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尝试着从微信小程序是什么,微信小程序与原生应用的优缺点,微信小程序的局限性、以及什么产品适合微信小程序这几部分来来讨论一下应用号。
首先,先来看一下微信小程序是什么?借用张小龙先生自己的定义: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无需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有没有感觉和Web App很像,Native和Web App之争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了,Native的优势在于能够调用丰富的系统接口和框架组件,而微信小程序则开放了系统接口和框架组件,这也就使得微信小程序能够成为介于Native App与Web App之间的应用,其实也就是Hybrid App。

这部分里面一口一个Native,一个Web,一个Hybrid的,接下来就先看一下这些具体都是什么。
Native App是一种基于智能手机本地操作系统如iOS、Android、WP并使用原生程式编写运行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也叫本地app或者原生应用,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手机里装的绝大多数的App。Native App是直接存在于手机本地桌面上的,对应在PC端上的就是CS架构的客户端应用。
Hybrid App就是混合了Native App与Web App的应用,比如微信,在微信中一部分是采用Native App的形式,而另外一些像红包、第三方应用、公众号这些则是采用了Web App的形式。
由于微信小程序是更接近于Web App的Hybrid App,所以在对比分析的时候,有一部分是会拿Web App的优缺点来同Native App进行比较。
原生应用的用户体验和操作流畅程度肯定是比微信小程序要好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丰富的组件框架以及对手机系统自带的一些功能的调用是原生应用最大的优点,即使微信开放了一些组件框架和API接口,但这些东西也始终是在微信的基础上的,调用这些东西的操作体验肯定不如直接调用系统的。
原生应用需要开发iOS和Android两个版本的客户端,而Android又需要兼容各种品牌、各种机型、各种分辨率,微信小程序则不需要考虑这么多的问题。
到2014年的时候,CPA大概是1.5-2元,而在去年的时候,每个用户的CPA是5-10元,今年的CPA应该更高,不同类型的应用的CPA又不一样,姑且以每个用户的CPA为5元计算的话,获取10万用户的成本就已经是50万了,对于绝大多数创业公司而言,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上一点中粗略的计算了用户的获取成本,仅仅是获取成本,从用户的获取到用户的留存,又是一个深坑,根据Facebook知名的“40-20-10”留存法则来看,绝大多数的用户都会流失掉。
2. 微信小程序的优缺点
与原生应用相对应,微信小程序不需要考虑各终端以及各机型的适配和开发问题,开发维护成本相对较低。
微信小程序依托于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推广起来相对而言会简单一点。但是如何推广也是一个问题,扫一扫的话则是只有在具体的使用场景中才会触发,搜索的话,那是不是需要进行关键词的竞价或者优化?另外会不会有很多互联网从业者蜂拥而入,如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微信小程序是基于微信的,即使调用了一些组件框架和API接口,用户体验方面也肯定不如原生应用流畅。
用户的习惯是比较难改变的,之前的百度直达号、浏览器应用做的事情和微信小程序有些相似,然而它们也并未能够改变用户固有的操作习惯,用户能否在微信中养成搜索小程序使用的习惯,需要时间去验证,另外先入为主的观念也可能会对用户的操作习惯有一定的影响。
Native App与微信小程序的优缺点都简单的讨论了一下,接下来谈论一下微信小程序的局限性。
如果把桌面作为一级入口,也就是说微信小程序至少会在三级层级之后了,每一个层级又都符合漏斗模型,对于高频使用的App而言,这样的操作路径会很长,对于需要高频使用的应用而言,微信小程序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张小龙先生比较倡导用户“用完即走”,那是因为用户是在微信内的,用户迟早是会回来的,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互联网从业者而言,需要的是用户的留存和活跃。
某宝链接被封,某步被封,某车链接不能分享之朋友圈,还有某某违背了微信的诱导分享机制被封号,这些因素都是受限于微信自身的,也是很难调和的矛盾,而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互联网从业者的选择,选择是否会参与到微信小程序的开发中去。
没错,最大的第三方威胁就是苹果,微信小程序是基于微信的,而微信是基于 App Store的,而苹果对于App Store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苹果会对微信进一步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注,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这有可能会造就下一个黑天鹅事件。
经过这几步的分析,想必大家对开发App还是开发微信小程序心里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了,硬币都有两面性,凡事也不可一概而论,具体问题还是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我将尝试着从使用频次和是否刚需这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由于如何定义频次的高和低以及如何定义是否为刚需都存在争议,所以仅定性分析,如果分类或者分析有存在问题的地方的话,望海涵。
这个象限已经基本上没有机会了,因为这里需求基本上都被BAT和一些独角兽企业满足的差不多了,即使有一些尚未被很好满足的需求,想要能够做大做强,在微信的小程序里也是可能性非常小的,还是需要做成独立的应用。
由于需求是高频的,虽然不是刚需会导致用户的量级减少,但是对于这部分用户而言,在微信小程序中的操作路径则会相对较长,并不如原生应用解决问题的效率高。前期可以用微信小程序进行想法的验证,后期则可能还是会做原生应用,利用微信小程序进行导流。
这个象限中的需求是一些频次相对较低,但是偶尔却又不得不用的产品,用户能够真正的实现用完即走,如果产品的形态并不是很复杂,功能相对而言也没有那么复杂,使用场景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微信小程序。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低频次、功能相对简单、产品形态不复杂、使用场景相对较少的这些产品比较适合在微信小程序上进行开发,至于如何选择,则依然是需要结合具体的产品类型和产品背景进行具体的分析。
微信小程序只是一种Hybrid App,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只是对以前有的功能的升级,更加接近与原生应用了,正是微信海量的用户基数使得微信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互联网从业者紧紧关注。

产品学习|交流分享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