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终于能够达成了我来公司时对产品探索的预期:能够负责一个千万级用户、千万级订单的产品方向。
司机群体,以及我之前工作中面向的外卖配送员、美甲师,都是一类特殊的用户群体,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用户(试想百度搜索、QQ和腾讯视频的用户),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B端用户(试想企业用户、淘宝商家)。我们既需要司机群体来为乘客提供稳定的、高品质的服务,又希望能够让司机满意、愿意留在平台上,不能损害他们作为特殊用户的体验。这中间的权衡是困难的,也是我来做司机方向后觉得具有充分的挑战和探索空间的。
司机方向有几个基本问题要解决,如果解决不好,留存都是妄言。
首先,司机的核心诉求是收入,且不仅是平均收入够高,而是收入有确定性。网约车市场受外部约束太多,政策法规、平台策略以及曾经的市场竞争,都让司机在平台的收入跌宕起伏,惶恐不安。如何确保稳定的预期,就像我们选择一份职业时,也希望有三年合同一样的稳定收入保障,这是需要探索和确定的事情。
收入之外司机还有自由度的诉求,哪怕是全职司机,也都是为了能有灵活可控的工作时间来到平台的。如何确保有特定接单时间、地点的司机满意,也是重要的。
其次,司机的体验问题是个概率问题,乘客参与的订单少、触点少遭遇到异常的可能性偏少,而司机参与的订单、触点是乘客的十几甚至几十倍。假设一个订单出现体验异常的概率只有1%,那一个司机每个月都遇到异常的概率大约会是99.6%,几乎是必现。从平台视角做到1%远远不够,怎么让每个司机在平台的触点体验做到最优是我们要思考的。
第三,司机的线下场景复杂。纯线上服务的异常通常可以快速获取原因,以及快速复原(重启网页或者APP),线下场景却很难解决。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司乘经常有说法不一的情况,难以判责,也就有可能会让好司机受到伤害。更不用说有许多导航不准、信号丢失、手机故障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的意外了。
第四,司机对平台经常会有过度解读。听不到单、没有订单,或者给的订单价值不高(短单、到郊区的订单),司机群体里经常会有坊间传闻,比如开关蓝牙会影响接单、打客服电话可以要订单等等。哪怕比较清晰的策略说明,司机也会做过度解读,且经常是负面的。这与司机对平台的信任关系有关,他们与平台的沟通渠道仅限APP,很难建立人与人那样的信任感。如何让信息更通畅,也是个难题。
综合这些命题,未来对司机方向,应当会有更多并未做过的探索。
关于产品的更多思考,还可以参见:
关于产品的一些碎片想法201807
关于产品的一些碎片想法201810
2.
认识了更多朋友。除了结识了许多非常厉害的产品专家,还接触了许多不同行业的朋友。
过去太过于限制自己的认知边界,觉得不懂的最好就不要问。如今大约是知道得更多了,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之间找到一些关联,并且互相补充,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对互联网的产品价值的思考,也许相对熟悉,但精酿啤酒行业的产品价值是什么?是原料、产地,还是工序、人力,又或者是品牌?出版行业的产品价值是什么?是作者、内容,还是营销、品牌?电影行业的产品价值又是什么?…… 在思考这些的过程中,都会有非常多新的启发。
3.
今年很多身边的朋友都遭遇了轻微的中年危机。在30岁左右的阶段,会遭遇许多新的课题:下半辈子要以什么为业?要在哪里定居?要什么时候组建家庭?…… 开始思考“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终极命题。
这个危机感在寒冬来临之后愈加明显,大环境不再给所有人轻松、少压力地创业的机会,在大公司能够升职加薪提前过上退休生活的通道也慢慢收紧。如何面对未来?反而比去年更迷惑了。
4.
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是《至暗时刻》和《特工》。它们讲述的都是主人公在历史巨幕的舞台上,做出选择的故事。不管是享誉世界的政治家,还是见不得光的韩国间谍,都在最艰难痛苦的时刻用信念影响了历史走向。教科书式的励志故事,有时无妨也来安慰下处于低谷的自己。
若说看书,对我而言反而不如许多作者的专栏、知乎回答、公众号文章、国内外的杂志帮助更大。在获取内容和知识的时候,基于某个具体问题去广泛地寻求多个来源的答案会特别有效。不过讲述历史和过去的,比如《硅谷百年史》、《日用器具进化史》和高·华教授的作品,还是有颇多启发。关注当下的许多问题,还是活跃的当代作者更能洞悉世事。
5.
2019 来了,这次会来得更加沉重。寒冬期到来后的新的一年,大家也许都该认真做一些思考。
你是做什么产品的?你今年遭遇了什么?有哪些新的思考?对未来有什么样的看法?对2019有怎样的期待?欢迎留言分享给大家,我会选其中5个置顶,分别寄送一本签名的《从点子到产品》。
诸位,2019 再见 ?
封面:2018.10.6 摄于藤子不二雄博物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