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捧的话可以说,但最好从第三方的嘴里出来

如果你想进一步提高广告落地页的转化率,就必须不断学习基本的消费者心理,通过顺应人们的心理习惯,去调整或修改页面的设计,往往能事半功倍。这个系列的文章,我们会向你详细讲解落地页优化的基本逻辑,助力你在投放的路上少花点儿冤枉钱。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跑过展会,就是线下的那种:支一张桌子,桌面放一些资料,资料的左边或者右边放一个空盒子,盒子旁边放一个招财猫,时不时地向你招手、向你乞讨名片。

我刚入行的时候,也跑过一些展会,一般一场展会过后,都能收到不少名片,但是这种名片拿回来后,并不会直接录入CRM,通常都需要做一些筛选。

我们在筛选的时候,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头衔超过3个的,直接扔掉。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这条规定,但是联系过几个超长title的人后,我们发现,这些头衔超过3个的名片,留下的邮箱地址也通常是以qq.com结尾。假如你稍微有那么点好奇心的话,通过这个邮箱你还能添加他好友,甚至还能和他玩一把欢乐斗地主。所以后来,遇到这种名片,我们通通就把他当成骗子了。

或许有些人真的不是骗子,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自吹自擂就是一种骗人的手段。

这个道理中国的古代皇帝也懂。

皇帝们不仅有自己的姓、名、字,还要有专属的年号、庙号、谥号等,其中 “年号” 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如李世民的 “贞观”、朱元璋的 “洪武”,爱新觉罗玄烨的 “康熙” 等;“庙号” 则是皇帝死后,牌位上起的尊号,如太宗、高祖等;“谥号” 是后人根据皇帝生前的事迹所作出的评价。

翻阅中国古代二十四史,看看几百位皇帝的谥号,一个最简单的变化就是越古老的皇帝,谥号的字越少,几乎只有一两个字,越近代的皇帝,谥号字数越多,如裹脚布一般。

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庙号汉太祖),谥号直接就是“高”皇帝,一个字,简简单单。到了唐朝,大概是臣子觉得皇帝太伟大太光辉了,单个字无法形容其伟业,所以李世民谥号被写成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到了明期,如明宣宗朱瞻基的谥号是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 皇帝,十七个字。清朝的就更长了,如乾隆皇帝的谥号是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 皇帝,二十五个字,一口气读下来能累死你。

但是即便如此不要脸,也几乎没有一个皇帝,敢在自己生前就把自己的 “谥号” 给定了。

“牛逼” 这个词,要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那就是真牛逼;要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那就是“吹牛逼”了。

不信你看看诸葛亮,三国志中记载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你听听这句话,“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什么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每天吹牛,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在吹牛。

所以,就算是诸葛亮又如何?每天夸自己,不还是一样没有人信。后来刘备求贤,徐庶向刘备极力推荐“诸葛亮”,把诸葛亮称之为“卧龙”,并向刘备说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刘备一想,好家伙,徐庶已经那么牛了,还那么推崇诸葛亮,这得是什么样的人才,俺一定得把他拿下!

你设想一下,要是没有徐庶的这番夸赞,刘备会去见诸葛亮吗?就算去了,会三顾茅庐吗?

现在,场景切换到你的落地页。面对客户的时候,你想好让 “谁” 来当你的徐庶了吗?

若是你有品牌代言人,那当然最好,用代言人的影响力,为自己背书,最好让他家孩子成为你的学员。

若是有专家资源,你可以请行业内有影响力的的专业人士或机构,帮你梳理一下产品的优点,然后借用他们的嘴巴说出来。

若是有行业资源,你可以亮出自己的 “获奖证书”、“资格证书” 等证明你实力的文件,自然也会赢得他人的信任。

若是你以上都没有,你至少还可以让用户给你代言,不过“用户证言”在某些场景下有一些局限性——例如微信朋友圈广告就不让出现“用户证言截图”和“用户点评”,但也不是说没有办法,你可以用“学员作品”替代“证言”,也可以设置 “提问栏目”,用提问的方式展示用户点评。

马上行动指南:结合你的品牌代言情况,想想让“谁” 为你说话,用户看了会更愿意相信。

-EN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