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禅是佛学的中国化。用三脑理论来解释,就是理性脑对于爬行脑和哺乳脑的驯服。
爬行脑和哺乳脑的内在逻辑是求生存,所以会有“容量有限”“难以改变”“喜爱不同”“分类储存”等心智特点。
心智接触外界的渠道,是眼睛,耳朵等五官。
心智分类储存,喜爱不同和难以改变等特点,在佛学中称为“贪嗔痴”。
心智接触外界的眼睛,耳朵等五官,在佛学中称为“五蕴”。
理性脑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总结等现象,在佛学中约等于“般若”或“最高的智慧”,也可以称为“正念”或“觉察”。
禅的精神、王阳明的心学和营销行为,都是理性脑对哺乳脑和爬行脑的了解和驯服。
不同之处在于,禅的精神是洞察和驯服自己,营销是洞察和驯服他人。
克里希纳穆提有一次在机场被问到:“对于一个在灵性成长方面寻求你指导的人,你会怎么回答?”
他说,“只要静静地观察你自己,随时随地,观察你所有的行为,你的思想,你的环境。随着事物的出现静静地感知它们,而不作解释。”
这就是觉察,也是正念。是理性脑对于哺乳脑和爬行脑的觉察。
《心经》里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就是,菩萨在启动最高的智慧时,觉察到眼睛耳朵等感受,都是来自爬行脑和哺乳脑的本能反应,其存在是空性的。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能够解除一切苦难。
《六祖坛经》记载慧能给众人讲解什么顿悟成佛:
邪念,分别心,妄念,贪欲等等,都是爬行脑和哺乳脑的行为准则和内在逻辑。乐善好施,自性清净和心平气和等,就是理性脑的启动。
贪嗔痴被智慧光明照破,眼耳鼻舌身意被智慧光明照得通透,这就是理性脑对于爬行脑和哺乳脑的觉察。
为什么道家说“顺则凡,逆则仙”,顺着爬行脑和哺乳脑的本能来,你就会沉迷,顺着李彦宏们张一鸣们给你开发的今日头条、抖音、网络游戏和娱乐节目来,你就不会成就自己了。
要逆着来,从理性脑出发,才能有所成就。但是理性脑很难启动,爬行脑和哺乳脑又是自动反应,功能强大,所以成就的人很少。
觉察之后,是驯服。佛学提出的办法是“戒定慧”,王阳明给的解决方案是静坐和知行合一。
对于王阳明的解决方案,熊逸在《熊逸佛学五十讲》里,是这样总结的:
王阳明讲的人欲,就是爬行脑和哺乳脑的本能,心智喜爱不同并且分类储存还缺乏安全感等。天理,就是理性脑。
天理战胜人欲,就是理性脑驯服爬行脑和哺乳脑。静坐,就是禅定,在静坐中觉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在理性脑知道了爬行脑和哺乳脑的行事逻辑之后,在具体的事务上进行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得越多,理性脑的神经元链接就越固定,越通畅,越自然。
当你刻意练习得越多,你得理性脑得神经元链接就从一个泥泞小道变成了一个高速公路。那个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就是随心所欲去做,都不会超出规矩。当然,这是孔子七十岁才能达到的境界。
这个时候,就是理性脑洞察和驯服了爬行脑和哺乳脑。就是天理战胜了人欲。就是般若波罗蜜照见了五蕴皆空。就是成佛,就是圣贤。也是康德说的自律才使人真的自由。
当森林陷入寂静,森林便开口说话
“空”是指事物存在的空性,并不是空幻虚无的,而是性质不定的,时刻在变化的。而这个变化,是跟人的认知有关系的。
王阳明的“岩中花树”和慧能的“仁者心动”的故事,流传很久。
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
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要理解王阳明的这句话。用另一个公案更好懂一些:空无一人的森林里一棵树倒下了,这个时候有声音发出吗?
答案是没有。因为声音,是大树倒下的声波和人的耳朵共同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声音是人的耳朵对大树倒下的声波的感应。没有人参与,就没有“声音”,只有“声波”。
狗的听力远远高于人类。深夜远处走过来一个人,狗能听到,人听不到,声音就不存在。行人走进了,声波传递到家人的耳朵里,声音才存在。超过人类听觉感知的,叫做超声波和低声波。
对于颜色的感知也是一样,皮皮虾的眼睛能感知16种颜色,而人类只有三原色。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王阳明的意思:所谓花树,是那个被称作“花树”的存在物,和人类的视觉共同作用的产物。人没来的时候,岩中花树和人的视觉没有产生作用,花树就不存在。
就如同大树倒下的时候,产生的声波没有被耳朵感应到,声音就不存在。
王阳明讲的是认识论,不是存在论。
如果皮皮虾和王阳明的友人一起看岩中花树,皮皮虾看到的和人看到的,肯定不一样。如果我们只是从有限的眼睛,耳朵吸收的信息去做判断,必然会忽略很多潜在的事实。
公元667年,慧能到了广州法性寺,遇上印宗法师讲《涅盘经》,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从王阳明的公案出发,很容易理解慧能的意思。不管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都需要心的感应才能存在。
心的感应需要放下自我,放下贪嗔痴的部分。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一首诗《当虚空留给了我们》,也是在描述这个状态。
当虚空留给了我们,此时
那哑默的太阳
是愉快的。林中的寂静
是大片无声的声音。
某人正在把下午忘掉。
就像一个故事要用歌唱出来。
当森林陷入寂静,
生态位决定了认知边界
人能感应,是靠着眼睛、耳朵等器官,但是人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比如狗能听到的声音,人听不到,皮皮虾能看到的颜色,人也看不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感官的存在,目的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而不是完全地认识这个世界。
你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你的认知方式,一旦离开了原来的生存环境,你的认知就成了劣势。
物种的生态位决定了其认知边界。我们基于自己的生存需要给事物命名,但是它们的本性却不是这样,而是有各种可能。
我们称它为一粒沙,
但它既不自称为粒,也不自称为沙。没有名字,它照样过得很好,不管是一般的,独特的,
永久的,短暂的,谬误的,或贴切的名字。
它不需要我们的瞥视和触摸。它并不觉得自己被注视和触摸。它掉落在窗台上这个事实
只是我们的,而不是它的经验。对它而言,这和落在其他地方并无两样,
不确定它已完成坠落
或者还在坠落中。窗外是美丽的湖景,
但风景不会自我观赏。它存在这个世界,无色,无形,
无声,无臭,又无痛。
(辛波斯卡·一粒沙里看世界)
事物的本质是空性的。
事物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不会变,总认为危机里没有转机,认为微信已经做完了移动社交,想不到还可以有陌陌和脉脉。
因为一方面,心智缺乏安全感,懒于冒险。
查理芒格在回答“人生真正的失败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回答说:
控制住原始的非理性情绪。当你受到一个巨大的刺激,你会出现很多奇怪的行为。如果你能在这样的时候保持明智,你就会受益。
另一方面,我们过度依赖功能有限的感官:相信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而从不怀疑有自己意识之外的可能。
发现独特的定位,需要我们从日常的生活中超脱出来。众所周知,乔布斯是禅的践行者,他习惯在空寂的房间里打坐,清空头脑等待答案降临。比尔·盖茨每年都有一个星期隔绝日常生活和工作,专心思考微软的战略方向。
《乔布斯传》曾提到乔布斯在回忆他的印度之行时,写过这样一段话:
乔布斯说,这是一种修行,必须要练习,不断地练习。超越感官给我们的有限的信息,对理性脑惊醒不间断的刻意练习,直到理性脑的神经链接从泥泞小路变成高速公路。
事物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性质
特劳特对IBM的重新定位,体现了禅的精神在商业世界的应用。
经过多次跨界发展的IBM,在软件,硬件,大型机,个人电脑,芯片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但都不是最强。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的企业做专业的事。企业是人组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企业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一个什么都做的人,什么都做不好,企业同理。
大型机时代的巨人IBM,是苹果、微软时代到来之前的上一代霸主,市场份额一度达到80%。
IBM什么都做,硬件,软件,大型机,个人机,芯片。
到了90年代初,IBM的各个领域都被专业选手肢解:
在硬件领域被戴尔、苹果打败;软件领域屈居微软、甲骨文之下;芯片领域被因特尔占据,个人电脑业务被惠普等公司超越。
到了1993年,IBM的亏损达到了创纪录的81亿美元。
微软,苹果,因特尔这些当年的专家品牌,在整体体量上和IBM相比,是没有优势的。
但是当因特尔、苹果和微软集中所有兵力出现在各自领域的时候,就具备了相对优势。IBM四面受敌,无力应对。
如果回顾IBM的历史,你会发现不断跨界几乎就是IBM的基因:
20世纪60年代末,IBM做电脑赚了大钱,通用电气很眼红,大举投入进军电脑领域,结果全军覆没。
后来IBM忘掉了对手的教训,发现施乐做复印机挣了很多的钱,于是也大举投入推出IBM复印机,最终一样在浪费无数金钱之后全军覆没。因为IBM在顾客心智中的定位就是电脑,而施乐的定位是复印机。
接下来就是老杰克出场了,特劳特的逻辑看起来很简单:既然IBM什么都能做,那就应该做那个最全面的。
很多年前,我建议IBM用 “电脑集成服务” 的定位替代 “大型主机” 的定位,从而协助这个蓝色巨人成功转型。当时的蓝色巨人连续几年巨亏,已是摇摇欲坠,主流的应对办法是将IBM肢解成多个公司。
这也不奇怪,因为IBM当时既是世界上第二大硬件公司,也是世界上第二大软件公司,还是世界上第二大芯片公司。我的看法是,既然只有IBM掌握了最全面的计算机技术,它就理当为客户提供最佳的电脑集成服务。
在一些人的眼里,IBM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硬件,软件,个人机,大型机都不是第一,就应该砍掉盈利比较低的几个业务,集中发展最赚钱的那个。
在他们眼里,大型机之外的业务都是鸡肋,都是要壮士断臂的部门,都是要舍得舍得的业务。人的思维就是这么奇怪,一旦陷入困境,什么理论都能拿出来给自己作证明。
特劳特是很好地应用了“空”的哲学的那个人。他在IBM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表象之后看到了它“掌握了最全面的技术”的优势。
他也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主流饮料表象之后,看到了可乐含**容易使人上瘾的劣势,从而给七喜定位“不含**的非可乐”。
IBM的转型成功,除了杰克·特劳特的贡献,更重要的是IBM的CEO郭士纳的认可和支持。
郭士纳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说:
我觉得,如果在1993年让大家选择,可能没有人会创立一个像IBM这么庞大的公司。但是由于IBM的规模和建立在这种规模之上的能力,加上科技行业未来发展的轨迹,如果现在我们把IBM拆分成一个个的独立供应商单元,让它们变成大海中的一条条无足轻重的小鱼的话,那我觉得简直是疯了。
在之前我和很多IBM客户的沟通中,所有的CIO都和我说,他们最不需要的就是另一家磁盘公司、另一家操作系统公司、另一家PC公司。
他们还强调说,由于IBM的落后和整个市场向个人电脑迁移的趋势,他们把各种复杂的IT系统整合起来的能力已经几乎破产了。
而这一切,他们相信只有IBM能做到——那种真正的把复杂的技术应用到公司业务的挑战上,把问题真正解决的能力。
所以,保持IBM的完整性是我当时的第一个战略决策,而且我相信,这是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一个战略决策——不是指对IBM的,而是我整个职业生涯里的。当时我并不知道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什么才能给客户带来这种统一的、整合起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我知道的是,如果IBM真能做到这一点,那我们会给客户带来巨大的价值。
规模大、整合能力强、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是IBM应该坚守的优势。在整个行业品类极度分化的情况下,能够解决整体的问题,就成为了优势。
这一点,在微软身上和海尔身上,也有类似的体现。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进入“云”时代。所有的企业面临从传统时代往云时代转型的问题。
对于中小型企业和创业公司来说,转型是容易的。因为谷歌、亚马逊、阿里和腾讯这些企业都提供了“云租赁”的服务。
简单说,就是中小型企业在这些大公司的云服务上租赁一块位置或一段时间,把自己的企业数据传上去就可以了。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租用大公司的云服务就像我们使用水和电一样,用电高峰期就多用一些,高峰期过去就暂停。代价就是把自己的数据放在大公司的云里。
但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比如医院,超市,银行等,就不适合这样做。
一方面,大企业的业务繁杂,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业务量不可能短时间上传到别的公司服务里,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大企业也需要专属的或者私有的云服务。
能为大企业服务的,只有微软。
因为微软的技术最全面。虽然在各个专项中微软不是最强的,但是要处理全面性的问题,微软是综合实力最强的。
微软有最多的人力物力,能调配最多的人手为大企业最快地解决综合问题,这是其他公司不具备的。
微软用户众多,企业客户众多,服务时间久,彼此了解度和信任度也是其他公司不能比的。
海尔曾经很牛。后来因为品牌延伸太多,失去了活力。成为很多定位专家们的反面案例。定位专家们对海尔的批评很简单,逻辑也很鲜明:海尔是冰箱,消费者就是这样认为的。
如果你做了太多冰箱之外的东西,消费者会认为你不专业,进而抛弃你。一般人可能不知道海尔做了多少品类:冰箱,电视,洗衣机,手机,吸油烟机等等。
海尔的“全球白电第一品牌”的定位也被诟病。因为普通人根本不知道白电就是白色家电的意思。是一个很明显的没有从消费者心智考虑定位的伪定位。
加上海尔手机的失败。以及被只做空调的格力超越之后,海尔更加坐实了“失败者”的位子。
海尔和IBM还有微软面临同样的困境:品牌延伸太广,品类涉及太多,面临众多专家品牌的蚕食,曾经的行业内霸主,面临众多挑战,双拳难敌四手。
但是这也是大企业的优势,什么都能做。做得太多,坏处是每一样都不是第一,好处是每一样都会做。虽然我样样通,样样松,可是我样样松,样样通啊。
在新时代来临之时,海尔把自己转型成为创客基地,解雇1.6万名中层,要么离职,要么转型为创客。
在海尔提供的创业平台上自己组团队,自己出方案,自己卖产品。海尔提供技术系统,制造系统,营销系统,物流系统和信用背书。
在海尔的创客平台上,你甚至可以先卖出去货,再下订单。海尔手持洗衣机就是这样诞生的,先是在海尔网络平台上发布设计图,然后是用户付定金,接下来是海尔的工厂制造出产品。
在一篇报道中,是这样描述的:
如果换成格力和美的,这一套就行不通。因为格力只能做空调,美的涉及的品类也有限。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能制造品类如此丰富的产品的工厂,只有海尔。
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状态。只有固定不变的头脑。
谈起笔,你会怎么定义?很多人会说这是书写工具。其实笔还是个玩具,是身份象征,甚至是祈福的法器。
笔是玩具:学校周边文具店里花花绿绿的笔,是学生爱不释手的玩具,也是他们唯一可以合法地频繁地购买地玩具;
笔是道具:一支万宝龙钢笔,要几千块钱,一定要别在衬衣口袋上露出那颗白星,为的是让别人看到他是用万宝龙钢笔的。这是一个象征身份的道具。
笔是祈福的法器:晨光文具策划了孔庙祈福考试笔。首先获得孔庙授权使用“孔庙祈福”。然后在曲阜孔庙举行“晨光考试笔孔庙祈福大典”。
这样一来,笔就成了法器。成了美好祝愿,考试必过的承载物。
圣诞老人在我们的印象里,是一个穿红衣服的白胡子胖老头。可是在1931年之前,他不是这个样子。圣诞老人有时候胖有时候瘦,有时候穿绿衣服,有时候穿蓝衣服。
1931年发生了什么?是美国经济衰退的大萧条时期,工厂倒闭,工人找不到工作,全民精神苦闷。这个时候,可口可乐偏要反着来。
他们把圣诞老人的形象设计成一个乐观的胖老头,让后在所有的可口可乐出现的地方打广告,给民众输出一种乐观、富足和幸福的感觉。
红色的圣诞老人,红色的可口可乐,慈祥的笑容,乐观的前景。这一切都鼓舞了身处经济低潮的人们,同时可口可乐也成为了美好前景的象征。
越是在大多数人感到希望渺茫的时候,越是要输出鼓舞人心的乐观形象。只要激发起人们的乐观精神,经济危机就能克服。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状态。只有固定不变的头脑。
巴黎的时尚之都,可能只是一个侧面。据统计,四成的法国男人习惯随地小便,即使厕所就在附近。
政府出台了各种措施,包括建设免费公厕和高额罚款,都不能禁止这种现象。可能巴黎人把随地小便当成一种叛逆的风尚,毕竟巴黎是时尚之都。
直到一个设计师想到一个点子,为什么不用小便来浇花?于是他设计出了这种东西:
像花盆也有点像邮箱,其实是个小便池。箱子里有木屑、锯末和稻草,这些东西和尿液发酵能成为肥料。箱子里装有传感器,装满了会通知管理人员。
面对恶习,对着干可能不是个好办法,因势利导甚至从中发现好处,把解决问题本身变成有利可图的事情。这个思路很赞。
空性的含义,是指世间的事物都是由一些条件组合在一起的。比如一张桌子,是木头和钉子的组合,把二者的组合分开,就是一堆木头和钉子,桌子就不见了。
对于桌子来说,木头和钉子的条件都不是稳定的,一旦条件改变了,桌子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推而广之,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在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小到一张桌子,大到微软、海尔、IBM这样的大企业。
了解空性,就是从理论上了解事物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性质,证悟空性,就是在了解空性之后,继续在实践上证明这一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定位,就是证悟空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