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最近郑老师的事件,我想一贯低调的电子科大很难收获到如现在一般的网络热度。(相关背景,可以参考文章:教授称“四大发明不算创新”,在理吗?
而对于在这里度过了4年本科生涯的我来说,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这所低调的大学终于能够被更多人听说了,而另一方面,似乎它火热的方式并不是太好。
 
我向来是不喜欢蹭热点的,与其关心身边最热最火的事情是什么,蹭一蹭搏个流量,倒不如想想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心得可以分享。
 
但看到网络上如此的骂声,看到竟有名校的教授声称不再招收电子科大的学生做研究生,心里着实感到痛心。
 
很想说,这不是这个学校真实的样子,这不是这里学生的样子,我不知道它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至少5年前我离开的时候,电子科大对于我来说,还是内心里一方踏实的乐土。
 
所以我想聊聊,我的母校电子科大。
 
 
电子科技大学在成都,是一所985。外面人对它的称呼也是多样的,有叫电科的,叫电科大的,叫电大的。

我们学生习惯叫它,成电。
 
当年我在那读书的时候,如果有人知道电子科大,我会觉得他至少是一位有文化的人,如果他还知道电子科大在成都,是一所985,我会坚定的认为此人不一般。
 
确实,它太低调了。
 
在电子信息领域,它在各项赛事中可能还享有盛名,但是在这个领域之外,电子科大这个名字几乎让很多人感到陌生。
 
因为是一所非常“专”的学校,导致我们在全国的关注度并不高,所以这里的学生(包括我),每年从学校回老家过年的时候,几乎都要解释下自己的学校是什么,在哪里,或者干脆说,在四川,一本。
 
它就在一个隐士,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默默深耕着,不会来事儿,也不善于造些什么新闻,默默在电子信息这个领域内逐渐积累名声,扎实地为这个领域输送着人才。
 
 
低调的背后,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
 
我经历过电子科大这样低调的隐士,也经历过上海交大这样久负盛名的大侠。说实话,电子科大的学生,单从学习环境的严苛程度上来说,要远高于上海交大。
 
在交大的第一年,我跟原来在交大读本科的同学聊天,我说我们大学前两年要上早自习,要上晚自习,大一不能带电脑。
 
他们都惊呆了。
 
在他们看来,这简直不像是大学生的生活,这跟高中有什么区别呢。那时候我也怀疑,甚至抗拒,因为这不是我听说过的大学生活啊。
 
几年后回过头来看,这是那一个阶段,我们不得不经历的一条路。

如果你在电子科大读书,你知道自己若干年后要离开成都,要去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跟清北复交毕业的学生去竞争。你知道你的学校太低调了,以至于没有为你带来额外的声望加分,你就会明白,在电子科大的前两年,比清北复交的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学业上,是你不得不选的路。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留在四川,留在成都,在这个环境内,你还是有竞争力的,还是有很多四川人听说过电子科大的。
 
可是出了这一片天府之国呢?你得为自己挣一些竞争的筹码。
 
以前我不相信,但我现在是信的,在某些时候,人与人的差距,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大四的时候,我拿到了电子科大的本科生最高荣誉:成电杰出学生。每年在全校的本科生里面选10个,研究生里面选10个。
 
通过这次机会,我认识到了很多同届的牛人,绝大多数都是科研达人,成绩、论文都非常亮眼。
 
研究生的时候,来到交大,看到交大评选的年度十佳人物,我才是真正震惊了。这10位学生,几乎涵盖了一个学生可以在大学阶段所能取得成就的各个领域。
 
有科研牛人,去MIT的那种,有作家,通过出书实现了财务自由,有做公益的,真正身体力行做到了实处,还有其他的各具特色的牛人。
 
我想到了当年的成电杰出学生,不是说他们不优秀,而是那时候,我们10个人的画像几乎是相同的——学霸、科研达人。但在交大,这10个人的画像五彩斑斓。我相信电子科大也有这样经历丰富的人,但那时候,我们对于优秀的定义,我们对外宣传的标杆学生,还是略单一了。电子科大与名校在这点上,就像二维和三维的比拼,是维度上的差距。
 
但我会自卑么,不会。
 
毕竟两个学校的生源有差别,所能给到学生的经费,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也有差距。我们得承认这样的差距。
 
但我感觉到骄傲的是,我们知道可以走的路不多,但一步一步地,可以把那几步走好。我相信,两年的早晚自习,一次次背起书包跑图书馆,跑品学楼(当前很喜欢去品学楼B区自习),就是在一步一步走好那几步。
 
走出来,走去更好的学府,走出国,走向更好的平台,便更能理解,我们能走到这里,是更加的来之不易。
 
 
但必须要说,我们也有自己的局限。
 
早先就听说过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大学生的评价:动手能力强,执行力强,做事靠谱踏实,但综合实力较弱,较难胜任管理岗位。
 
我相信不是所有的电子科大学生都是这样的,可也得承认,我们不是那么会来事儿。
 
交大的学生,可能从大一开始就会有职业危机,会主动去寻找实习的机会,希望尽早找到自己喜欢的行业,尽早入行。
 
而那些更大胆的,就干脆自己创业,或是在学校的支持下进行,或是专门休学两年,投身于自己喜欢的事业中。
 
这样的事情,我猜很难在电子科大见到。
 
以我的了解,电子科大的学生如果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可选的手段大多都是早早进入到实验室,之后在求职的时候选择相关的行业。
 
至于比较新兴的互联网?新媒体?至于在学校里搞点什么不一样的事情,以至于能诞生像饿了么这样的大公司?不太可能。
 
因为我们的专业没有教这个。
 
学某一门知识,开始这个领域的实践,找对应行业的工作。这条路就像流水线一样,一环扣一环。
 
电子科大的学生会成为非常靠谱的工程师,但很难创造一个新的行业,一个有想象力的公司。我们的“学”很厉害,“研”也不差,但在“产”上,维度太单一了。
 
维度上的弱势,会限制一个学校的竞争力增长。二维星球上的生物,永远无法体验三维星球的生活,每每想到这里,便感叹息。
 
我希望我是多虑了,是过时了,我希望母校电子科大现在也站在了三维舞台上。
 
 
但我爱这里的老师。
 
6年前在电子科大读书的时候,如果你想要获取老师上课的课件,是需要带上U盘自己去拷的。
 
对于很多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们的课总是爆满,但我从未见过这些老师因为学生拷课件而表现出任何的不耐烦,也未见过他们因为学生上讲台来找他们提问,而懈怠于回答。
 
他们恪守着教师的基本素养,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负责。
 
大三的时候我提前进入了实验室,跟着一位姜老师做一些科学研究。姜老师没有因为我是本科生,就走走形式,而是向我认真地介绍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听取我的反馈,给我提出了方向上的建议。
 
后面有机会,姜老师都会亲自指导我,科研上,或是学业上。后来我在进行成电杰出学生答辩的时候,也请了姜老师作为我的介绍人。
 
毕业后的五年里,只要回成都,只要有机会,我都会来学校坐一坐,跟她老人家聊一聊近况。去年11月回成都,回学校,姜老师说,我的办公室最近新买了咖啡机,来,我请你喝一杯我泡的咖啡。
 
那天下午,我们各自握一杯咖啡在手中,聊实验室的发展,聊我在上海的工作,聊对教育的认识。
 
临走的时候,姜老师说,陈力,下次回来,我还请你喝咖啡。
 
进社会之后,回想起姜老师,我才体会到,所谓最大的师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考虑,在某些关键的阶段,给到来自一个老师所能给到的最真挚的建议。在你做对的时候,给到你鼓励,在你做错的时候,及时叫醒你。
 
 
我不知道郑老师的处罚会不会有变化,我不知道两位举报的学生会不会出来道歉。但我知道的是,每一个从电子科大走出的学生,打心眼里都希望它越来越好。
 
我希望此刻正在电子科大读书的学生,能够继承前辈们传承以及的刻苦、踏实和孜孜不倦。

我希望电子科大不在被它的名字所束缚,被它所在的行业所束缚,能够真正给到学生以多元化的发展机会,能够逐渐建立起它多元化的社会声誉。
 
我希望那两位举报的学生知道,尊敬那些愿意传输给你知识,教导你什么是对的,应该做什么的老师们。因为出了这个校园,便不再有人有教导你的义务,你得自己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得自己经历这一切。
 
我希望大家能够客观地看待这次事件,无论如何,事件之外的学生是无辜的,他们能不能走出来,走到更好的舞台上,可能就在教授们的一念之间。
 
他们处在最底层,刻苦、踏实,他们走进课堂、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就是为了以后可以走出来,看到更大的世界。若干年后,他们也许又会走回来,跟那个时代的电子科大的后辈们,分享这个学校一直传承的精神——求实求真,大气大为。


*本文所述观点仅代表个人,如果与现实有出入之处,还请指出,拒绝无脑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