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圣诞节,To B CGO在上海举办了年度「新生代增长实战大会」。
场面非常热闹,颠覆了传统市场活动的“古典”模式。圣诞老人做主持,会议室美成这样还是第一次见。
我也有幸地参与了一场圆桌论坛,跟几位嘉宾一起探讨「营销服务一体化,探索增长新动能」。
大家的观点非常一致:好的服务带来好的口碑,这是企业获客、转化和复购的决定因素。
而营销人的主要工作,也是服务。对内为销售提供素材、内容与工具,对外与客户通过各种触点接触中,持续带来价值。
可以说“服务即营销,营销即服务”。

(这就是美颜后的我)
会后我和一些营销圈的朋友又深入思考了这个话题,做了个简单的总结,跟大家再聊聊。
我们先来畅想下未来企业的发展。
1.
未来的企业都是服务型的
在传统的认知中,服务业指的是餐饮、零售、金融、流通、咨询、业务外包等等。
在当下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压力下,传统的制造、快销、IT行业也不仅仅只是售卖产品,而是将服务变成重要的业务组成,甚至是主要的利润来源。
服务的定义也在发生着变化。逐渐从传统的售后、增值服务逐渐演变成用户全生命周期体验中的各种交互,甚至因此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
在传统现在的IT行业,SaaS(软件即服务)是流行的业务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以“租”的方式来使用放在云端的软件。无需安装,按需使用。软件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产品,而是服务。
“云”也同样是一种服务。就像我们日常用的水、电一样。亚马逊、阿里云这样的公司提供稳定可靠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企业按照业务发展情况使用,比自建数据中心成本更低,更安全。
而在C端的产品销售中,服务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也同样在颠覆着长久以来单纯靠卖产品、拼价格的传统商业形态。
O2O的共享单车等变革了出行模式,通过提供服务带来利润。
苹果、特斯拉等企业已经不是单纯的硬件制造商,而是加大了生态建设和软件服务,并与客户深度沟通与绑定。
星巴克、宜家为代表的零售创新,不断强调用户体验,在场景体验、会员服务上追求极致。
新兴快销品牌倡导的DTC(direct to customer),通过私域流量运营、社群,与客户建立长期的深度沟通。
传统的漏斗理论也因此被不断地颠覆。产品的销售仅仅是服务的开始,通过倾听、互动、关怀与客户产生的情感共鸣,持续产生收益。
服务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增长的驱动力。
2.
营销的方式因此必须变化
但是,现在的营销理论和活动主流依然是以产品为主导,流行的传播方式是企业主单方面的广告投放、直播、促销、产品代言、节目赞助等等。
这些方式显然已经不太适合以服务导向的发展新趋势。
而在美国,服务业占80%以上的GDP,服务营销(service marketing)是一门单独的学科。
其中经典的理论是7Ps,在传统的营销理论上增加了三个服务性的P: People ( 人)、过程(process)、物质环境(Physical evidence)
-
人:每个员工都是营销人
-
过程:重视客户体验
-
互动:多种形式的沟通
-
口碑推荐新客户
-
精准用户运营,提高复购
-
客户体验中,发掘新的机会
-
打造品牌,建立竞争优势
相对于产品销售,优质服务更容易传递品牌价值。企业通过差异化的服务,获取竞争优势。
-
内部赋能
为销售、合作伙伴提供面对客户的话术、物料,组织相关的培训。
-
品牌传播
-
内容营销
-
数字营销
-
用户运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