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想出去”,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也是这样。

 

到底是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这是一个引战类的话题,估计讨论很久都讨论不出来什么结果。

 

你能列举出大公司的5个优点,总归有人能列举出来大公司的5个缺点和小公司的5个优点,反之亦然。

 

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到底该如何去选,有的人可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可能没有自己的答案。相对而言答案没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方式。

 

首先,要先定义一下,什么是大公司,什么是小公司?界定的标准是什么,公司人数?行业知名度?营收规模?

 

其次,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

 

从实习到现在,也陆续待过几家公司,有人数在50人以下的公司,也有2000人以上的公司。刚好最近和朋友在聊选择这件事,所以就简单的写下自己的一点想法。

大公司 VS 小公司

很幸运,实习的时候就入了产品的坑,从打杂助理一路到现在。个人的经历是先在公司实习,毕业的时候去了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之后去了某家稍有名气的厂子。

 

所以就想简单的谈谈自己在小厂和大厂的一些感受,主要会从人、事、物这几个维度来谈。

 

从小厂到大厂,最直观的感受有2点,第一个是我去,分工居然可以细到这种程度。第二个是我去,厉害了,原来还能这么考虑。

 

先说第一点,最开始工作的时候,厂子比较小,基本上是一个人独立负责整个项目,上司是开发负责人,自由度很高,产品层面的东西基本不过问。

 

后来去了大厂发现分工已经到了相当细分的程度,从业务层面来看,你在某大厂的App看到某不起眼的一个入口,背后可能就是一整个团队在做。

 

从职能层面上来看的话,小公司一般是产品、视觉、运营、技术、测试,大公司一般还会细分出来一些其他的岗位,比如交互设计、用户研究、运维等…

 

大公司更多需要的是长板型人才,需要在某个方面有比较明显长处,短板可以由其他人来补,一个萝卜一个坑。小公司更喜欢的是综合性人才,最好啥都会点,哪里需要哪里搬…

 

分工是有利于提高整体效率的,但反过来,分工过细其实是不利于个人成长的。

 

同样的道理,术业有专攻,产品经理的长板是自己的专业能力,如果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一堆杂活上,也是不利于个人成长的。

 

关于第二点,其实有句非常好的名言警句适合用来提醒自己,那就是“你以为的顿悟,其实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有一次开会的时候,在关于一个功能要不要做的时候,大佬现场推演了一下,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模拟了一下这个功能用户可能会怎么用,然后预估了下整体的数据表现。

 

当时我的第一想法就是,对啊,可以这样推演模拟一下,然而却没有想到。学习了,以后类似的情况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工作的本质其实没发生太大的变化,由于我一直在做2C领域,所以做的事情和流程都差不多,正所谓“面试造核弹,上班拧螺丝”。

 

厂子大起来,人就也会多起来,也就涉及到分工协作和流程制度了。

 

分工就是上面说的,分工逐渐细化,工种越来越多,最后的效果就是团体作战能力很强,单兵作战能力不好说。

 

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想着直接从大公司挖个人来直接解决你的问题也是不太现实的,毕竟分工太细,除非挖比较高段位的人。

 

由于分工比较细化,工种多,人多,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流程很长,处理问题的反应时间会增加,效率会降低。

 

这是弊端,好处就是能够保证决策的准确性,比如做了一个决策要走五个环节,也就意味着首先你的决策是正确的,这样才能被层层审批通过,其次你没办法轻易做修改了。

 

小公司的层级比较少,处理问题的反应时间会降低,效率会提升,带来的问题就是可能会出现朝令夕改,在没想清楚的情况下变来变去。

 

先说点直接的,薪资待遇、光环加成、项目资源这些都是大公司明面上的直接收益。

 

好的职业习惯的养成,团队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三观的树立,视野和见识,虽然这些都很虚,但很有可能会一直产生收益。

 

相对而言,小公司就给不了那么多的东西了,能给到的就是更多解决问题的机会,以及不确定的收益。

 

很多人最看重的,不也正是这两点么。

 

一边是按部就班的打怪升级,一边是压缩时间换取高速成长以及成功的可能性。

 

无所谓好或者不好,都是取舍,权衡…

如何选择

我只简单说下我自己的考虑,以及我用过的一些方法,至于效果嘛,不是特别好衡量,只能说是一种思路吧。

以终为始

传说中的终局思维,也就是从结果来倒推你想要什么,你需要做什么。

 

举个例子来说下,假如你对自己的定位是最终要择一大厂养老,那你需要做的就是打磨自己一两个技能,保证自己很稀缺,然后老老实实的攒经验,打怪升级。

 

如果你最终想往产品总监的方向走,那至少两项技能是需要非常过硬的,一是产品专业能力,二是团队管理能力,结合着要选择的东西,来看能否提升这两项能力。

 

否定法

有的时候我们会考虑的很清楚,我要怎样怎样,这是比较好办的,按照既定的计划去落地就行。

 

难的是还没有想清楚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否定法来考虑,也就是我在做的东西是不是我想要的。五年、十年之后,如果还是这个样子,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如果是,很好。

 

如果不是,想清楚,再倒推要怎么做。

量化分析

上面都是一些定性的分析,如果你是一个很理性,很客观的人,可以考虑量化处理。

 

假定你有A、B两个offer在手,你不知道怎么选,那你可以先把影响自己做选择的正向因素都列举出来,比如薪资待遇、成长空间、项目前景、公司知名度、团队满意度等,然后赋予各因素一个权重,打分后计算最终得分。

 

然后列举一些反向因素,比如离家距离、不确定性、风险系数、后续影响等,按照相同的方式计算得分。

 

最后基于两者的计算,得到最终得分,然后再来做决定。

 

凭感觉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非理性的,大多是凭直觉而非理性的分析,但至少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项目,一是团队。

 

项目是否靠谱,在公司的整体定位是怎样的,你是否喜欢?

 

前两个问题决定着这个事能不能成,以及公司愿意花多少资源去做,最后一个问题决定着你自己愿不愿意去做,没得选的时候就算了,有的选的时候,从心吧。

 

团队方面主要就是看你和面试官聊的怎么样,愿不愿意和Ta一起工作,一般面试官也就是你的同事和直属上司,另外再加一些高层。

 

这两方面都考虑下,基本就能得出个初步的结论了。

随缘

最后一种考虑方法就很佛系了,随缘吧,怎么都可以。

 

说不定就走大运了,但也说不定就走背运了…

 

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有一枚硬币,你连续抛了99次都是正面,那么你第100次抛的时候,是正面的概率是多少?

 

这里想表达的点是要有概率思维,而且要选概率大的那个。

 

不要计较单次的输赢,因为从长远来看,一定是一直选概率大的赢的次数最多,而且赢的最多的可能只是那么几次机会,也就是说,你只要能抓住那么几次机会就足够了。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合伙人)说,如果你把我们15个最好的决策剔除,我们的业绩将会非常平庸…

最后

如何考虑在上面有体现了,最后随便叨叨几句…

 

首先,大公司,也是小团队。不同团队与团队之间,其实有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那就是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核心业务才有更多的话语权、资源和机会。

 

其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都是组织,都是人,所以理论上来说,大公司和小公司不会差太多。

 

然后,遇到问题先看如何解决,因为,即使换了一个地方,还是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最后,先保证自己有的选,再好好考虑如何选。毕竟现在流的汗,都是当年脑子里进的水,现在的你成就的是将来的自己…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