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找我,说她想做自媒体,也写了一些东西,不过总是遇到喷子很不爽。她问我说,像我肯定每天都能遇到不少,这心态该怎么调整呢?如果调整不好,是不是就做不了自媒体?

 

我是这么跟她解释的。

 

被喷是表达者的宿命,没什么避免的办法。被喷的时候,正常人都会产生生理不适,更多时候会有自我怀疑的情绪:我是不是真的不行啊?调整情绪,只能解决表面问题,即暂时不去想它,时间久了也就麻木了。但再遇到的时候,仍然会很难受。麻木不是办法。

 

真正消解情绪的办法,其实是去关注被喷的内容和被喷的人,从其中找到原委,并且做消化。

 

 

第一,可以先看说的有没有道理。中国网民平均学历是高中、只有4%的人大学毕业,就决定了大部分社区的评论不会多么有水准。有的只是瞅到你文章里有个“百度不错”“日本挺好”“抖音厉害”就破口大骂了,这样的回复自不必关注。

我最近最喜欢的段子,是金叶宸老师被朋友邀请去微头条,写了一条B站和抖音DAU之类的消息,结果下面被人喷“是中国人为啥不说中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喜马拉雅或者苹果播客搜索《三五环》,我跟金老师详细聊到过这事儿。)这基本代表着泛化社区的氛围现状。

 

有一些只说了结论没说逻辑的喷,可以考虑互动一下,看他怎么想的。不过据我的经验,一般看他回复的内容后,我就不想再追问第二次了…… 并不是在一个语言体系内沟通的。

 

少有的确实是指向真实问题,那就接受就好了,没必要自寻借口。比如我第一本书最后几个章节,当初为了赶进度的确有些粗糙简陋,后来看到书的差评,几乎绝大多数都是批评最后部分的,我也只能向读者服软认怂。内容写出来就是要优缺点同晒的,被看到了,对公允的评价,认同、消化,然后迭代。

 

 

第二,可以看看对方说话的动机。没啥文化没啥水平的人,通常是价值观上做批判,这种键盘侠的目的就是发泄而已。

还有一种是有利益关系的。我曾在几年前就遇到过一个技术leader,他私下跟很多人批评过我的能力不行。刚开始我以为有什么误会,或者是我的确做得不够好,后来项目换了配合方,是我特别钦佩的、很难挑刺的一个出色的产品经理,我发现还是会被他批评。最后才了解到,他评判一个产品经理能力如何,不是看产品方案的决策是不是做得好,而是看“项目的配合程度”以及“方案里是否能体现技术价值”,这是跟他个人工作的绩效强相关的,他当然总要往自己的“标准”里套。而我们都不太认可他对用户和产品的判断,导致的协作摩擦,就让他对我们有差评了,好设法以此更换协作方。

 

另外比较常见的是,哗众取宠,或者无聊消遣。我过去看到被别的产品经理黑,还时常自省,觉得自己内容不够好让人误会了。但后来我发现,多大牌的产品经理都会被黑,有再牛逼的业务成果也有喷子挑刺、满嘴跑火车。后来看过上下文语境,才懂得,这只是一种娱乐项目,酷似村口老树下边乘凉边点评中美贸易战的大爷。你也一定见过这种群。

 

八卦聊起来比什么都过瘾,而聊八卦肯定只聊负面的。谁会对“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感兴趣呢?当然是“听说他水平也不咋地”、“听说他以前的公司现在也不行”更有意思啦。真正就事论事做有价值讨论的,很快会被淹没,热评从来都是异见者、杠精和机灵鬼的专属。

 

坦白说,这些人讲话也没啥恶意,也不会太严谨太讲究。大家各自开心就好啦。就像日剧《花火》里德永问神谷如何看待自己在网上被喷,神谷回复说:只要想到,这或许也是那些家伙度过漫漫长夜的唯一方法,就会觉得,随他们去吧。

By the way,这些在背后黑过我的人,有时认识过了、见了面,也未必做不成朋友。这也是个挺滑稽却在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你是茶余饭后的消遣素材时,你的缺点更有“价值”;变成了对方的社交关系,那你的优点就更有价值了。

 

第三,可以看看对方的身份和水平。早年间我还真的在知乎上跟一个不怎么讲道理的杠精吵起来,就一个产品问题争得昏天黑地。一直吵到我发现他回答了个问题“大三学生应该如何准备考研”,然后就默默拉黑了他,结束了这次无聊的战斗。

 

做出有价值的批评其实是个技术活儿,而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批评只是挑刺儿而已。前者需要的,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同一语境下的沟通。有时是水平差异,有时是行业区隔,都说不到点儿上。

 

所以现在很多时候,我听到有些恶评声音,往往先了解下对方的背景和身份,绝大多数情况下发现是学生、外行,或者已经做了 20 年的上世纪产品老古董,就释然了。跟刚说的一样,既然他有如此“骄傲”的自我认知并以能批评我为乐,那就随他去吧。

 

相反的,大多数我很钦佩的产品圈、创业圈的前辈,都不会以此为乐、拿来消遣,也不需要以此彰显自己的能耐。更多时候听到的评价,无论高低,都是中肯且有料的、直指问题中心的,很少会讲似是而非的话。像我写两本书求推荐语时,也曾经遭到几个前辈的直接拒绝,他们不会因人废言、或因言废人,而是就事论事客观陈述书里内容不认可或可提升的部分。这些评议,始终都很受用。

 

 

总的来说,从讲不讲道理、有什么动机、是什么背景这三个要素筛选,大部分被喷的情况就都自然消解掉了,不值一提。跟麻木不同的是,你知道原委后,它们就伤害不到你。

 

而筛选下来,那些真正有道理、值得你关注的批评呢?看到难受怎么办?那就只能自己与自己和解了。

 

第一,是跟过去的自己和解。我更年轻时候在知乎也有过一些很扯的回答,我很清楚还不够好,有很多不严谨、不正确。像讲初阶产品经理和高阶产品经理的回答,写得简陋,那时候认识的高阶产品毕竟不多,有点偏颇;还有像吐槽刘超的回答,也觉得有点过于狠心了,出来混都不容易,讲得太差下回注意就行了…… 对于写过的这些不够好的内容,受到合理批评,就站直挨骂、乖乖接受。

 

第二,就是跟现在的自己和解。不可能有人的认知完备、可以写出完美的内容,受到有理有据的批评时,不需要先“自我否定”,而是客观承认“自己就是个普通人”更加重要,甚至有时要承认“自己在这方面**了”。像我就从来不觉得自己比所有读者都厉害,知道自己也是在成长中的产品经理。我会时常通过与别人的对比,判断自己懂得什么行业什么业务又不熟悉哪些、有哪些擅长的有哪些缺点。有了正确的自我认知,面对批评反而就更容易和解了。批评其实是让自己变更好的嘛。

 

 

总结来说,就是无内涵的批评随他们去,有价值的批评帮我迭代。这么想想,是不是就坦然多了?

希望能帮到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