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知愚

来源 | 心智战争



1、定位越成功,反而越危险。


诺基亚、柯达、富士、戴尔、沃尔玛、香飘飘等品牌用定位理论看,都是定位很成功的典范。但是随着科技迭代、时代变迁,她们都从顶峰跌落甚至破产。如果说要找一个原因,在旧时代定位太成功就是原因之一。


在旧时代定位越成功,在新时代就越危险。就像一个80年代穿越来的人,拿着海子诗集在这个时代相亲,怎么看都像个笑话。当诺基亚自豪于最结实手机的时候,新时代的消费者甚至没时间嘲笑她就奔向了智能手机的怀抱。


在路边奶茶店兴起之后,消费者就不再选择杯装奶茶了,前者更方便。杯装奶茶的代表香飘飘就开始萎缩,因为品类是品牌的基础。曾经的大品类会变成小品类,这是企业应该警惕的危机。


在IBM、康柏的个人电脑时代,企业以零售店为渠道销售产品。这种方式租金高、库存率高、渠道分销成本高、资金周转慢,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时代这种模式往往跟不上产品迭代的速度。新产品推向市场了,旧产品还待在仓库里。


传统的模式跟不上科技创新的速度,导致企业运营成本较高。1984年,19岁的戴尔用直销模式成立了戴尔电脑:客户收到产品图册后,打电话告诉戴尔公司自己想要的配置,戴尔再组装电脑寄送到客户手里。


直销模式显然更为先进,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没有店面租金和导购,也没有库存压力。新产品上市,戴尔就卖新产品,不会挤压库存。直销模式使戴尔一路凯歌,在1999年超越IBM、惠普等公司成为品类第一。


在那个时代如果有定位咨询公司,或许会给她这样的广告语:从工厂到个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戴尔电脑,定制你的个性之选。


然而在新的时代,更轻便的笔记本电脑出现之后,台式机渐渐沦为小品类。还有电商的兴起,戴尔的直销模式显得老旧了很多。笔记本电脑不需要组装,也没法组装,电商模式比直销更便捷。


戴尔在旧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在新时代毫无价值。


定位理论的局限之一就是在品类内思考,在品类内关注竞争对手,而最大的竞争往往来自品类之外。如手机之间的竞争往往忽略了来自平板电脑的颠覆。纸媒之间的竞争往往忽略了来自智能手机的颠覆。如阿胶是滋补首选,但是在营养过剩的时代,人们还需要滋补吗?

一旦品类萎缩,品牌也随之消失。此时任何品牌形象、美誉度、忠诚度都不存在了。即使品类没有萎缩,如果你什么也不做也有危险:变老。在新一代消费者眼中变成 “妈妈们的品牌” 是毫不费力的。


2、回到起点,纸媒重新定位。


国内的新闻业在移动互联大潮来临时哀鸿遍野,认为纸媒被淘汰了,新闻业也会被淘汰。而其实被淘汰的那些新闻机构,本身就是不合格的。因为他们靠着纸媒的垄断地位生活,当垄断地位消失了,他们也就失业了。

他们把 “纸媒” 当作自己的定位,而不是把 “ 新闻” 当作自己的定位,在时代潮流来临之时,就被旧时代的潮流卷走了。准确说,他们并不是新闻业从业者,而是纸媒业从业者。

在移动互联时代,曾经的真正的新闻业者如“新京报”“南方周末”“人物周刊”一样生活得很好,甚至更好,因为互联网的无边界性特点,使得优质的报道突破了纸媒发行量的限制。

而那些个人自媒体大号,如“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一条”“六神磊磊读金庸”“王左中右”等等,都是从传统媒体出来的人写的。他们在新华社、南方周末、外滩画报等工作了很久,磨练了文字表达能力和选题能力,才会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


回到起点看媒体,消费者需要的是媒体,纸媒只是满足需求的工具。就像原研哉说,设计师设计的是照明,而不是灯泡。消费者的需要是出行,而不是打车;是钻孔,而不是钻头;是忠贞的证明,而不是钻石。


彼得·德鲁克说,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企业回到这个原点上重新定位自己。器官的存在,是为身体解决问题,负责身体的部分功能,是身体需要的不能离开的部分。企业的存在,如果不能为社会解决问题,不能承担社会的部分功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面临互联网大潮的时候,也产生了类似的困惑:人们都从网上获得情色消费品了,谁还买杂志呢?后来他们终于弄明白,自己不是一家杂志公司,而是一家内容公司。杂志不行了,**可以把自己的内容传到网上去。

想明白这一点的他们甚至卖掉了自建的电视台,专心在美国优酷(YouTube)上制作自己的内容。

3、回到起点,奈飞重新定位。


奈飞(Netflix)公司现在是一家影视制作公司,另一个中文名字是网飞,如果你没听说过她,你一定知道奈飞公司制作的美剧《纸牌屋》。

截至2018年10月,奈飞在全球已经拥有了1.37亿名订阅用户,其中1.3亿均为付费订阅用户。2018年六月市值突破1700亿美元,超越迪士尼成为市值最高的影视娱乐公司。

奈飞占据北美1/3带宽,远超YouTube、亚马逊;市场占有率超过所有其他视频网站的总和。很难想象,在1997年奈飞创立之初,她的主要业务是邮寄租赁DVD。用户付费租赁奈飞的DVD,看完了再寄回来。

如果这时候奈飞定位自己为“全国专业领先的DVD租赁公司”,那就没有后来的奈飞了,也就不会有《纸牌屋》了。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企业定位和品牌定位的区别,品牌定位的目标是心智,要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占据心智,成为心智的第一选择。

如果“全国专业领先的DVD租赁公司”在当时的竞争环境下,能够占据心智,那就是一个好的定位。这个定位也可以是:“全国邮寄最快的DVD租赁公司”,也可以是:“全国最高清的DVD租赁公司”,只要能占据心智,就是好定位。

但是并不代表 “全国专业领先的DVD租赁公司” 就是奈飞的企业战略。如果奈飞把邮寄租赁DVD业务当作自己的定位,那就会在接下来的时代中被抛弃。因为下一个时代是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喜欢在网上看电影,而不是用DVD看,于是奈飞转战流媒体。优酷、土豆、腾讯视频、爱奇艺等等就是流媒体。


奈飞没有把自己定位在原有的时代里,而是回到起点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奈飞是一家内容制作公司,而不是DVD租赁公司。当然可能更重要的是,奈飞看到了新时代的来临,只是尚未流行而已。奈飞要把握住新时代的机会,而不是像戴尔们那样被颠覆。

奈飞在转型视频网站之后,遇到了新的问题:奈飞的内容都是从别人那里买的,然后收会员费。当内容提供方坐地起价的时候,奈飞就束手无策了。

2008年,奈飞和内容提供方Starz达成一个协议,2500个影片3000万美元为期四年,可到了四年后的2012年,Starz却要求涨价到3亿美金。

2013年,奈飞拿出1亿美金制作《纸牌屋》。这部原创美剧渗透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色彩。

奈飞的视频网站上,有搜索、回放、快进、收藏、暂停等功能,用户在使用这些功能的同时沉淀下来大量的数据,而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成为奈飞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数据体现了用户的喜好。

根据这些数据,奈飞预测出凯文·史派西、大卫·芬奇和BBC 出品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的电视剧产品将会大火。于是推出了现象级美剧《纸牌屋》。

因为有数据,奈飞可以推荐给用户个性化的内容。奈飞意识到了“数据”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心智优势,所有人都在谈论未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候,这些关键词就成为新的流量入口。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奈飞有意识地打造自己的新特点。奈飞在2006年举办了一场竞赛,公开征集新的算法:第一个在现有的系统基础上把准确率提高10%的参赛者就能获得一百万美元的奖金。

这是一场技术竞赛,也是一场营销活动。竞赛吸引了全球186个国家4万多个团队参加,百万奖金和遍布全球的参赛者为奈飞赚足了眼球,作为一家视频网站和影视制作公司,他们显然知道关注度的重要性。

对于用户来说,奈飞的智能推荐系统更值得信赖了;对于自己来说,奈飞的品牌价值又一次提升,所有人都知道下一个时代是人工智能时代,而奈飞已经率先跨进了新的时代。

在当下,奈飞或许会定位为“人工智能时代最懂用户的影视制作公司”,但那是品牌战略,不是企业战略。正如“杯装奶茶开创者”是香飘飘奶茶的品牌战略,而不是她的企业战略。香飘飘的企业战略应该是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健康的饮品,奈飞的企业战略应该是持续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娱乐方式。


DVD租赁公司到视频网站,再到内容制作,奈飞没有局限于当下的定位,而是不断回到原点思考自己的定位:奈飞是一家为用户提供内容的公司,DVD租赁、视频网站都是满足需求的手段,并不是自己的企业定位。


当然在每一个当下,奈飞都可以说自己是 “全国最快的DVD租赁公司” 或 “全美内容最全的视频网站” ,以此占据用户心智。


4、回到起点,哈罗定位出行。


哈罗单车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单车,2018年哈罗单车改名哈罗出行,进军顺风车市场。哈罗单车表示,希望能够满足用户的“任何出行需求”,“从骑单车到助力车,再到打出租车、打网约车、坐公交、坐地铁,以及坐长途巴士” 。

接受36氪采访时,哈啰出行CEO杨磊简单介绍了他的公司运营思路。

首先是,不设边界,快速迭代。哪些业务要自己做,哪些不需要自己做,是一个“持续动态和变化的过程”,没有必要这么早给自己设定边界。

杨磊把“快速迭代”、敏捷反应和快速试错的能力看得很高,“很少有生意从一开始就是被设计出来的,大部分都是被迭代、优化出来的。大主线不变,路径可以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

其次是不过多关注竞争对手,不刻意去竞争。此前,共享单车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现在要做出行平台,更会面对包括滴滴在内的小巨头的竞争。

但是,杨磊说:“不要过多关注竞争对手,可以做一定的了解,但不要把精力放在上面,应该关注自己想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应该关注怎么发展、怎么服务好用户,以及怎么提高效率。”

杨磊甚至表示,自己不清楚滴滴想要做成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只清楚自己会做成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在做好自己事情的时候,别人可能越做越差。”

第三,做业务而不是做融资。从之前的共享单车,到现在的大出行,都是高资本消耗的领域。

但是杨磊说,一个创业公司更重要的是,“做业务而不是融资,所以真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不用花太多时间去融资,甚至完全不融资。”他认为公司比较幸运的是,虽然每一轮融资也都很困难,但是却找到了长期看好公司的投资人,而不是只是为了短期套利的投资人

——内容来自《李翔商业内参》

从这段采访可以看到一些关键词:关注用户、不关注竞争、不设边界、专注业务。可以看出哈罗出行并没有把自己定位在共享单车领域,并且在刻意地延伸自己的业务边界。

不止如此,哈啰出行还注册了大牛汽车、大牛金融、大牛助力车、大牛电动车、大牛到家、大牛旅行、大牛物流、大牛单车等商标。哈啰出行甚至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出行领域,未来可能将从顺风车入手,进入金融、物流、旅行等产业。


5、回到起点,顺丰不只是快递。


顺丰掌门人王卫的目标,不只是让顺丰保持在快递行业的龙头地位,而是切入快运、冷运、医药、国际、同城、仓储等一系列综合物流领域,成长为一家如联邦快递、UPS物流这种巨头级的综合物流运营商。

刘强东曾说:“未来的物流巨头只有两家——京东和顺丰。”但没过多久,刘强东却再出豪言,“目前在中国范围内,唯一一家有资格称得上覆盖全国物流体系的,只有京东物流一家,没有第二家。其它的要不就是快递公司,要不就是仓储公司,要不就是快运公司,他们只能提供物流服务里面的一个类别,或是一个产品。”

顺丰扎根于快递业务,但是快递业务遭到了来自物流行业的巨大冲击。艾·里斯说,品类是品牌的基础,如果品类消失,品牌也会随之消亡。

意识到危机之后,顺丰不再满足于自己的成果,而是一路并购,捍卫自己的市场地位。

顺丰集团首席战略官陈飞说,“顺丰处于战略转型期,我们的愿景是成为科技驱动的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公司。从传统快递企业向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转型,必然需要一个学习过程。而与标的公司的整合,能够快速缩短这个学习过程,使顺丰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国际领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能力。”


6、回到起点,重温德鲁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第一性原理”: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马斯克是这么解释第一性原理的:凡事回归本质原理,从头算,不要在别人的路径上追赶,抓住本质,重新推算。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第一性原理就是消费者需求。德鲁克认为:


企业的宗旨就是创造客户,企业有且只有两个基本职能,即营销和创新。营销和创新创造产出,其它一切环节只能算作投入。


营销与创新是任何一个组织在设定目标时必须考虑的基本方面,只有这两个方面才能使企业获得产出。顾客付款购买的也是企业在这两个方面的业绩与贡献。


有形的产品或服务只是用顾客购买力交换企业的知识的工具。


从戴尔公司看,她的企业定位绝不是直销模式组装台式机,而是为社会提供快捷个性化的电脑。从香飘飘看,她的企业定位也不是杯装奶茶,而是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好喝的饮料。


科特勒对德鲁克的思想极为推崇,并开玩笑说如果自己是营销之父,那德鲁克就是营销之祖父。从他对德鲁克的评价里,我们能感受到 “第一性原理” 和 “社会器官论” 的内涵。


德鲁克的许多言论与大多数首席执行官所信奉的教条迥然不同。比如,他们说一个企业的宗旨就是赢利。但德鲁克认为这是一句空话,因为这句话缺少一个关键信息,即赢利的途径是什么?

德鲁克认为这一途径就是创造客户。你创造客户的方法就是为客户提供卓越价值,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做到这一点,利润才会源源不断地涌进企业。要赢利,核心是创造客户。

德鲁克希望经理人不要认为营销只是企业的一项普通职能。他希望经理人把营销视为最佳机遇、指导企业运作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任务。这深深影响了我对营销本质的思考,以至于我现在根本无法接受‘营销只是广告和销售’的说法,也不能接受‘营销只是处理好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与促销(promotion)’的说法。

所有这些只是重要的战术性工作,但不代表营销的全部内涵。一个公司的营销人员必须承担起更加基础性的工作,比如市场细分、锁定市场与市场定位,但即便这些也代表不了营销的全部内涵。

若要理解营销的全部内涵,必须全面地看待营销。成功的公司就是这样看待营销的。在这些公司中,营销是驱动力。通过创造价值、宣传价值、传递价值来赢得客户、留住客户并拓展客户是其首要的任务。德鲁克知道这一点。



相关内容:


清单 | 菲利普·科特勒和彼得·德鲁克怎样看待定位理论

清单 | 为什么德邦物流改名德邦快递,顺丰快递改名顺丰速运?




扫码进**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