下级进行操作,能不能越级操作?下级的操作需不需要上级来进行审批?
使用这个系统的用户都有哪些?具体的用户角色类型都有哪些?对于超级管理员、管理员、其他角色等这些不同的角色,各自的权限具体有哪些?上级管理员能不能对下级进行权限的收放?
对于不同的角色,各自的需求是什么?可以通过一个需求池来进行收集,比如可以记录需求的编号、需求的来源、需求的描述、需求的类型、需求的优先级、变更记录等。
常见的流程图一类是业务流程图,一类是页面流程图,此处说的是业务流程图。通常情况下一般用流程图和泳道图来进行梳理,如果仅仅只是一个维度的,一般用流程图梳理即可,而如果说涉及到两个维度的,一般则需要用泳道图来进行梳理。
后台产品的导航一般有三种,分别是横向导航、纵向导航以及横向+纵向导航。
横向导航一般用户后台产品功能较少,且导航的层级结构较少的情况下。
优点是学习成本低,能够简单明了的看到所有的操作;
缺点则是扩展性相对较差,不适合复杂的后台产品。
纵向导航在后台产品中使用的较多,一般还会细分为树结构、直接展示二级菜单的以及鼠标移入显示二级菜单三种。
优点是扩展性较好,能够增加较多的功能模块和子级菜单;
缺点则是每次操作都需要展开二级菜单栏,增加了用户的心理认知负担和操作成本。
多用于比较复杂的后台产品。
优点嘛,貌似是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把后台产品弄的非常复杂;
缺点嘛,太复杂很难找到自己要找的东西算不算?
一般在进行功能结构梳理的时候,我都会默默地打开Mindjet,先把功能完整梳理一遍,具体梳理标准参加麦肯锡“MECE原则”,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另外在梳理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版本规划的考虑了,是在这个版本做合适,还是说放到下一个版本的迭代里面。
我一般是在绘制原型的时候就直接在原型上标注了,将比较简单的功能描述、规则说明、触发条件、异常流程、全局说明都直接标注在原型上,如果说流程比较复杂,则会绘制一个流程图来说明。
线框图绘制好之后,评审完没有问题过后就能够拿着线框图去找设计产出设计稿了,一般在绘制线框图的时候,为了不影响设计人员的设计,我一般倾向于多使用灰色、白色和占位符。
开发测试时,需要能够根据之前定好的时间点,定期主动的去和开发测试沟通交流,如果说遇到需求的变更,则需要尽早的通知到相关的干系人。

产品学习|交流分享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