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传播体操第117篇原创文章

共约1000字,阅读3分钟

近两日,微信的小程序板块有了一项重大更新。当我们打开“发现-小程序-附近的小程序”时,就能发现界面已经大变样,从原来的列表展示,改版成了主题分类导航展示。

这次改版可能让一些线下商家兴奋起来,但对于大多数微信用户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大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入口藏得够深,在发现标签页要点击两次才能进入新版页面;另一方面是因为小程序在发现标签页本身用户使用习惯就没培养起来。

 

新版页面看上去像是要抢口碑、美团、58赶集的生意了,据媒体报道,新版“附近的小程序”中一级类目有18个,二级类目更是超过200个。

 

“附近的小程序”目前更像是一个本地分类黄页,大多数商家在小程序中仅仅只提供照片、地址、电话和营业时间,只有部分商家加入了卡包会员等简易功能,但相信未来微信会不断地加入更多服务。

 

虽然这次“附近的小程序”改版看上去来势汹汹,但我个人暂时并不太看好,主要就是因为用户的小程序使用习惯并没有培养起来。

 

我们日常使用小程序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个就是微信群聊中的转发,比如各种砍价小程序;第二个就是线下扫码,比如骑个摩拜点个麦当劳什么的;现在随着微信下拉菜单的改版,下拉菜单中的小程序按钮正成为主要使用入口。

 

也就是说,用户使用小程序的方式大多都是被动体验,朋友群聊转发的、线下商业服务引导的……都是被动体验。没有培养成主动点击小程序按钮的用户习惯,更别说去探索新的小程序了,这是“附近的小程序”最棘手的地方。

 

用户行为没有被养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程序”对用户而言难以被定义,用户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小程序到底是用来干啥的。通常人们对小程序的想法就是“各种服务”,但是啥服务,一般人也说不大清楚。所以用户一旦脱离了相关场景(比如骑共享单车、点餐等),也就缺乏好奇心去主动探索体验。

 

用户点击每个按钮都需要一个相应的理由,比如进入“朋友圈”是想了解朋友的生活动态,打开“附近的人”是想和陌生人社交……但“小程序”似乎还缺乏这种明确理由。

 

而我们在改版的“附近的小程序”中,点击商家图标后实际上跳转的是一个格式主页面,而非真正的商家小程序,所以即使打开后,商家小程序在我们下拉菜单的“最近使用”栏中依旧不会出现

 

所以按理来说,新版的“附近的小程序”已经不能算是“小程序”类目下的功能了,因为二者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逻辑关系。

 

改版后的“附近的小程序”页面更像是一种“查一查”的功能,随着腾讯与阿里在线下战场的短兵相接,“附近的小程序”也许将会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END-

你可能还喜欢:

锦鲤活动文章批量被封,本地号们的狂欢落幕了

“天选之子”锦鲤营销还能走多远?

火遍全网的6大土味网红 & 走红背后的思考

国潮是怎么炼成的?

觉得不错就转个朋友圈吧~

进群、转载、交流请加微信skipta


营销干货及热点评论

让碎片阅读更有价值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