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知愚 订阅号:心智战争(xinzhizhanzheng)
任何理论都有边界,定位理论也有他的边界
那么如何突破边界?
至少有三种办法,一种是做大品类;
一种是以多品牌驾驭多品类;
一种是根据第一性原理不断升级,最终跨越时代的限制。
艾·里斯在《品牌的起源》中提到的品类思想,重复多少遍都不算多:
商业发展的动力是分化;
分化诞生新品类;
真正的品牌是某一品类的代表;
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
品类一旦消失,品牌也将消亡;
企业创建品牌的正道是把握分化趋势,创新品类创建新品牌,发展品类,壮大品牌,以多品牌驾御多品类。最终形成品牌大树。
发展品类,壮大品牌。当品牌成为事实上的品类领导者之后,就要隐去品牌推广品类。
正面的案例,是王老吉和东阿阿胶。反面的案例,是老白干、解百纳和小罐茶。
王老吉
在王老吉成为事实上的凉茶领导者之后,她并没有刻意压制其他凉茶品牌的发展,而是联合凉茶品牌一起做大品类,扩大凉茶在饮料中的知名度。
艾·里斯说,真正的品牌是某一品类的代表。品类的需求是品牌增长的根本动力。
品类需求的增长,只靠一个品牌是不足够的。必须要引入竞争,让更多的品牌参与进来,扩大整个品类在心智中的影响。
同品类品牌之间的相互竞争,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增加品类本身的知名度和信任度,进而引起更多的消费。
当然更重要的是避免品类本身的衰落,德鲁克曾说,凯迪拉克真正的竞争对手可能不是其他品牌的汽车,而是路易威登这样的奢侈品。
因为当高档汽车成为奢侈品的时候,消费者就会把凯迪拉克和路易威登归于一个品类。如果花太多钱去买路易威登,就会减少在凯迪拉克上的消费。
只要凉茶这个品类还没有成为消费者的首选饮料,那就说明王老吉的工作还不够成功。另一方面,如果领导品牌王老吉不致力于打造凉茶品类的增长,凉茶的市场就有可能被可乐、汽水、奶茶或纯净水占据。
作为品类领导品牌的王老吉,首要的竞争对手不是其它凉茶品牌,而是其它饮料。
随着凉茶品类慢慢走向全国,它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费疑虑,其中之一是引起了中草药材能否应用在普通食品的争议。
在王老吉的积极参与下,联合广东、香港、澳门其他17个凉茶品牌,经由省港澳门文化部门申报,凉茶于2006年5月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受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及国家有关法律永久性的保护。
此一较高级的信任状,为凉茶品类和王老吉品牌在较长时期内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如果说初认知期在于明示品牌归属何种品类需求,孕育期在于让人们深入认识这一品类需求,
到了高速发展期,尤其为品牌注入热销概念而赢得“英雄”形象后,品牌将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转向于致力做大品类需求,引领品类成长。
毕竟,品类需求是推动品牌持续成长最根本的势能。
王老吉为增加凉茶需求做出了三方面重要的努力。
第一是演示更多的饮用场合,不论广告还是软性宣传,或者促销推广活动,均力图告诉顾客,凉茶不仅可以在餐饮场所饮用,还可以在家里、户外、办公室、网吧、酒吧等场合饮用,是一种广普适宜的饮料;
第二是结合不同区域或人群的特点,提示日常生活中易出现“上火”的情况,像沿海湿热,北方吃烤肉,上班族熬夜等等,倡导凉茶饮用,培育更广的品类消费习惯;
第三,展开类似“冬季干燥,怕上火喝王老吉”的推广活动,深入到社区、商务区、商超区等场所,宣传凉茶不只适合暑期饮用,而是四季相宜的饮料。这些工作极大地开启了凉茶品类需求,也支持着王老吉品牌持续地高速发展。
——《2小时品牌素养》
做大品类的过程,其实也是重新定位的过程。定位是在心智中占据优势地位,重新定位就是在动态中建立优势地位。
因为竞争环境在变化,品类本身受到其它品类的进攻,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保护品类的最好办法,就是主动出击,做大品类需求。
如果回顾香飘飘奶茶的运作过程,你会发现她没有像王老吉一样在奶茶的使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拓展。因为当香飘飘奶茶成为事实上的杯装奶茶领导者之后,她的任务就从争夺杯装奶茶领导者,变成壮大杯装奶茶品类。
杯装奶茶的流行,是因为这种饮用方式更方便,同时开创了热饮品类。但是当更方面的街边奶茶店出现之后,杯装奶茶就受到了冲击。如何重新定位自己,以及壮大品类,是香飘飘下一步要做的重点。
东阿阿胶
东阿阿胶以前是补血品类,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补血的需求减少。东阿阿胶又根据竞争形势重新定位为滋补品。
东阿阿胶采用李时珍《百草纲目》里的话:滋补有三大宝,人身、鹿茸和阿胶。把阿胶从补血品重新定位为滋补品。
作为补血品类的阿胶,是低端消费品,消费者是农村的低收入人群。重新定位为滋补品后,阿胶成为了城市高消费人群的选择。
在重新定位之前,阿胶是一个价格很低,消费前景黯淡的品类。主要是农村老年妇女用来补血用的产品。而且是在冬天使用,消费场景局限。由于价格低,没有其它品牌参与竞争,阿胶品类整体处在边缘化状态。
首先在心智中,补血就是一个落后的、过时的概念,滋补是一个时尚的、新潮的、高端的概念。其次,关联了心智中对人参、鹿茸的高端化认知,把阿胶重新定位为滋补上品。
从2009年开始,东阿阿胶频繁提高价格,从80元一斤提高到2018年的2000多元。提高价格的良性效果,就是越多越多的企业参与到阿胶的经营中,其它阿胶品牌的价格也跟随涨价。
效果就是阿胶作为一个滋补品类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品类的兴盛推动了品牌的增长。东阿阿胶作为领导品牌获益最大。
如果只靠一个品牌来推动整个阿胶品类的发展,是很困难的。明智的办法是引入竞争、容纳竞争、引导竞争,联合更多的品牌共同做大阿胶品类。
品类足够兴盛,才能引起高端消费人群的注意和重视。所以东阿阿胶不断提价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引入竞争的过程,而更多的品牌参与进来,又扩大了阿胶品类的关注度,就给东阿阿胶的再次提高价格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心智势能。
在心智战场上,没有低价格的滋补品。也就是说,在高端消费者的心智中,不会把一个价格低于人参、鹿茸的品类当作滋补品。
但是这个提升价格的过程,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作为东阿阿胶的销售人员,一开始打下了1000元价位的阿胶市场,当价格提升到1300元的时候,之前的市场就要放弃了,甚至是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每一个价格的抬升,都是一次管理上的阵痛。随着价格的改变,销售渠道、方法都要随之改变。
凉茶和阿胶都是窄小的品类。在初期都要不断做大品类。但是并不意味着品牌可以停止做大品类的脚步,甚至可以说,壮大品类的脚步一刻都不能停。
老白干、解百纳和小罐茶的危机
衡水老白干的定位经历了一次转变,从“衡水老白干,喝出男人味”定位为“喝老白干,不上头”。
从广告语能看出来,老白干是个品类名字,而不是品牌名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奖白酒,不是酱香酒,而是老白干。”
首先“不上头”可能并不是一个能够攻击领导品牌的定位,因为酱香白酒领导品牌茅台也不上头。也就是说,“不上头”并不是酱香白酒的固有弱点。
像江中健胃消食片定位为“非药用消食片”,正面攻击吗丁啉的药用认知。在心智中,是药三分毒的认知深入人心。
再如七喜定位“不含**的非可乐”,正面攻击可乐品类的饮料含有**,不健康,使人上瘾。
沃尔沃的“安全”认知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为安全是汽车的基本要求。在汽车刚出现的时候,主打安全是有效的,那时候的技术不完善,安全是心智重视的。
现在的市场环境里,只要其它汽车品牌的销售员说“安全,不是汽车的基本要求么,用不着强调”,沃尔沃的优势地位就被瓦解。
老白干定位“不上头”,也有类似的尴尬。在心智战场上,一旦产生“不上头,不是白酒的基本要求么”,老白干就很危险。
在老白干的定位中,把酱香型白酒当作竞争对手。但是并没有找到对手的弱点,反而将自己深陷困境。另一个潜在的困境,就是老白干是一个品类名字,不应该当作品牌名称使用。
你不可能看到茅台说,“酱香型白酒,不上头”。
衡水老白干独自撑起老白干品类,是不现实的。衡水老白干的2018年半年报显示,1-6月营收14.58亿元,净利润1.46亿元。茅台的年均营收600亿。
战锤营销创始人冯涛说:
规模小,意味着产量小、销量小、消费体验少,消费认知更少。要知道,之所以成其为一个品类,第一要有众多品牌的抱团取暖,也要有足够广且深的品类认知资源作为支撑。
如此,品类大树才有根基,才有长得更粗壮、更高大、直冲云霄的可能性。
作为金字塔底端的中低端白酒品类和品牌,面对偌大的中国白酒消费市场,做大规模更是绕不过去的“高山”。
如若不能,这个品类会更加虚弱,消费关注度低,无法吸引更多品牌进入、更多资本和资源支持,品类发展令人担忧。
他应该学习王老吉和东阿阿胶,引入竞争、引导竞争,做大老白干品类,而不是只靠衡水老白干自己。
同样的困境发生在解百纳身上。解百纳本来是一个品类名称,属于红酒中的一种。但是张裕酒厂注册了解百纳商标,不允许竞争对手使用。最终的结果是没人愿意为解百纳品类出力,品类本身的萎缩也限制了张裕解百纳的发展。
类似的潜在危机,也存在于小罐茶和德州扒鸡上,就不再赘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