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话来介绍这个栏目,那就是——那些我在上下班路上、跑步、吃饭、洗澡、发呆和阅读的时候突然想明白的事情。无主题,也不文学,有时甚至尖酸刻薄,不留情面,戳了自己,也刺伤你。但万一有一句半句话对你有用,我会感到十分荣幸。
柱子说(第13期)
喜欢揽别人的活,操别人的心,恰恰都是本职工作都没怎么做好的人。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来自一种补偿心理——掺和别人的工作,带来的存在感和成就感,能弥补本职工作碌碌无为的空虚和愧疚。
别人向你求助,你拒绝得不干不脆,就是希望对方知难而退,降低自己被骂“没有情义”的风险;你帮助得不情不愿,则是生怕朋友不知道你的为难,希望得到双倍的感恩。干脆的拒绝或帮助之所以可贵,是因为这种干脆本质上就是一种不惧他人道德绑架,也拒绝道德绑架他人的坦荡和正气。
你向别人求助,别人并未如你料想一样出手帮忙,比如借钱。我们常常会感叹:“没想到这个人这样,真是看错人了!”而实际上,这恰恰是自我反思和鞭策的最好机会——往感性想,你的为人处世,还达不到成为他真朋友的标准;往理性想,你的个人未来,在他们眼里还不具备“投资价值”。想通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借钱识人,更见己。
“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评判别人的是非对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当有人做出一些跳出我们价值观和理解力框框的事情,我们仍会忍不住批评一番,以捍卫那些“合理”和“正确”的东西,而这种“捍卫欲”的强弱程度,基本跟一个人的阅历多少成反比。
你对别人的言论,并不能说明别人就是什么样的人,但会暴露你是什么样的人。
生活中最坏的偏见,就是对别人的改变视而不见。
了解外面世界最好的方式,是用双脚去看,用大脑去听。
我们总抱怨别人没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证明自己,可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遭遇一次挫折之后,又会很快认定自己不是那块料。
我们最难对抗的,往往不是外部的残酷规则,而是自己为自己设定的双重标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