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之,品牌名是战术,战术服从战略,战略是品牌定位。
品牌起名的底层逻辑:定位三叶草









事实上,我们认为视觉锤和语言钉应该是一回事,那是最佳状态。

一个画面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说明它能够进入心智被储存起来;一个语言钉要有画面感,说明它能够在头脑中产生画面而被作为可收集的信息、和可传播的信息。
事实上,很多品牌已经意识到,把产品名和品牌名结合,把产品作为视觉锤推广:
美的的广告没有体现品类特征。
如海尔白电这个名字,白电就不是一个口语化的表达。方太高端厨电这个名字,也不是一个口语化的表达。首先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白电,也没有人说去商场买厨电,而只会说买吸油烟机、买燃气灶、买微波炉。

有人说中国的银行标志都是铜钱的变形,没有创意。他们不知道,作为银行首先要做的是突出品类特征,首先要让人知道这是一个银行而不是饭店、车行或者服装店。
品牌是品类和特性的代表,不是品类或特性的代表。品类和特性不能二选一,而是要全选。
小罐茶的名字慢慢变成了一个品类名,而没有特性的特征。消费者去八马茶叶、华祥苑、天福茗茶问卖小罐茶吗,销售员就拿出了八马的小罐茶、华祥苑的小罐茶。
小罐茶已经不是一个专属名词,就像席梦思已经成了床垫的品类名。最好的办法是某某小罐茶——例如国楹小罐茶,才能吃尽新品类的红利,这样消费者看到八马小罐茶的时候就会说,你们这个不是专业的,国楹小罐茶才是最好的。
冯卫东举例说德州扒鸡就面临这样的困境,本来 “德州” 是一个品牌名,但是慢慢的变成了品类名。这样的坏处就是,消费者慢慢认为德州扒鸡没有品牌,就无法产生更高的溢价。
总之,我们认为品牌名是品牌定位的呈现,在没有确定战略的情况下制定广告语、品牌名称、产品外形都是战术盲动。
品牌命名的底层逻辑是定位三叶草,心智用视觉收集信息,用语言分类储存信息,所以品牌名除了不能与认知冲突,更要顺应认知。
顺应认知的方式,是用口语化表达,有视觉形象感,同时具备品类和特性的特征。
很多企业都认为品牌命名是很简单的事情,或者是不那么重要的部分。一般都选择先用着一个名字,不行再换,但是想不到的是企业的广告投入都是在一个品牌名上,如果发展到特定阶段再改名,代价是巨大的。加多宝集团丢失了王老吉的品牌,损失以千亿计。
大多数人都是先搭上梯子再爬墙,但是往往爬上了梯子,才发现搭错了墙头。上错花轿嫁对郎,是概率极低的喜剧,如果企业以 “试试看” “不行再换”的心态给品牌命名,更大的概率会是悲剧。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36氪专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