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终于迎来了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因为从数据反馈上来看,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系列。可能是题材本身存在些问题,也可能是我写的内容质量有问题,阅读量、点赞量和转发量都相对较低(虽然以前也不高)…
但是我见文章的收藏量并没有明显变化,而且单篇文章带来的新增量也变化不大,所以我就比较纳闷了。如果说收藏量较低,那说明文章的质量存在问题,而收藏量变化不大,其他数据指标异常,我就比较费解了…有想法的小伙伴可以留言帮我解答一下。
之前在某非微信公众号内的作者群里,有大佬抛出一个问题,问我们对于阅读量和关注量更关注哪个,我的答案是更关注收藏量,虽然我也关注阅读量…
在公众号内,对于单篇文章而言,我更关注的是阅读量、收藏量和转发量,另外对于新用户而言,关注的数据指标还有一个取关率。截止目前为止,增长都是来源于自增长,取关率也较低,口碑也还不错。如果对应到产品上的话,那说明这个产品可以做运营推广了。
然而这和我最开始的产品定位有些出入,而且也觉得自己资历尚浅,所以短期内不会考虑通过运营手段做一些增长,就只能拜托各位种子用户们多帮转一下啦。
觉得文章还不错的话可以帮忙分享扩散一下,感谢感谢…说不定就帮另外一个人入产品坑了,反正目前为止是有几个人找到我,说是按照我文章里的方法论找到产品工作了。
整个系列的文章按照一个功能从需求到上线的全流程来组织的,即需求分析》竞品分析》方案设计》评价体系》运营方案》复盘。简单的回顾下这个系列的前两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主要写了需求分析和竞品分析这两部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为什么看那么多书,依然做不好产品(一)
第二篇文章主要写了方案设计和评价体系这两部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为什么看那么多书,依然做不好产品(二)
这篇文章主要是运营方案》复盘,首先说明下运营方案不是我擅长的东西,只是暂时先把现在的一点想法记录一下,为了抛砖引玉。
运营方案
我不清楚大家对运营的理解和定义都是怎样的,按照工作性质的划分运营可分为内容运营、产品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等等…
那究竟到底什么是运营?
以前我的理解是连接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一切东西都可称之为运营,我现在的理解,加入了另外一个维度,那就是变现。
用一个比较知名的模型可以比较好的把运营的各个阶段概括进来,那就是AARRR模型。我个人觉得,这些都是运营,小到一个功能点,大到一个产品,都离不开这些东西…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之前单独写过这个模型相关的文章,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下。
产品数据除了UV和PV还需要关注什么?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觉得产品和运营是不分家的,一款产品想要做好,既离不开产品价值,也离不开运营价值,虽然在不同的产品类型里面,产品价值和运营价值起到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此外,我也比较认同另外一个观点,就是产品价值本身就是有着天花板的,而且这个天花板在产品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运营价值能帮助产品无限接近于理论上的天花板上限,而不可能突破上限。
这个思维和终局思维以及极限思维有些类似,都是从极大值考虑,然后再来倒推当前的情况。那达到上限怎么办,换一个更大的局,或者想办法扩大现在的局…
以前上线一个新功能的时候,不太会关注运营方案,现在对于新功能会再考虑一些配套的运营方案,比如新手引导、入口引导、关联功能配合等等。
可能有人会问了,好的产品不是能够自传播的么,我只能说那毕竟只是极少数的,况且你回想一下,当年的微信和现在的小程序都是动用了多少资源来做运营的?
复盘
以前我没有复盘的习惯,虽然现在也才刚开始去养成。但是这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因为上线之前所有的功能都只是我们的猜想,是没有经过用户验证的,没有结果反馈,也就意味着没有办法知道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进而就没有办法提高。
对于结果一般会有两种,成功或者失败。至于如何定义成功和失败,那就需要结合评价体系中上线前确定的预期目标了。
复盘成功
首先需要界定就是成功的定义,达成了什么目标证明了是成功了的。
其次就是针对这次项目的复盘,为什么会成功,是需求找准了,还是解决方案定义的比较好,除了当前的方案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方案,因为需求可能是相同的,但是解决方案却可能有很多种,我们用的只是其中的一种,那么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案?
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区分成功是主观因素导致的,还是客观因素导致的。这一点,很难。
很多时候,我们都分不清因果性和相关性,换个角度来讲,就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前者是必然的,因为A发生了,所以必然会发生B,这是可以反复重现的。后者是偶然的,A发生了,B也发生了,但在A发生的前提下,B只是一个概率事件,而这个概率小于100%。
说这么多,就是因为我们有时候很难把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区分开,从而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很多时候确实会高估主观因素在成功中的作用,而低估客观因素在成功中发挥的作用。
在看待别人成功的时候,这两者就恰恰相反了,我们总是会高估客观因素在别人成功中起到的作用,而低估主观因素起到的作用。想一下面对XX代,很多人是不是只觉得是XX的功劳,而认为当事人就一无是处。
再比如我们上线了XX功能,总是会觉得战略分析多么正确,方案多么完美,执行多么优秀,而可能忽略了平台本身的价值,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厂,获得一个XX流量入口,百万甚至千万级的流量根本不在话下,那到底哪个因素对这次的成功更重要呢?
当我们谈论微信的成功的时候,总是会提到背后的腾讯资源,诚然腾讯的资源却是很重要,但是微信本身的产品、体验以及一些功能上的创新难道就不重要了么?
成功是很难的,比成功更难得可贵的是知道这其中有着很大一部分偶然因素。
在《专业主义》那本书里提到过关于专业的定义,什么是专业?让正确的事情持续发生的能力。
作为一个产品狗,我们需要追求的也是这种能力,需要尽可能的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也就是能够让成功不断重现的能力…
复盘失败
谁都不想看到这个字眼,但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没有谁能够保证自己能够每次都100%成功,我们能做的,只是提高成功的概率,仅此而已。
那句自黑的话怎么说的来着,大意是哪个成功的产品经理手里面没有几条命案呢。
我们看到的是腾讯的微信、王者荣耀、全民K歌这些杀出来的产品,看不到的是那些不温不火,甚至都没有机会面世的数百上千款产品…
所以,坦然面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然而说易行难啊。
复盘失败的时候,首先肯定要明确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可以从内外部两个角度来进行复盘。
内部是需求判断上存在偏差,还是解决方案上有问题,又或者是执行上出了问题,外部上是环境发生了变化,还是出在了竞品身上,又或者是其他风险。
明确了失败的原因之后,就面临着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放弃,一种是优化。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因为我们很难分清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只算是在勉强维持。
这个时候可能会面临着需要止损,即优化的话,再优化多久,再投入多少资源,优化到什么程度,如果再到了止损线,那就应该果断止损…
止损是一种理性经济人的做法,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非理性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很难做到,这种成本在经济学上叫做沉没成本。
复盘之后我们需要能够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沉淀下来自己的方法论,然后再按照新一轮猜想》方案》验证》复盘的形式来进行持续迭代,不断的打怪升级,从而提高自己做决策成功的概率。
最后
整个系列的内容至此就告一段落了,然而这也只是为截止到目前为止的一个复盘,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全面,后续有了新的想法之后也会不断怀疑自己,再不断迭代的。
好久没有和大家互动过了,你们想看到什么类型的文章呢,有想看到的一些内容的话,可以留言给我,如果我能写出来的话,我就尝试着去写一下。
仅限和互联网产品相关的,最好是2C产品的,而且领域和专业性太强的东西写不出来,见谅见谅…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产品学习|交流分享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