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大学死党跑来问我个问题,说现在生活成本很高,很是惶恐啊,不禁让我想起来前段时间蚂蚁金服的那起营销事件的文案。老铁,扎心了…

 

从我和死党的对话里,我隐约感到了两个字,那就是——焦虑。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过焦虑,但是就我而言,焦虑是一直都有的,从刚进大学到大四再到现在,所以今天就打算和大家一起来聊下这个话题。

 

简单的说下我自己,普通本科,非985、211高校,物流工程专业,现在从事着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的职位,表面上是看起来是从事着一个戴着一堆光环的牛X职位,实际上冷暖自知。

 

对产品这个职位了解的越多,越觉得产品成功背后所需要的因素太多太多,而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只是互联网诸多工种中普通的一个,和其他职位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正如《围城》里的那句话“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我对于接下来如何走,也只是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并没有什么很明确的路径,所以焦虑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文章的正文部分,我会用3个典型的角色来说明3种人在毕业3年之后面临的一些问题,前2个是我身边的朋友,姑且就叫他们A、B君吧,最后一个,是我。

A君

A君是在读的大四学生,面临着秋招的压力,最近问过我一些关于产品方面的问题,包括产品本身,也包括求职方面的一些问题。

 

我和A君认识于公众号后台,和不少人一样,他通过某文章的联系方式加了我微信。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他后来陆续问过我很多问题,还拿过一些自己的作品让我帮忙看一下,此外也说明了一些自己的窘状,让我帮忙给点意见。

 

A君的情况和我当年校招的时候很像,本着对产品的一知半解就踏上了秋招的路,然后一路走来发现竞争对手基本上都是985、211的本科生,准确的说大多应该还是研究生,这就比较尴尬了。

 

所以A君现在一方面想参加一些产品经理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希望能够从产品运营这个岗位进入互联网行业,走曲线救国的路线,最终再转到产品岗位。虽然这条路走起来可能会更艰难一些,但也不失为一条合理的路径,祝他能够早日达成自己的目标。

 

越来越觉得有梦想没什么了不起,白日做梦谁不会啊,了不起的事有梦想而且愿意付诸努力并且坚持的人。

B君

B君是我当时参加产品经理课程上认识的,当时已经工作3年,工作稳定、轻松,薪资待遇还行,但是上行空间不大,被人一通忽悠之后,决定转行做产品经理。

 

后来B君参加完培训课程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投了1个多月的简历,无人问津,几版简历修改之后,终于有了1个面试。但是对方公司需要出具一份产品体验报告,于是B君就来找我…

 

于是我给B君做了一份产品体验报告,他就红红火火的面试去了,最终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斩下了1个产品助理的offer。但是薪资转正之后只有4K,之前B君的薪资是8K/月,公司提供住宿和餐饮补贴。

 

当时B君也是着急,找了1个多月了,目前就唯一的1个offer,之后还不确定能不能找到,以及能不能找到更好的。于是当天晚上B君就拉着我去喝酒,边喝边问我的意见。

 

这可是会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事情,我怎么敢给建议,我只能尽可能中肯的分析这个offer的利弊,决定权在当事人。最后在天台上,B君在回去的时候对我说,他决定去…

 

顺便说一下,B君在第一家公司融资失利后离职了,目前在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负责App从0到1的搭建。

大学专业被调剂,不打算从事本专业相关的事情,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就开始不断的试错,读过大把成功鸡汤、自学过经济学、营销学、炒过股、校园内的兼职也尝试过很多,终归没有找到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朋友**了解到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大三寒假),于是就开始不断的深入了解这个职位,把市面上产品经理相关的书单横扫了一遍,把网上产品经理相关的公开课都学了一遍,把Axure、Visio、Mindjet这些软件都学了,然后最终发现提升并不大…

 

于是我知道自己遇到了一个瓶颈,这种纯输入的学习方式能够提升的空间很有限。我就又继续学着写产品分析报告、竞品分析报告、RD三件套这些,甚至还不远千里,付费跑去参加起点学院的线下课程。但是我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两件事,实习和体验大量的App…

 

秋招如期而至,我面临的情况和A君一样,游走在一批强势的竞争对手之间。最终我幸运的拿到了2个offer,由于都不满意,所以就决定先去其中一家公司实习,又报名了一个产品经理学习班,白天实习,晚上听课做作业,熬到晚上两三点是常态,认真备战着年后的春招…

 

等到春招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基本没有什么春招,只是个别职位的补录而已,且多为技术岗。无奈之下,就去参加了社招,去了深圳、成都两个城市,拿到了一些offer,但都不是很满意,最后在成都的一家公司实习了几个月之后,就返校准备毕业课题去了。

 

正式毕业之后,又来了上海,面了几家公司,去了其中的一家,签了一年的合同,前半年感觉学到的东西比较多,后半年基本都是在进行重复的工作,于是在合同到期的时候选择了离开,最终到了现在的这家公司。

 

3个人的经历讲述完了,对应着应届生入行与转行转岗这两种常见的情况,说起来好像风轻云淡、波澜不惊的,但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恐怕只有当事人才清楚。

 

下面简单的说一下自己对于行业、职业、焦虑与选择的一点思考。

行业与职业

行业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换行业的成本会比较高,尤其是在一个行业待了很久的人,换到另一个行业里很有可能会面临着降职又降薪的风险,这份魄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他方面的制约也会越来越多,也就更难转换行业了。

 

职业和工作不太一样,你的上一份工作和下一份工作之间可能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你上一份工作是运营,下一份工作是产品,而职业则是连续的,比如产品助理、产品经理、产品总监…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换行业不换职业,或者换职业不换行业,同时更换行业与职业则会比较困难,行业与职业这些东西是需要慎重考虑清楚的,最好不要随便更换。

 

为什么我会焦虑

再来谈下我个人对焦虑的一点看法,适当焦虑其实是一件好事,好歹说明你还知道反省一下,虽然焦虑本身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我不太清楚大家焦虑的原因是什么,以我自己为例的话,以前我焦虑的原因是总感觉时代变化的太快,害怕自己会跟不上,做了产品之后焦虑的是不知道下一个所谓的风口是什么,以及用户的需求会如何变化。

 

后来想清楚了,其实我的焦虑就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心理,因为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应对,所以才会产生焦虑。

 

那怎么应对呢,只能打怪升级,提高自己的选择权,让自己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能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想清楚了这些之后,也就没那么焦虑了。

选择与努力

以前我比较赞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种观点,后来慢慢的发现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首先这种观点的前置条件是,你能够选择,也就是有选择权,那你的选择权是哪里得来的呢?其次,根本没有什么最优解,只可能说在某个时间段内相对优化的解,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解可能又不是最优的了。

 

此外当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很有可能不清楚我们选择之后面临的结果是什么,选择了之后才会知道,有点薛定谔的猫的意味,而且我们看待之前的事情也总会带着“后见之明”去判断。

 

所以,综合来看,个人觉得这说的是一句正确的废话,需要先努力,保证自己有选择权,然后再选择相对较优的那个解。

 

最后

在《乔布斯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你无法在展望未来时串联点滴,你只能在回顾过去时将其升华。所以你要相信,这些点滴片段会在未来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你要相信某种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因缘甚至是其他一切。这种方法从来没有让我失望,在我的生活中,这种意念造就了我的与众不同。

 

什么意思呢,通俗的说就是不知道你在过去什么时候的什么东西在以后的什么时候就派上什么用场了,以前我对这句话没有什么体会,现在却越来越深以为然。

 

所以,在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时候,先认真的把手边的事情做好,然后再不断的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找到之后,再去坚定的追求就好。

以前不相信“信念“、”坚持“、”**“、”梦想“这些老掉牙的词语,现在开始慢慢的信了…

 

最后送几句个人比较喜欢的话给大家,愿每个人都能早日找到自己的信仰并恪守。

 

少年,愿你鲜衣怒马,仗剑天涯;

愿你出走半世,归来依旧少年。

产品学习|交流分享

公众号ID:产品经理从0到1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