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实:生产周期呢?更长还是更短?
谷雨:一样。一般小游戏开发周期是一到两个月。不一样的地方是:品牌调性跟小游戏本身有区别,品牌的目标群体、品牌UI,前期需要磨合。
见实:用小游戏形式来做营销,是不是投入比较重?只适合大品牌?
谷雨:逐步在吸引更多品牌进来。开发时候成本不高,主要还是推广成本。
开发完后需要做传播,小游戏是去中心化的,前期就需要一些种子用户,甚至需要去采买,所以投入可能不会特别低。这就看品牌需求,如果想全量覆盖成本就会高,如果只是垂直用户成本就不会高。
见实:品牌小游戏的冷启动也由你们做?
谷雨:我们来做。之前做小游戏也是自研自发,所以这算是一个行业门槛。我们有40多款(含千万级爆款)小游戏的矩阵用户池,可以开放给更多品牌用户。
见实:数据模型有变化吗?
谷雨:会有的。之前做爆款小游戏,数据指标一出来,就知道可能会推到什么样量级,能带多少用户。现在,我们可以基于模型给品牌提供KPI,会大概告诉对方要覆盖多少用户的成本是多少,裂变情况如何等,可以提前做好评估。
他们对游戏数据标准不一定特别清楚,但是花多少钱覆盖多少用户这件事,他们很清楚,也是最关心的。
见实:听完这个过程感觉还蛮顺的。那这里面最需要转变的是什么?
谷雨:现在说起来比较轻松,那段时间都是通宵去提案。最需要转变的还是思路,品牌诉求需要很好地去理解,通过娱乐化代入到整个创意中,最后再游戏化。
见实:游戏化思路适合哪些行业,现在明显吗?
谷雨:现在很多行业都是跨界的,关键看创意本身。比如“车”类很适合,“球”类结合运动品牌很棒,“枪”类就不适合等等。
现在我们聊的多是快消类、餐饮类、母婴类、汽车类客户。陆续其他类别客户的更多诉求也在过来路上。
我们并不是把自己定位成做游戏内容。未来目标想做的更深,去做品牌整体的解决方案。如创意内容输出后,匹配什么样的用户去推、用什么样的渠道等。因为现在不只是微信,微博和抖音等平台可以一起联动。相当于让创意和内容的利用率更高一些,品牌也愿意做这件事。
见实:小程序和小游戏的融合,未来3-5年你们怎么看?
谷雨:我个人认为小程序、小游戏会是未来10年内移动互联网一种重要的表现形态,更是品牌企业不可失去的重要战场。
5G时代到来,对小程序、小游戏性能和体验都将大大提升, 对VR和AR类游戏相关产业会是很好的机会。
微信小游戏边界要广于游戏领域,它是跟小程序、公众号体系相连接的,天然具有to B和to C的潜力;我们主要从两个方向去拓展小游戏生态边界。
第一,做品牌小游戏,为顶级品牌提供小游戏内容形式的品牌推广解决方案。
第二,更深度挖掘微信小游戏的营销工具属性,跟小程序相结合作为商业品牌“小游戏+小程序”的运营新思路,比如我们服务过的肯德基小游戏,正是证明了这个思路的初步验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