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的朋友产品经理王燊说,单身才有高品质的生活。

 

王燊说,单身才好,做任何事情都不用顾虑家里是不是还有另一个人。

 

回家晚了不用报备、吃什么东西全看自己、放歌看电视随心所欲、睡觉可以恣意翻身… … 他有个单身品质生活列表,每天翻看一下,消除自己找女朋友的冲动。

 

我说,你这难道不是太懒不愿意去尝试,找的借口吗?

 

王燊说,那我就得跟你说道说道了。两个人生轨迹一直不同的人,硬要强扭到一起,不可能有好的体验。

 

从生物学上讲,每个人对外界的感官感知都是独立有差异的。我看到的绿色,跟你看到的绿色可能都不一样。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的心理认知更是有差异的。你看到绿色可能想到的是春天的草地,我看到绿色想到的是原谅。

 

王燊又说,从逻辑上而言,没有人能真正体会你自己。你找个女朋友,也无非就是一个亲密一些的过路人。

 

每个人的死都是独自去死。火化的时候,也都大概率是自己一个人被烧掉。

 

王燊发给我一首歌,《梵高先生》。他说:你回去听一百遍。

 

王燊最后说,单身才是人类的本质。

 

 

1

我的朋友程序员 Sherry 刚在天通苑中苑买了房子,装修就花了80 万。不过比起她在西二旗每天挥汗如雨得到的收入来说,不算事儿。

 

在领导眼中,她出活快、抱怨少、加班狠;在下属眼中,她冷峻、无趣;在某些人眼中,她算是独立女性的代表。哪怕有颜值也有身材,也从没人觉得她会在事业甚至生活上依赖男人。

 

身边不乏有追求者。战略部门斯坦福留学回来的富二代约她出去吃饭,她也毫无波澜,甚至会以有紧急 BUG 要解为由,提前退场。

 

平时跟异性的交往永远掌握分寸。让人也摸不透原委。

 

后来跟她聊天,她才告诉我真相:她有男朋友。高中同学,毕业读了军校,仕途顺利,升迁快速,如今作为同龄人,在海军里已经是中校舰长。

 

不过一直异地,而且两人都忙,几个月才见得一次,几天才发个消息互通下近况。在互联网+高铁的时代,生生给谈成了知青时代的异地恋。

 

我问,那为什么不考虑分手呢?

 

Sherry 说,首先,分了,上哪再去找男朋友?忙成这样,约会都约不起来。你看看隔壁组的王燊,分手两年了,至今单身。其次,再谈一个,又要重新了解、重新培养感情、重新熟悉对方,成本实在太高了。最后,这样谈恋爱也挺好,不耗精力、没有包袱。

 

我:那,你们谈了多久了?

 

Sherry:8 年。

 

我:那也不考虑结婚?

 

Sherry:就我俩这种生活状态,你觉得能结婚吗?感情基础也不稳。

 

我:那就这么着下去?

 

Sherry:往前一步,结婚,会很糟糕;退后一步,分了再找,也很糟糕。不如就维持现状,显然是方程最优解。

 

她又说:到某天实在要结婚了,那估计就还是跟他结了。完成家长的政治任务,也给自己作为正常人的社会身份一个交代。不过我是不信什么 soulmate 的,那也就是搭伴生活。自己关心自己,自己理解自己,挺好。

 

程序员 Sherry 刚在天通苑中苑买了房子。她很喜欢这个小区的名字,苑中苑,就像她自己的感情生活,有点魔幻现实。

 

 

2

我的朋友创业者马军上一个项目赚到了钱,准备休息一阵子。

 

在酒吧约他聊天,他说最近在想办法解决人生大事。

 

他把玩着手里名叫“邂逅”的鸡尾酒,跟我说:我注册了几乎所有陌生人交友和婚恋交友的产品,然后每天刷至少八个小时。我把这当工作。

 

我:工作业绩如何呢?

 

马军:女朋友暂时还没找着,但我把产品都琢磨了个遍。比方说这个产品的设计,它的匹配效率就比较低,但用户留存会好一些。这个产品呢,别看它功能看起来 low,商业模式还是很赞的。

 

我:不说这个,先说说你这么用功,怎么还难找呢?

 

马军:本质还是匹配效率的问题。这么说吧,你看电商的推荐算法,就相对容易做,因为匹配的属性是相对客观和理性的。价格敏感型用户,在很多方面的表现是类似的;买得起 iPhone Pro Max 的,大概率是收入还不错的群体。这些属性可量化,也就可以标准化,可以建模型。

 

但是,你看婚恋这事儿,每个人的需求太复杂了,不够客观和可量化。像这些平台,确实提供了一些用户属性来匹配。可是有的我看颜值、职业、生活习惯、收入水平等等都合适,最后一见面,说话声音太粗了。得,相处不下去。

 

我这就是打个比方。太多个人特质和生活习惯都没法量化,每个人的喜好又都是复杂的,看对眼了就是看对眼了,有时候属性不匹配都觉得可以克服。

 

所以我花了好多钱在这些平台上,各种 VIP、SVIP、SSVIP,屁用没有,推荐的人线下见面的合适程度,跟我大街上随便拽个路人,差不了太多。

 

我:你这就有点极端了。

 

马军喝完手里那杯,又点了杯“私奔”,说:反正我最后的体会就是这样。既然如此,我还不如一切随缘,说不定哪天就碰到了。这么去找,纯属浪费时间。

 

我:你现在正好在休息,可不就应该是做浪费时间的事儿吗?

 

马军:不。我发现吧,婚恋平台虽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是可以解决焦虑问题。这跟知识付费一模一样,解决不了你知识匮乏的问题,但可以解决你知识焦虑的问题。单身的越来越多,在焦虑上赚钱,赚的是人性弱点,这是门好生意。

 

我:你这意思… … 

 

马军点点头,狡黠一笑:没错。不找女朋友啦,你马哥要结束休息,去继续创业啦。

 

 

3

我的朋友李昕是阿里的运营。她倒不是没有男朋友,而是换得太勤。

 

她曾经把她的理论做成了 PPT,跟我们这圈朋友分享。如果有“找男友”的职业序列,她这份完全可以用来晋升答辩。

 

PPT 里有三个指导思想。

 

第一个指导思想来源于她工作当中的迭代思维。要是对用户需求判断不准确,怎么办?有时最好的方法不是反复思考和决策,而是快速去试,哪怕现在这个产品或者运营活动看起来有点怪,只要能试到好的结果,就证明是对的。

 

第二个指导思想来自于《指导生活的算法》(Algorithms To Live By)中的随机选择优化模型,核心是 37% 规则,在得到的万维钢的专栏里讲过。大意是,要划定 Deadline,比如 40 岁之前要找到最合适的男朋友,那么从现在(28 岁)开始是 12 年,37% 是 4.5 年,那就在 32.5 岁之前,疯狂恋爱,找出其中最好的锚点 A;过了 32.5 岁,策略就变成,一旦遇到满意度 ≥ A 的,就可以进行下一步。

 

第三个指导思想也是她工作中很娴熟的:设定指标和建立模型。每个恋爱对象,她都会设定一系列的指标并做统计,比如:DAI(Daily Active Interact,日交互频次),MAI(Monthly Active Interact),HPD(Happytimes Per Day,每天高兴次数),UPD(Upsettimes Per Day),等等。这些指标会共同构建一个模型,用来检测当前对象的相处健康程度。

 

第一个迭代思维作为基础,第二个描述了迭代的策略,第三个详解了锚点的观察方法。这三个指导思想结合环环相扣,就构成了她的找男友理论。

 

李昕说,“缘分”和“一见钟情”都是伪概念。遇到自己的百分百,那是童话寓言故事。但是用合理的手段,通过快速迭代和试错,追求到自己相对意义上最合适的对象,是可以的。

 

李昕还说,要找对象,一靠勤奋,就跟双十一来临前睡在办公室沙发床上的勤奋一样。二靠精细的计算,就跟双十一的各种优惠活动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盘根错节,同时又工于心计、充满智慧一样。

 

我的朋友李昕,是山东大学数学专业毕业的。

 

 

4

30 岁已过,我的朋友们在感情的道路上,各有想法。

 

无论是逃避派、将就派、随缘派还是实验派,他们对待感情跟上代人截然不同。

 

而我的耳机里,响着王燊发给我的《梵高先生》:

 

西去而旋转的飞鸟,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