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春节就快要到了,你决定好要不要回家了吗?

在国人心里,春节就意味着团圆,团圆就是要一家人在一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年前的问候由“几时回家?”变成了“过年回家吗?”。

那股浓浓的年味,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淡了,回家的观念也慢慢消失了。

欧派家居推出的新年广告讲的正是这样的现象,但看完这支短片或许你会对“过年回家吗?”这个问题有新的思考。

春节再不回家,家就要消失了

临近春节,欧派家居推出了一支构思长达两年,由欧派创始人姚良松亲自编剧的新春短片——《正在消失的家》,讲述的是在城里打拼的儿子多年里两次回乡过年的经历。

转眼又到了年尾,工作愈加忙碌,这时主人公收到了姐姐询问他能否回家过年的短消息,思绪一下子飘回到五年前。

那时经济条件算不上太好,过年回家要搭上一段绿皮火车,再转乡村客车,拥挤嘈杂的车厢,人畜共乘的客运,将回乡欣喜的心情消磨了不少。

舟车劳顿后,儿子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乡下老家,阴冷的天气里,一家人在破旧的老房子里吃的是早已凉透的菜。

家里没有热水器,洗澡的地方还透着风,小孙子刚住了一晚就发烧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装药的包裹在回来的途中被挤掉了,村里又没有医生,爷爷只好连夜背着孙子上乡里求医,谁知道医生却回家过年了。

大年初一,儿子带着孩子和媳妇回城里了,尽管万分不舍,但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父母只能看着他们离开。

时隔五年,在妻子的支持下,儿子又带着妻小回乡过年了。

这次,儿子开着轿车上了回乡的公路,天气很好,也不需要和人群拥挤了。

回到家里,一切都焕然一新,原来妻子和姐姐早在年前就请了欧派家居的人来装饰房子,让老人也过上了舒适的生活。

今年的新年,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度过。

从小在家里长大,出去打拼后在城里住久了,却不习惯家里简陋的环境了,为了让在外的游子们回家,家乡也在做着改变。

眼看着家里环境好了,老父亲还是希望,儿子能趁着自己还在,常回家看看。

人生短暂,陪伴父母的时间还剩多少?再不回去,家就要消失了。

揭露社会现象,洞察群众心理

短片以当下的中产人群生活为背景,通过讲述儿子两次春节回乡的故事,揭露了如今越来越少人回家过年的社会现象。

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人们离乡背井外出打拼,渐渐地习惯了城里的生活,再次回乡面对截然不同的环境和生活习惯,人们感觉到了不适应。

久而久之,人们一边渴望着团圆,一边又深怕受居住环境的困扰,在这样的思绪中挣扎的结果就是回乡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也短了,彼此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家也正在消失。

短片中的场景、情节,生动的还原了70、80两代人的生活。

从贫困到富余,生活条件一点点变好,决定是否回乡过年时,内心的挣扎,这逼真的情景,轻易地就让人产生了代入感,引起了用户的情感共鸣,对短片的记忆也愈加深刻。

制造冲突引起关注

自然植入产品解决矛盾

倘若剧情是平淡无奇的,定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因此短片制造并强化了冲突,以此来吸引用户的关注。

短片通过制造出“好几年不曾回家”与“想要回家”,“担心妻儿受苦受累”与“希望过年回家陪伴老人”,“城里生活环境优越”与“乡下条件艰苦”等矛盾冲突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张力,吸引了众人的眼球。

当众人眼光聚焦于矛盾时,产品适时地融入剧情中,解决了矛盾,并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时隔多年,再回到老家,家里的一切都已和从前不同,崭新的家居环境,让一家人过年过得和乐融融。

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展现出欧派的家居产品和装饰效果,不仅不会令人感觉被强制接收广告,反而加深了受众对产品的印象,提升了对品牌的好感度。

向受众传递爱

树立温暖的品牌形象

欧派的品牌口号是“有家,有爱,有欧派”,而在这支短片里,欧派也充分地向大众传递出了爱,树立了温暖的品牌形象以及展现出定制的产品特性。

通过定制家具,改造家居环境,让主人公由担心妻儿受苦向愿意回家转变,这一情景提升了用户对品牌的好感度,也让定制的产品特性更加打动用户。

品牌打造的这支走心广告,将暖心的情感传递给受众,为自己塑造起了温暖的形象。

短片的结尾,品牌想要通过“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和“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这两句话,引起大众的深思。

家是你从小生长的地方,是为你遮风挡雨的地方,你的根永远在这里,为何走得远了,生活好了却不想再回来了?

只有父母尚在,才叫回家,父母倘若离去,此生便只剩归途,请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时光,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

你过年回家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