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获取有价值的产品知识
关于产品经理的成长,比较共识的就是两点「要有好的平台」和「要有好的领导」。但同一个平台或团队出来的,也是良莠不齐的。有的人可以迅速学习知识,成长出自己的风格,但是有的产品经理却不得要点。他们可能不知道哪些是该学的、哪些是该做的,一直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
这几年我观察比较优秀的产品经理,他们往往外在表现出来的就是能扛事情、思路清晰、反应迅速、规划合理。很多时候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就像团队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的会议,你就觉得一定是没问题的。
为了让我们成长到这种境界,我总结了一路以来的一些成长关键点:即如何「处理好和平台的关系」以及「最大化利用平台」。以下供大家参考:
01
超前成长
「超前成长」的思维在我看来是一个有上进心、快速成长的产品经理的必备思维。「超前成长」的意思是:能够不限于当前的职权和待遇,努力完成超前的事情。
举个例子讲,你的老板能给你15k,他的对这个岗位的期望以及对你的期望肯定要更高。如果你一直干15k的活,却没有亮点,你的结果就是降薪。你只有在15k月薪的时候,做出30k的成绩,才能拿到25k的涨薪。这是因为大部分产品经理岗位是一个买方市场,你要好的待遇,必须预先拿出你的能力和成绩,这就需要我们完成预期之外超额的任务。
职场成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能未雨绸缪,早晚有一天会无法实现「超额增长」而停滞被淘汰。为了持续超额增长,我们就要不断「超前成长」。那什么是超前成长呢?
举个例子,之前讲过产品经理要过三关,指的是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比如说你现在还没有带团队,但是你希望3年后能组建自己的产品团队,你该怎么做?
有的人会说,我会积极学习领导的处事方法,熟读背诵来作为以后自己管团队的积累。这虽然是一个好念头,但我想说这远远不够。
如果超前成长,需要你尽早参与到团队管理之中。比如试着提一些团队管理的建议给领导,看是否采纳以及后续的发展并复盘。这就等于是主动做超脱于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虽然增加了压力,但却可以不断积累团队管理的实战经验。从而能在真正组建团队的时候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如果都是等着赶鸭子上架,那么所有的机会对你来说都是没准备好的,你会越来越力不从心。
02
精准打击
做到超前成长之后,还要往对的方向走才行,这就需要精准打击。
随着互联网、知识付费发展的越来越繁荣,我们随手可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是真正对我们有用的却不多。比如你最近5年没有海外移民的计划,我觉得可以把原本每天一小时的英语学习减少到5分钟,这样的时间利用才是最大化的。
知识都是有期限和熟练度的,如果不能在最需要的时候最熟练地掌握知识,那就是浪费了脑力和时间,所以知识的出场顺序尤为重要。
我们要做的就是屏蔽掉当前无用的知识,根据自己的规划来选择学习什么、读什么书。比如我希望5年内能有自己的产品团队,我就需要现在开始阅读管理类书籍,但当务之急是3年内我要做到自己领域产品最专业,所以我应该每天优先阅读产品思维的书籍。
这样就可以一步步从目标拆解关键步骤,再从关键步骤拆解出必要条件,再根据时间和优先级来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不断达到学习效率和方向的最优。
03
理顺人脉
人脉和知识也是一样的,都有期限和热度。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去求一些人办事,但是发现你们没有那么熟悉,只能通过朋友人脉,或者临时的社交补救来迅速建立关系。而反过来我们发现很多朋友其实只是泛泛之交,却占用了很多精力。这两点都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事情。无用的社交和人脉会给我们很大压力,而好的关系和社交往往需要多年的储备,所以理顺人脉是很重要的。
就我个人而言,一开始我主要对于同事关系比较在意,因为我觉得线下每天合作的人比较重要,而线上很远的人未必能够亲密。但后来我发现很多时候包括写书、邀请作序,都是线上完成的动作,两个人也能形成很深的默契。于是我不再单纯根据社交方式、途径、渠道来评判关系,我仅仅是根据对方的个人和我的发展方向来定义社交关系。
当然这里不是说要功利性的巴结,而是要结交同路人。比如你明知道自己毕业之后不会再打游戏了,却和游戏中的朋友没有其它共同点,你们毕业后就只能渐行渐远。所以要时刻关注自己发展方向,然后寻找同路人,如果不是同路人,就找到彼此的更多交集,而不是建立单纯的关系比如饭友、酒友等。
要找到自己身边能够对自己发展助力最大的人,并迅速理顺关系。比如你计划要在产品领域做到权威,那么你需要的人脉可能是一个博主,比如花生酱先生;可能是一个同事,比如数据分析最强的那个产品经理;可能是一个领导,5年做到总监的那个领导。多跟他们交流心得并取得更多交集,就能获得最大收益。
04
总结
总结一下,平台之上有错综复杂的人脉和资源供我们学习,但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意识的培养和选择。要做好选择,需要我们:
1. 能够超前成长,多做规划中的分外之事。
2. 学习精准打击,处处留心但不做无用功。
3. 努力理顺人脉,能够根据自己的方向结交同路人。
其实平台好像一个矿场,无法融入或被动的人,都会觉得大公司全是毛病,处处简单没什么可学的。但有心人往往能发现底层的宝藏,不断内化成自己的能量,并和平台一起迭代成长。
感谢阅读,与君共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