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川(品牌头版主笔)
来源 | 品牌头版(ID:ceozhiku)
最近,伴随着人们的焦虑,“平均工资”又成为了热门话题。
根据一条报告显示,由于春节过后招聘市场供需两旺,全国平均薪酬达到了6014元。其中上海基层薪酬薪资最高,达到了8389元。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某招聘网站发布的《2018年秋季求职期平均薪酬分布》,根据那个报告显示,全国的平均工资为7850元。
请问,你拖国家后腿了吗?
❖
“被平均”的背后
是无数贩卖的焦虑
印象里,每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时候,都会被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因为就业真的很难。
但是,某招聘网站发布的数据则截然不同。根据《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显示,2019届国内应届生平均期望薪酬8431元。
“其中大学生期望薪资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北京、上海、南京,平均期望薪酬分别是12992元、12070元、9771元。”
尽管我不知道当这一届大学生看到这个数字时,究竟作何感想?但可以确定的是,网上已经炸了。
“南京,2018届毕业生,普通二本,专业工商管理,找的工作都是3500”;
“东北某211,秋招南方企业起薪基本上5000左右,东北本地企业4000左右。即便如此,考研队伍一年比一年庞大”;
“工作两年,扣除五险一金,到手4000多而已”。
……
相信很多人都想问,为什么自己的工资永远比平均的要低,难道是因为自己太垃圾了?
实际上,不是你太垃圾了,而是你掉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之中。而这个“骗局”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迎合绝大多数人的人性。
何为人性?
简单的说,就是永远对现实充满了不安与焦虑,总觉得绝大多数人要比自己强。
正因为如此,这样的报告才会层出不穷,而且每次都很有市场。
想必又有人会问,那么对于报告中的数字,真实性究竟有多高?
❖
因无知被征收的“智商税
曾经有人这样评论道:“拿我的工资和马云平均,我也能进福布斯”。
尽管听起来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却道出了数据背后的真相。
举个例子。
假设两名网友的工资为3000元,一名网友的工资为6000元,还有一名网友的收入是100000元。
那么,平均工资就是28000元!
很明显,在这个调查里,有三位网友都感觉自己都“被平均”了。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统计局从来不发布”平均可支配收入“,而是将收入人群划分为“五等份”?
为何?
因为社会的资源一定是不平等分配的,20%的人群往往占据了80%的资源和收入。
这就导致了80%的人都会”被平均“,进而导致调查结论的失真。
再回到数据本身上。
其实发布这些数据的机构,采用的并不是“普查法”,而是“抽样调查法”,这就导致样本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而这,本身就是一场“阴谋”。
❖
本质上,这是一场利益导向的生意
这样的报告真的客观吗?
NO!
还记得1989年有这样一份报告,报告的结论是“每天适当饮用红酒有利于心血健康,并且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理由是:
法国人爱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但是法国肥胖人口却只有10%。至于说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更是比其他国家要低的多。为什么会如此呢?
因为,法国人爱喝红酒!
实际上,即便是到了现在,也没有直接的医学证据证明“红酒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但是,这并不妨碍商人将这样一个结论用于红酒的推广中。
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利益导致带有倾向性的报告比比皆是。通常情况下,都是先得出结论,然后再让调查人员去寻找支撑这个结论的理由。
为什么招聘机构热衷于发布各种薪酬报告,其实除了替品牌的知名度做宣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激发人们找工作和换工作的欲望。
试想一下,假如工资一年比一年低,那么求职市场还会那么活跃吗?没有活跃度,招聘平台又该如何收取佣金。
所以,平均工资越来越高,这本身就是一场”商业阴谋“。
知道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调查过程本身,包括发放问卷的广度和精度,以及如何证明调查具有代表性,都被调研机构刻意的模糊了。
最后,想说的是“期望薪酬”。
以一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为例,我相信就“期望薪酬”来说,其实本身就是上下浮动的。你敢说,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期望的工资会和四线小城市一样?
❖
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没那么容易
在新媒体的报道中,充斥着各种诸如“滴滴司机月入两万、外卖小哥三年买房”的新闻,让这个社会感到各种不安与焦虑。
但实际上,生活远没有想象中美好。
前不久,由于出门与朋友聚餐,所以打了一辆滴滴。可能是司机师傅比较热情,于是一路上就聊了起来。
那位司机大哥是82年的,不过老婆孩子都在老家,自己一个人在深圳工作。他说开滴滴的时间还没到一年半,由于入行比较晚,所以错过了以前高额的补贴。
说到收入的时候,那位司机大哥是这样说的:
“我现在每天开15个小时左右,每个月基本上不休息,因为车是租来的,休息就是成本啊。扣掉租金和油费之后,到手差不多1万块。”
说实话,这个数字符合我对深圳滴滴师傅收入的预期。不过,一天工作15个小时,一个月工作30天,换算成单位时间工资其实也不高。
说到底,赚的都是辛苦钱。
后面我又试探性的问他,“那你怎么不考虑送外卖和送快递?”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两份工作他都做过,然后说道:“工作强度太大了,而且也多不了多少钱。”
所以,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便是滴滴司机、快递师傅、外卖小哥这些职业,其实真正能过万元的不多,如果放到三四线城市就少之又少了。
还有就是,即便月入过万,也都是拿命拼来的。
这个社会,没有谁能够轻轻松松。至于说那些“月入50万,还活成了低配人生”的毒鸡汤,真的别太上瘾了。
今天,你给品牌头版小星星了吗?
只需3步,就可以点亮小星星
第一时间收看我们的精彩内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