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帮网易云课堂策划“网易戏精课”的刷屏至今,鉴锋在运营圈“红了”大半年。
去年8月,他在深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提供用户增长裂变服务。不到一年,他就服务过腾讯、知乎、喜马拉雅、网易云等公司,持续刷屏朋友圈;
| 2018年初,鉴锋团队首创的分销课刷屏朋友圈,网易之后鉴锋还帮三联生活周刊策划了类似活动,再次刷屏10w+。
他的公众号“运营深度精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更新不过30篇,粉丝增长20万;他的一篇文章在几小时内,卖出3000多份知识星球,净利润30万;
今年4月底,公司推出小程序「趣拍卖」,4个小时PV破百万。
他还是学生时代那幅T恤+短裤+黑款眼镜的打扮,只不过现在大家不再叫他“那位同学”,而是称呼“鉴锋老师”。
来北京出差,考虑到北方客户的审美习惯,他把拖鞋换成运动鞋,以示正式。
| 爱穿拖鞋上班,不得不让人想到刚创立facebook时的扎克伯格。
然而把他的名字输入搜索引擎,跳出来的只有他写的运营案例分析文章。
关于他本人的信息却少之又少,某个行业峰会的详情网页上,他的嘉宾介绍是一张人物剪影,连公众号上,照片也只有一张是后背。
于是大家开始想象,一个92年年轻人是经历了怎样的成长才成为今天的“增长黑客”?
鉴锋给我们分享了他在创立公司时定下的三条原则,即使最困难发不出工资时,他都没有放弃这三条原则。
原则一
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直到你的工作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才会蓦然发现:日夜积攒的才华、生活对你一切残酷的磨砺,原来冥冥之中都是为这一刻准备的。
你才会感慨:真的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这段话,被写在鉴锋公司招聘帖子里,从2017年8月1日成立,他的团队已经从最初的3个人,扩大到现在50人左右的规模。
但鉴锋告诉HR,一定要找志同道合,对运营这件事情有兴趣的人。
“管理上我一直相信无为而治,我们公司上班不打卡,也没有KPI考核,但大家都完成的很好。一方面我想是因为提成和奖金。
另一方面,我们面试的时候会反复和候选人确认:「你喜欢做这样子的事情吗?」只有他是从内心喜欢这件事情的,才会被纳入进来。“
作为一家创业近1年的公司,鉴锋团队的主动离职率几乎为0,他只主动劝离过两个人:一个是主动向技术供应商暗示要回扣;另外一个是市场负责人。
“我一个不好意思和人谈钱的人,每次和客户确定完合作方案之后,就不知道怎么谈具体价格,所以后来就想找了一个专门的市场负责人。
但市场负责人为了公司能有更好的收益,在客户的筛选和谈判上是以更高利润率做依据,这违背了我们开开心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准则。“
后来,鉴锋给了她一笔钱,让她离开了。
像很多沉迷过网游的男孩一样,鉴锋在一开始并没有找准赛道。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志愿是去网易的游戏频道,但因为专业不对口,他连校招的门槛都没有过。
2015年大学毕业后,他误打误撞进了一家内容电商平台做活动策划,每天都想着怎么用一些点子去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公众号,促进平台的销售。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开始学习馒头新媒体和运营方面的课程。
“刚开始我就是两眼一抹黑的小白,但我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都会在工作中找机会实操验证,把老师分享的干货吸收内化成自己的经验。”
于是,他开了公众号“运营深度精选”,拆解馒头课程中的知识点,去策划涨粉活动,然后通过复盘案例再产出公众号文章;不出半年,公众号的粉丝就累计超过10万。
鉴锋最初的一批客户就来源于此,就这样他和朋友利用业余时间接了几个项目,完成了创业的冷启动,在2017年8月才正式辞职开始创业。
“刚创业的前三个月,10号发工资,但到了5号都还没签下客户,账上没有一分钱;但就在5-10号这几天,会有连续冒出来好几个客户,而且都是一上来就当天预付款给我。
真的,至少有三次以上是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能创业成功,真的是运气好。”
而事实上,为了能够给大家及时发工资,鉴锋为了一个客户的3000块钱彻夜加班。
但即使这样困顿,他仍然拒绝了投资方抛出的橄榄枝。
“资方会要求你在某个时间节点必须达到一定的发展规模,好进行下一轮融资;
我做公司主要是为了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希望能够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自由得尝试产品方向。”
原则二
基于用户价值
在互联网创业的大潮下,鉴锋找到了他的远方。
深圳这座城市,他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年,这里距离他的家乡梅州大概有5个小时的车程,却是不一样的天地。“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楼都很高、马路很笔直。”
2014年,在湖北一个三线城市的大学读物理专业的他第一次来到深圳,因为找工作的原因才注册了微信。
那正是O2O模式刚刚火爆的时代,他在深圳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地推,负责一个区的水果店加盟,“那时候还没有共享单车,只能靠地铁和走路,我每天就看着地图一家店、一家店的去走。”
在这样每天与水果店老板的交流中,鉴锋手机地图上标记的位置越来越密集,越来越扩散,他也越来越了解水果店老板的心理。
“你要去跟商家谈判,你肯定要告诉他加盟这个平台能给他带来什么,以及他想要什么。运营就是跟用户打交道,一些心理学上的东西,你要非常的懂他,才能说服他。”
很快鉴锋从一个区的负责人,成为了三四个区的负责人,这座城市中心几乎每一条大街小巷,他都走过。
一本厚厚的《社会心理学》鉴锋拿来翻了一遍又一遍,里面的理论、案例和各种社会调查让他受益至今。
“你希望用户分享你的内容,首先你要思考你能够给他提供什么价值?你要站在他的角度,去想他转发这个“内容”,可以得到什么“好处”?
炫耀?装逼?爱心?,这也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共情’能力。”
他拿出手机,手指在上面飞快的滑动,打开一个APP,“你看这个按键,我在设计它的时候,首先是想手机屏幕那边的用户,看到这个界面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按这个按钮?只有你给到了他想要的价值,他才会按照你设计的走下去。”
原则三
不断创新好玩的玩法
在运营深度精选为数不多的文章里,鉴锋和团队力图把每个案例的复盘都讲解得透彻、真实、细节到位,但并不是每一个客户都受得了他如此的和盘托出。
毕竟赚钱的办法,大家都不愿意去分享,这也是在过去一年中,公众号只更新了不到30篇文章的原因。
鉴锋不愿意藏私,包括他在谈判阶段就会把很细节的点告知客户,方便客户对整体效果有合理的预期。虽然中间也发生过被骗的先例——客户盗用他加班一夜做的方案,却没有和他进行合作,但他仍然不以为意。
“发生这种事情,也不是他能控制的,也许他到了下一家公司,有预算了还是会第一时间来找我合作的。”
更关键的是,他对自己团队有自信。
“我们文章写的套路已经非常详细了,大多数人按照去实践,基本上都能做到七八十分;但想达到九十分,或者一百分,背后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经验。
用户都是喜新厌旧,一个新玩法的发明,第一次使用的效果最好的,随着用户阈值越来越高,如果没有创新,传播效果只会走下坡路。所以我们对每一个新方案都必须得要有超越上一次的设计点。”
除了服务客户的方案需要保持迭代创新的速度,在公司运营上他也在迭代突破原有的业务形态,尝试新的商业模式。
“现在的商业模式是“人服务客户”,如果你想发展更多的客户,就只能不断的增加公司的人手。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创造出一款产品,让产品去服务更多的用户。”
4月中旬,鉴锋团队推出了第一款小程序“趣拍卖”,在这款程序中用户可以拍卖自己的晚餐,拍卖自己的时间。小程序上线4个小时,就吸引了上百万的用户使用,“现在我们并没有怎么运营,但每天仍然有大概几千的人在玩。”
初次试水让鉴锋看到了小程序在微信生态的裂变威力。
“刚开始做小程序时,我时常犹豫,因为很多人的失败就是在于太过于贪心,进入到不擅长的领域,只有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你才可能领先秒杀别人。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做小程序,我的核心优势是什么?直到我想到:既然我擅长微信生态的用户裂变活动策划,那我就给小程序设计裂变玩法吧。”
以此思路,鉴锋团队依次推出了:收信箱、运动步数换购商城、程序试玩中心、论文免费查重、点开欣赏等小程序矩阵,并且每款产品都能在两三天内达到破百万PV的成绩。
到今年8月,鉴锋的公司就成立一周年了,他也为员工预定了一起去青海湖团建,他让员工在7月底前把手里的案子告一段落,8月就可以去湖边享受草原风光了。
“刚创业的时候我就给大家画饼,如果我们产品做成功了,我们就实行旅游办公,可以这周在桂林办公,下周在西双版纳办公,这是我的一个梦想。”
鉴锋的三条原则帮助他从曾经馒头的用户,成为馒头的商学院的讲师,他说自己这个平台上受益良多。
甚至合伙人和女朋友,都是在馒头的线下活动上认识的,“我女朋友是个HR,她参加馒头的活动,想去看看能不能招到合适的人,结果找到了我。”
现在,他希望来听他的课的人也能有所得到:
“微信生态里面有一些用户裂变套路,这些套路是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实践踩过非常多的坑、迭代总结的,它不能让你一下子成为特别牛的人,但可以节省你很多时间。
就像齐白石说的“学我者生,似我就死”。我希望有人能够在这个裂变套路的基础上创新,做出更加有价值的事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