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来自后台粉丝的提问:我该如何跟老板提加薪但又不显得那么明显?
为什么要不明显?就是要明显好吗,越明显越好。钱才是证明你工作能力的最佳标准,没有之一。
商业的本质就是等价交换。过去农耕时代人们以物易物,五块贝壳换一只老母鸡,两石大米换一头水牛。后来觉得太麻烦,于是发明了货币来代表价值,但是“等价交换”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而正是这条铁律,支撑着现代商业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所有价值都要变现,最终都将转化成钱。
认清楚这一点,很多事情就会看的非常通透。
你想辞职了,你的老板挽留你,说你在这个岗位的个人价值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发挥,公司可以给你更好的平台带更多的客户。这个话实际上的意思是,我觉得你还可以帮公司赚更多的钱。
你想跳槽了,猎头不断跟你游说说新公司多么好,福利多么棒,每年一次海外旅游,年底都有红包奖金,这些都能换算成公司一年给了你多少钱。
你在面试了,老板看着你简历上洋洋洒洒一堆光辉的经历,听完你**的一顿自我表彰以后,揪着其中一段工作经历问到:“当时你负责做这个活动帮客户提升了多少销量?”。这个问题背后他盘算的是,招你进来以后我能多收客户多少钱。
组建和带领团队,探索和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客户,洽谈销售渠道,组织市场调研……这些独立拆开的工作技能,在老板眼里都将被整合成一条完整的商业生产线,经过计算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你能帮企业创造多少利润。你看这还是钱。
我一个朋友,自己当老板,跟我说最近面试了一个技术总管,很想把他挖过来。我问为什么?朋友说,你知道吗,他之前在XX公司担任技术总监,一个人带6个人的团队,负责3个客户,过去一年他们组做的项目营业额占XX公司一年的30%,我这次不但要把他挖过来,连他下面的人我也准备一起挖。
老板的思路,再**最终都会落实到收益和成本上,这是商业的核心。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大胆去谈钱?
很多猎头找我,两三句场面话之后我都会问,这个职位的薪资范畴是多少。在猎头看来也许这个是犯了面试的大忌,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恰好反映了对方对这个职位价值和重要程度的认知。
在一线城市,一个职位的薪酬水平都有行业规范标准,二三线城市会有降低,但是基本上都会按照一个比例来换算。在老板心里,每个职位已经有了一个“估值”,你要做的只不过是通过自己的工作表现来提高或者降低他对你的“估值”。
所以下次你去跟老板提涨工资,用不着扭扭捏捏欲说还休,本想加薪却道天凉好个秋。老板心里明镜一样清楚,你只用将自己过去在这个职位上做出的成绩一条条列出来,找一个风和日丽老板心情好的早晨,走进他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如果你对自己加薪的筹码足够自信,这一点儿也不难。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工作能力强,为人善良随和,就是不好意思谈钱。很多时候周围的人找他们帮忙,我听了唏嘘不已。
“帮我设计个LOGO吧,你看我们都是认识这么久的老朋友了,你便宜点儿。”最后,给了200块。
“帮我写个文案吧,就几句话的事儿,占用不了你多长时间。” 最后,连一顿饭都没请。
“帮我开发个小程序吧,很简单的。” 到头来,折腾了一个多月,分文未给。
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方根本不知道你的工作所能产生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对方没有用钱来作为衡量你工作能力的标准,而是那些不靠谱的“关系”和“友情”。
一旦你的工作能力不能量化,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翻来覆去无休止的修改,比如碍于情面的多做活儿,比如最后扯下脸来的撕逼。
亲兄弟都要明算账。一分钱,一分货才是商业世界最大的良心。
也许有人说这太功利。可是在商言商,必须功利,否则就是违背商业伦理。
比起那种“我不在乎钱给多少,更看重公司未来给我带来发展的平台”这种冠冕堂皇的话,“我努力工作的原因就是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更加来的坦诚和真实。这才是支撑着你度过无数个辛勤加班夜晚的理由不是吗?这才是鼓舞着你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向上奋斗的原动力不是吗?
再大的平台,再多的资源,再好的客户,这些都需要变现,最后落实到你身上都会变成“我怎么利用这些去赚更多的钱”。
再崇高的理想,再宏大的抱负,再美好的憧憬,实现它们都需要用钱。当你坐在90层高的旋转餐厅里望着远方的落日沿着酒杯徐徐落下时,你可知道这是钱在默默支撑着你去装逼的好吗?
对于老板而言,你越装作“我不在乎钱”他心里反而越会觉得有鬼;你越表现的无欲无求,他越会觉得你有问题。人都有欲望,都会逐利。我如果是老板我却不知道下面的人有什么欲望,我会坐立不安,觉得掌控不了。反过来,下属越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地明显,老板越会觉得安心。因为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大胆地去谈钱,把你的欲望一丝不挂地摊在桌面上。扭捏作态只能说明你对自己不自信,那就别提加薪。既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没必要讳莫如深。坏老板才跟你整天绕弯子画大饼,好老板只会和你就钱论钱。
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以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