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初头条系的产品在挤压腾讯系,抖音火了之后,用户花在手游上的时间显著减少。不少人惊呼这是不同维度的降维打击。

现在学习强国火了,头条系日活据说也开始掉了。真是一维降(Xiang)一维啊。

2

读《谁来拯救阿里大文娱》的几条摘录:

“周杰伦”三个字对一个音乐播放器而言意味着15%的DAU(日活跃用户)增幅,这是一块肥肉。

一位优酷资深员工回忆,他最早谈下了网剧《最好的我们》,还推荐了刘昊然当主演;紧接着又谈了《鬼吹灯》系列,想以100万元人民币一本书的价格买下网络改编权。等一切谈妥上报公司的采购部门后,预算迟迟通不过。最后这两部剧分别成就了爱奇艺与腾讯视频。

2014年虾米音乐的市场份额略高于网易云音乐占3.1%,网易云音乐为1.3%。天天动听则远超网易云音乐达14.1%。

岗位安插得很随意,诸如一位歌手经纪人被安排在了产品总监的位置上。

优酷的来疯直播团队曾看到了一款短视频产品Musical.ly,于是停下手中的直播综艺工作,用半年的时间将资源投入短视频的开发。但最后团队将研究报告上交后,项目被俞永福和杨伟东否决。

3

跟与独角兽老板协作过的一些大佬聊,都提到了“企业家精神”(极度自信+胆大+抗压)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甚至有时比产品运营、商业判断、组织管理这些能力都要重要。

这么看的话,我真的不适合当老板。从点子到产品要想太清楚才敢做,是好的产品经理,但作为创业者是抢不到机会的…

4

这个催眠工具,上课场景抓得棒。

5

三年前在笔记里写了这么条预测。那时候小程序刚出,新零售还没发明。现在的电商产品十有八九都贴二维码扫说明书了。

6

看高晓松和史航讨论金庸,说他早期的书还没有大师风范,但每部新的小说都有明显进步,直到封神。这得益于他一直在报纸连载,每一期都有海量读者的建议和互动,能得到高质量的回馈,于是能快速优化。

这简直就是互联网迭代思维的传统运用啊。

7

昨天有个实习生告诉我,他之前看我的书,觉得都是废话。工作一段时间才发现还是有道理的,但必须得实践才明白。这就跟我当初看《微推客》完全一致的体验。

无限循环生生不息。这么一想,写书看书好像真的用途不大……

8

9

知乎课程的内容,跟UC震惊部只有一步之遥了。这种盐选会员,特别好奇用户画像都是什么样的,跟知乎管理层的老板们预期是否一致。

10

我的微信里今天发视频动态的只剩7个人(通讯录4000+)了,其中5个是腾讯的…

11

财禅 是我用了3年多的记账工具,除了没有任何广告、操作简洁方便外,它满足了我一项极重要的记账刚需:可以打标签。

记账的目的是为了回溯复盘,标签很有意义,可以看多个颗粒度。比如发现饮食支出异常,可以check到底是水果还是咖啡的支出有问题。有的工具提供多级分类,很繁琐,但财禅可以很轻便地打多标签,更优秀。

可惜已经好几年没有更新了。

12

几年后再重读《史玉柱自述》,仍然很多收获。可以进产品经理必读书单了。用户思维和迭代思维,任何行业都是王道。

13

那些企图靠一个简单道理就创业成功的、企图一句话就讲清楚怎么做好用户体验的、企图一个牛逼的程序员就搞定所有产品的,本质上都是一类人。

他们在古代,可能会去研究怎么算命、看手相、看天象,可能会研究怎么拜神和祭天。唯独不愿意做的,就是踏踏实实耐心琢磨事情到底该怎么做。

14

刚买了台新 iPad ,就收到两张券,闲鱼猜到我可能有旧的要卖,这个场景打得不错。

15

马云:腾讯是阿里巴巴发展中的一个伴侣。

百度有点酸。

16

流媒体视频消费的增长竟然影响了美国的生育率,原因是年轻夫妇比起30年前,更愿意花时间看网络剧,导致其性生活频率减少。受调查人士有25%表示比**生活,对看网络剧更感兴趣,而这一比例在18至38岁受访人群中高达36%。

Netflix回应,拒绝对生育率下降负责。

17

有个工作两年的朋友,听线下分享有个大佬讲学历特别重要,所以想去英国读个信息相关的专业,再回来做互联网。

学历的确重要,但主要价值是应届毕业时有竞争力,以及好大学天然的人脉资源。要是工作了几年再去读个硕士甚至博士回来,不仅学不到东西、很难积累人脉,连职场所需的能力和经验估计都跟不上了。

18

原来,前阵子说的,产品经理看书或者文章总觉得,“不就是这么回事嘛?” 这种感觉社会学上叫做事后聪明偏差(hindsight bias),即得知一个结果后夸大结果的可预测性。

看到一个完整的产品演进路径,可能会觉得不过尔尔。当一张白纸摊在你面前,让你设计一款产品,你就会大脑一片空白了。

19

抛开技能和方法论不谈,就说产品经理必须认知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认知自己的认知边界。

我了解什么、我不了解什么,我可以准确决策什么、我不能决策什么,我已经学会了什么、我还需要学习什么,这些都是根本性的认知问题。

20

有的书硬要把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描绘成对阵双方的敌人,然后说传统行业的人只要做了APP就算是学会了互联网产品,已经知彼知己。

看评分就知道真相了。

21

3年多过去了。

22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二级市场里,MacBook Air 的银色比灰色贵,但是 MacBook Pro 的灰色比银色贵。

23

许多“APP产品经理”,其实是体验产品经理或者界面产品经理,更过分一点甚至只能算交互设计师。

很多人听说我负责司机方向,就以为我是司机端APP的产品经理。其实司机方向包括的产品范畴很宽,有运营产品、有营销产品、有合作方产品,还有很多连界面都没有的策略产品。APP负责人是跟我汇报的。

这也是为啥很多创业公司招了个APP产品经理负责一切,很快就发现搞不定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24

许多坊间传闻都是不准的,比如张小龙从来都是支持产品经理业余时间写东西的。俞军老师也在滴滴内部经常鞭策大家把方法论用写作方式沉淀。

只要不耽误主业,能够有一些文字输出,对产品和运营来说,是很好的复盘方法,也是一种更直白有效的简历。

25

之前网传微信互删逻辑是bug,刚刚特地跟微信的朋友确认了下,真的是小龙决策的,有意为之。目的是尽量减少打扰。#打脸了

26

干嘉伟这段话太牛逼,值得读很多遍,可以作为产品和运营自我思考成长状态的圣经。

不少人觉得自己职级高薪资厚就厉害了,其实大多只是好见过了猪跑,并不懂得怎么养猪。更有甚者就是运气好在正确的位置了而已,连体系是什么都没思考过,只做着机械工作。

27

看了很多文章、演讲说5G到底有什么差异,还真的都远没有任正非老板讲得简要又透彻。这还是答记者问时即兴回答的。

28

电子工业出版社单凭《微推客》、《增长黑客》和《运营之光》这三本书,就值得称为最好的互联网产品运营伯乐了。

29

现在碰到一些年轻人、大学生说自己要创业做APP甚至已经做出了个满目疮痍的产品给我看时,我都会又觉得尴尬又不忍心打击,然后慈祥地问:你为什么想做这个呢?

回想起来五年前我也想自己就去做个APP的时候,有些前辈也是这么慈祥地问我的,那时还以为他们真的对我的初心感兴趣……现在想想……

30

读完《幕后产品》,的确是本落地产品实际场景的好书。国内互联网领域缺乏输出意识,加上同行相轻不少前辈和产品负责人不爱出来讲,导致不断有新人在走弯路撞南墙。如果每个产品的负责人都能写本书,国内的互联网产品水准能提升不止一个档次。

31

俞军老师说,我是如何培养一个好产品经理的?1)找一个有潜力的;2)放到一个有成长性的产品上。

然后培养这个任务的 80% 就完成了。

32

之前的一个感悟,有了新的思考。

产品经理入行时会大量学习如何对决策定性,比如“用户喜欢不喜欢”、“这个需求有没有必要”。

而产品经理的进阶势必要从定性思考变为定量思考,比如“用户到底喜欢到什么程度”和“当前最重要的需求是什么”。

最近跟在管理100+产品经理团队的朋友聊,他说自己一大半的工作就是在做优先级判断,这几乎是高阶工作的必然结果。

33

《AI极简经济学》里提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机器预测能力提升(及预测成本下降)会带来互补品(数据、判断和行动)的价值提升,以及替代品(人类自己的预测)的价值降低。

如果说对互联网职业未来发展有一个预估,那基准应该就是这句话了。你做的工作是供互补的,还是被替代的?

34

试用了下小程序 她说,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每天只定量小幅的推送,让你对第二天有预期。也防止提前耗光热情造成流失。

同样是问答,这里是用女生提问的形式来刺激男用户动力,而非新用户上来先答一大堆问题,动力不足成本高。(设置成女生主动发问还是让交互成本略高,一共四个握手才能建立联系。要能自动发问就好了。)

我很喜欢主页面的单手操作,比探探和tinder滑动成本低,且误触概率小。一些小交互,如查看更多是直接上下滑动,比探探也要高明。

从细节看产品设计是下了功夫的。究竟能不能量变产生质变就不知道了。

另外我很好奇这种新产品,女性用户的拉新冷启动都是怎么做的。

35

最近来上海感觉互联网氛围好了不少。拼多多、点评、饿了么和趣头条吸引及培养了许多人。跟五年前我在这创业时截然不同了,那时候招人都招不到。

好的产品经理都是在业务增长中锻炼出来的。电商是淘宝的人桃李满天下,本地生活和交易平台许多骨干源自美团滴滴携程,现在见过的出海项目也多半是当初工具或内容产品锻炼出来的。

产品和运营的价值是要在平台赋能后体现的,没有资源和财力,没有落地成型的结果,单纯的认知和决策没有意义,也不被认可。

然而很残酷的是,想成长的产品和运营多,每年怕是有几十万毕业生想做产品和运营,但能有好机会成长的岗位少之又少,几千个已经到顶。这矛盾随着互联网新要素缺失、创新机会骤降,会更加严重。

供需失衡后,市场的反馈总是迟滞的。这两年,对产品经理未来发展的焦虑感会日益加重。未来关于产品经理的大众观念会又一次刷新的。

36

“简洁,精致,整洁,透亮。” —— John Ive

37

俞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在面试中要看重产品心,这是产品经理成长的天花板。

我一直认为,产品心是“要做有用户价值的事”和“要通过努力解决行业问题”,而不是“特别喜欢做产品经理”和“热爱这个职业”。

未来产品经理的title可能会变化,但工作内容和业务价值会一直存在,不贪恋职业称谓才是正道。

EN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