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等待砍手的双十一前夕(11月10日),央视一则关于自媒体乱象的《焦点访谈》特别节目引起了不少朋友转发。

 

《焦点访谈》列数了自媒体六大乱象,分别是:内容低俗、标题党、谣言、黑公关、刷数据、洗稿。

 

节目一再强调互联网/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风清气正的正能量价值导向。节目中网信办工作人员也强调在探索新方法的同时进行专项整治,从严惩治违规自媒体。

 

而微信方面,官方账号“微信派”当晚也立马发文《拒绝违规内容,给你一个更好的微信公众平台》,文中列数微信官方针对自媒体乱象所做的种种努力,表现出平台的整治决心及政治觉悟。

 

撸完《焦点访谈》后,个人有几个新媒体内容方面建议分享给大家:

 

1、负面社会新闻尽量别借势

 

节目中特意指出了今年空姐滴滴遇害事件中,“二更食堂”因不当描述而被封号的事件。

 

总体上来看,社会性、时政性新闻牵扯了太多的大众情绪,即使借势的出发点是正向的,也非常容易被大众误读,一不小心就会引火上身;若遇到了社会恶**件,一旦言辞稍有不妥,就会被认为消费大众情绪。

 

作为品牌自媒体,所有对外信息都带有商业意图,因此蹭热点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如今大众情绪敏感、经济状况下行、内容严管的环境下,时政、社会事件尽量少碰。

 

2、标题要避免雷区词汇

 

节目中说了许多党为了流量总取些惊悚的标题,比如说“吓尿了”“惊人内幕”等。不过通常来说,取这类标题的公众号一般都是做流量的三俗号,正经的品牌不大会干这事。

 

 

标题要避免“知音体”、“UC体”,而用更技巧性的手法去处理,以提高打开率,比如说加入数字、善用反问、用第一人称等标题技巧。

 

新媒体人员对内容尺度的把控已经非常重要,自媒体女王“咪蒙”也曾因为内容不当、情绪极端而封号一个月,现在再看看咪蒙的内容,已经很难找到“致贱人”的那种戾气。

 

不仅是标题党,内文中的诱导性文字也被点名批评,“一定要看”“不转不是中国人”这种常见于情感号、老年号的道德绑架式手法也要避免出现。

 

 

3、内容不要过度娱乐化

 

娱乐号、八卦号已经被微信封禁过一遍了,从风行工作室,到严肃八卦,甚至毒舌电影也没能幸免。

 

今年连续经历了内涵段子下架、短视频整治、资讯平台整治、游戏版号限制……几乎都是在对过度娱乐化内容控制。近期有媒体报道,游戏账号在抖音中视频推广被大面积限流,我个人猜测也跟平台管控游戏类内容政策有关。

 

总而言之,内容更多偏向干货类、技能类、知识类会是新媒体运营人员更安全的选择。

 

 

4、建立矩阵号和个人号

 

如今内容一旦违规很可能带来的后果是整个账号被永久封禁,在从严整治的背景下,运营人员必须要有二手准备,毕竟有时候措辞方面的内容违规会以完全没想到的方式出现,比如“二更食堂”的内容低俗可能就是一种下意识的无意之举。

 

建立多个矩阵号互相导流能降低内容运营风险,更有效的是把用户流量导入到不同的个人微信号中,个人号不但转发朋友圈信息有更高的打开率,而且能与用户一对一互动。

 

 

5、引用内容标注出处

 

洗稿问题在节目中单独拿出来说还挺让我意外,尽管洗稿现象一直存在,但直到今年“差评”融资时间才引起较大关注。“差评”如今不仅退还了腾讯的投资,还在每一篇中标注了引用文献,算是占了侵权红利后对自己的一次洗白。

 

对知识产权、著作权的重视会是自媒体创作的一个长期方向,注明内容来源及图片出处有备无患。对于品牌商业行为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向原作者申请授权能避免后续非常多的法律问题。

 

 

最后,尽管节目中批评自媒体的唯流量论,但这个现状目前却难以改变,毕竟流量就意味着用户的关注度。

 

爱奇艺前段时间因取消前台显示视频播放量、推出了自家的数据热度指标,而被网友热议。但就算取消播放量的显示,也可能是治标不治本,品牌方总是需要指标去衡量效果,只要是指标理论上就能刷数据。

 

对自媒体而言,刷数据、购买阅读量的现状更是很难改变,悲观点看,《焦点访谈》此次曝光其实也只能意味着刷数据的成本会相对增加而已。

 

无论如何,自媒体乱象丛生但始终难以解决,这既是技术性难题也是系统性难题,这次央媒报道无疑是开启了自媒体内容整顿的信号灯,借用一位网友的评论,自媒体要开始“去库存”了。

-EN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