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几份产品分析报告,顺便也回想了下自己之前写的一些分析报告,发现大多数所谓的分析报告都是为了分析而分析,而且重在罗列而非分析,没有什么落地的价值。
大多数人的报告也只能从表象进行分析,看到的是整个模式最表层的东西,管中窥豹而已,很难还原整个产品的模式,更不要说分析整个产品模式了。
做产品很多时候都是在决策,都是在权衡多方的利益平衡,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都是决策的结果。
至于决策的背景以及当时的限制条件是怎样的,我们根本不清楚,只能戴着后见之明的眼镜去分析产品。当我们身处当时的环境时,很可能根本看不清这些事后看起来再明显不过的东西…
除此之外,我们自己很可能根本不是产品的目标用户,某个功能最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好与不好,数据是怎样的,我们都不知道。
除了上面那些问题,还会有很多其他问题,比如产品所处的周期是怎样的,业务模式是怎样的,模式有什么特点,我们都不清楚,在这样种种因素的制约下,想分析一款产品甚至是分析好一款产品,真的很难。
最近看了一些大牛的产品分析方法,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想法主要是来源于王诗沐(网易云音乐、网易美学产品负责人)和黄有璨(三节课COO与联合创始人)。
师母的方法论更偏向于微观层面,即单个功能或者产品功能的分析,老黄的方法论更偏向于宏观和中观层面,即整个产品模式的分析。
本文的方法论框架主要来源于老黄的运营课程,结合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些调整和延伸。
文章按照从宏观到中观层面逐步进行说明的,分别是面向市场、商业逻辑、产品生命周期、业务逻辑和用户场景与流程这几部分。
没有什么一招鲜吃遍天的心法秘笈,也没有什么标准的方法论和套路,在合适的场景下,结合自己的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论就好。
面向市场
在展开这部分之前,想先引出另外一个话题——用户体验到底重要不重要?
这里说的用户体验指的是微观意义上的体验,诸如交互、视觉、使用感受等,宏观意义上的用户体验指的是用户从接触到使用产品整个流程中的主观感受。
最开始的时候,我的观点是认为用户体验很重要,后来观点迭代成用户价值应该大于用户体验,再后来是根据用户使用的整个流程来判断在哪个点上应该给出超额的预期,哪个点上做到及格就好。
最新的想法是,用户体验只是一种手段,利用它或者不利用,取决于产品面向的市场以及模式本身的特点。用户体验很重要,但不足以左右整个模式的成败,而且在不同阶段它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产品面向的市场其实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存量市场,一类是增量市场。
当我们面临的是存量市场的时候,意味着我们面临着的是一个增速相对放缓的市场,此时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这个时候,进场的玩家是从现有的玩家手中抢夺用户。
考虑到用户的旧体验和换用成本,新的解决方案要比之前的解决方案方案好很多才会有机会,这个时候用户体验就会是一个很重要的筹码。
当我们面临的是增量市场的时候,可能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对用户而言可选择的东西也是有限的,此时拼的是体量,是市场份额,快速跑马圈地才是首要目标。
所以啊,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产品当前处在的是一个怎样的市场,增速如何、渗透率如何,是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因为这会决定着要采用怎样的竞争策略,以及产品模式的天花板在哪里…
商业逻辑
商业逻辑的范畴很广,足以写本书了,自己对这个的理解也不是特别深,所以只简单的说一下。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商业模式不等于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只是商业模式中的一环,在周鸿祎的一本书里有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可以参考一下,商业模式指的是创造价值、传递价值以及获取价值的整个过程。
另外还有一本书叫做《商业模式新生代》,专门写商业模式的,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下。
本部分的核心要点有两个,分别是:
-
做流量还是做现金流;
-
是高频业务还是低频业务。
流量生意意味着规模,现金流生意意味着利润,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有时候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冲突。
比如高利润空间意味着市场份额会相对较小,而大的规模也意味着利润空间可能会有限,选择流量还是利润,会直接影响市场的上行空间。
如果是高频业务,做流量还是现金流问题都不是很大,因为高频业务本身就可以成为流量池,而有了流量也就能变现,至于变现效率如何则是另外一个话题。
如果是低频的业务模式,只能走现金流生意的模式,而且需要有高客单价。整个模式要重点关注客单价和复购率,有的业务甚至是一次性的,根本没有复购,那就需要重点关注转化率了。
产品生命周期
前面两部分都是宏观层面的东西,是客观环境层面的,很多东西在项目诞生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的,很难做一些调整,下面这几部分则是和产品模式密切相关的,后天可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分析一款产品,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产品当前处在什么阶段,毕竟探索期的产品和成熟期的产品差异还是挺大的。
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探索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这几个阶段,名称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叫法,但本质上说的都是这几个阶段。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文章,这里就不再赘述,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下。
产品生命周期的S型曲线以及形成原因
核心业务逻辑
对于一个普通用户而言,看到的可能只是产品最终表现层的东西,比如一个网页、一个公众号、一个App或者小程序等…
对于一个产品经理而言,理解的产品绝不应该仅仅只是表现层的东西,而应该是整个服务的架构,包含用户体验流程和整个服务的支撑系统。
以一个在线教育的网校为例,呈现给用户的可能只是一个页面,上面陈列着诸多的课程,这就是用户对你的印象。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需要考虑的则是整个网校模式里面有多少个角色,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关键角色是谁,彼此之间如何进行互动…
下图是之前绘制过的一个业务逻辑,业务背景不再赘述,只是作为示意图简单说明下。
梳理清楚了这些东西之后,才能明确产品的模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比如课程是自建还是第三方。自建的话老师怎么来,课程如何选课,课程的质量如何保证,第三方的话如何选择合作方,选择的标准是什么,选择哪些课程, 如何选择课程,…
明确了整个模式是如何运作的,才能知道哪些是最核心的环节,整个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自己目前有的核心能力是什么,与整个模式所要求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匹配。之后才是如何强化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且保证整个模式输出服务的品质。
用户场景和流程
这一部分就是我们通常比较熟悉的部分了,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用户场景,毕竟纯线上的产品与线上+线上的产品设计肯定是不一样,要明确的是产品解决了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
流程主要指的是用户的决策流程和使用流程,有的模式决策方只有一个,比如大多数的2C产品,有的模式相关方有很多,但是决策者到底是谁,比如上文提到的网校模式中,学生是使用者,而决策者其实是家长。
使用流程指的是用户的使用流程是怎样的,当前流程是否有什么问题,整体的效率是否最高,明确了这些东西,最后才是交互和视觉相关的东西。
明确了用户的使用场景和流程,才能更好的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在用户决策链的上游做一些产品层面的设计来影响用户的决策。
最后
上面的文章其实是一个通用的思考方法论,前四点基本上是一个业务的负责人在思考的东西,能通盘进行分析和考虑的就是真·产品经理无疑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考虑最多的可能就是最后一点里面的用户场景和使用流程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按照用户、场景和问题来进行思考,针对遇到的问题找到更深层次的需求,之后再是基于此的解决方案。
我们分析别人的产品其实是一个逆向思考的过程,要由解决方案来看解决了什么人的什么问题,解决的好不好,方案的数据表现如何,在此基础上再来思考当前方案是否最优,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等…
简单的总结下文中提到的一些方法论,更偏宏观一些:
-
首先要明确面向的市场,是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
-
其次要明确商业逻辑,是做流量还是现金流,业务是高频还是低频;
-
然后要明确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
之后是梳理产品的核心业务逻辑,明确整个模式是如何运作的;
-
最后是分析用户场景和流程,明确用户是在什么场景下如何使用的。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