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双方公司合作谈判到最后因为几千或几百时,对方不知是无意而为还是“故意”的来句,张总您是做大生意是大格局之人,还差这些吗?要不零头给我们抹掉吧。
在我看来运用它的人集中表现在这两者之间:1)坐标,2)目的
前者:我们处在不同位置、人群空间等角度下来权衡利弊关系,配置资源优先级决定的看待事物的视角。
后者:是办成某件事采用的手段;如韩信**受辱时围观群众都觉得不能忍,但他可以忍,在于对比群众奋起反击的是面子,而韩信觉得是马上要饿死的伤害和未来的利益更重要。
盖棺定论的格局
按照定义它有两层含义:1)对事物的认知范围,2)博弈框架
第一方面:这是心理学里面最基础的研究,它被归纳在「认知心理学」中;比较枯燥但我认为你有必要了解。
广义上分为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理主义流派和信息加工学三种类型,狭义上就是指“加工心理学”,在深入就是认知神经科学。
如果从分子机制来说现在阶段还没有完全研究透,但基本概念是万年不变的,「认知」本身是很高级的词汇,但建立此概念往往从底层开始。
要知道,人们获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和知觉;它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征的认识,如颜色、明暗、声调、粗细等。
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的认识,如:听到嘈杂的声音,看到一面红旗等,单一的感觉信息对整个加工来说没有太大意义,还得结合感知觉,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概念驱动和数据驱动”。
第一次见到塑料水瓶你可能完全不知道对不对?这时大脑只有数据驱动的加工会自上而下打量它的形态进而归类;过程所运用的为“概念驱动”,除了绪论,这也是普通心理学最基本的一课。
概念的形成会调动另一个领域“思维”,它和知觉最明显的区别是思维属于高级心理学活动,而感知觉层面更低级,只能确认存在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
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思维。
研究思维和逻辑学很像,涉及到人工概念和网络层级模型等,但我相信这已经超出本题范围了;不过没有关系我们要知道是概念形成后它会和已有概念连接,加工形成记忆。
现在回头看,对事物本身的认识、无外乎基于感觉、其次知觉进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最后成为记忆,这所有一切过程称之为认知(cognition)。
那认知范围是什么呢?这两句鸡汤的话你肯定听过:“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遇过的人”和“你只能赚到认知范围内的钱,过范围内的人生”。
认真思考下为什么会这样?
当中最根本因素并非“自己知道的不够多”,而是“我们知道太多未经验证、和被虚假的信息所迷惑”。
这就导致我们总是吃亏,总认为知道就是做到;最后带来的结果便惨不忍睹;可见“范围”本身的意义在于自身「知行合一」所呈现的「最终成果」;同时也是一个人眼界、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
其实「格局」详细的解释已经告诉我们,但绝大多数时候却把它给忽略掉了;也就造成现实中经常被别人运用「格局」一词来碾压,怎么理解?

第二个方面:它是种博弈框架来自于棋盘中,实属文化的产物也并非仅停留在自我简单的事物认识范围层。
具体而言,因单个格子是矩阵显性的往往被人比作成框架、标准、规矩或法律条文;通过时间、空间或角度等不同的思维框架作为格子去做局或布局,目的主要用于博弈(Game Theory)。
是不是有点绕口?不妨我们换个浅显的表达方式:
格局具体在表达一种「目的」,想要获得某种胜利就需要制定相关策略采取博弈的手段以达到最终的结果;注意强调是相对概念,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但当你有目的做某件事时,这件事就有对错之分。
比如:前些天看孙子兵法中的一段话“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军命有所不受”;什么意思呢?
所以有的道路我们不走、有的敌军我们不去攻击;有的敌城我们不攻占,甚至有时若是己方君主的命令不合理都可以不接受。
换句话说企业可以没有往来,但上级私下还会是好朋友,对不对?
由上述看来,你的目的小,只想获得短期胜利时击败的可能是军队,就相对正确;但升级一个台阶,你的目的是未来还要和老领导合作,但现在为N+1就显得没有情面,这样做会输掉整个未来。
因此,这就造成当格局用在“谈论的事情上”时,找不到合适的回击理由只能以广义的“格局能不能高一些”来博弈。
反向形成的心理
人在追求某件东西时,往往会因为缺乏或想要得到才去谈论,比如:金钱、爱情、知识……
一直跟你讲格局的人可能没什么格局,不过是想掩盖内心的空虚;心理学把这些反应称之为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人们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会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行为;但又因强自尊(self-esteem)心理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就会出现“欲盖弥彰”的借口。
在和比自己段位高的人交流的外在表现上会试图想法拉近“彼此的距离”,反而会倾向喜欢什么、做什么。

你可能会发现,这种状态跟所在场景是紧密相关的,它是如何像“压缩机”一样挤压出来的呢?具有两个方面:
1)压力性伤害应激时,2)斤斤计较的小事
前者:应激,这里不限于对突然心理刺激的应对,包含个人意识和行为;在异常心理研究学中通常指超出个人意识系统“耐受阈”的心理刺激;一般会反应到情绪表现上。
什么意思呢?当个人面临多人的尴尬场景时,自我的心理阈值会升高,但又为了寻找合适的理由而不至于自身尴尬,就会选择另外一种「解脱的办法」。
如同人们所述的“扎心了老铁”一样的状态,进而内心动力性活动水平上升,于是就会出现“格局打开”的场景。
后者:一个人想在众人面前建立更好的自我形象,会经过内心得失的计算后;为让自己不要显得那么小气,计较,于是便选择隐藏自身的真实状态而表现出大度的态度。
自认为自己与在场所有人相比是优秀的;能够看的更多想的更远,于是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样子;如:“哎呀,你们不要争论了这顿我请我来等,诸如此类的表现”。
进一步而言,此类型的人也许思维认知格局、物质格局高、但不一定是富有的;也有人把它称为「打肿脸充胖子」,受伤的是自己。
这是根源问题,不要轻视它,不然你总能吃「认知」上的亏。
可总这样下来损失也就一目了然,也许不是坏事,但好不到哪里去,你说对吗?
三种不同的类型
从自我视角出发,同一个事情不同人看到的状态不同。
而你看到的是热闹,一种消遣工具;这就是人与人基本的差别所在。
那么,格局会有不同种类,它的改变会使一些行为从正确变成错误,反之也会从错误变成正确;所以才会有“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具体分为:
1)思维格局,2)认知格局,3)物质格局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我们都会从父母身上遗传两套基因,一套是生理基因,决定了自身的样貌,身高、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不可被改变。
另一套社会基因是需要重视的部分,我们通过“后期训练”,让自身的行为、思考方式和父母形成差异,改变根深蒂固的认识方式。
要知道人类和动物最根本区别是「学习能力」,思维模式也随着时间的延伸会被变得多样,逻辑出现散发、跳跃、逆向、交错、金字塔、平衡等。
如在学校时经常用到直线思维,发散思维等,但这并不全面,它需要有模仿和刻意练习的参照物才能不断被开放和创造出来,因此也有出现「多元思维模型」。
这种认识程度的高低深浅是不同,有时能看到事物的表象,有时则能通过多元训练找到事物的本质。
因此,思维能力不同,也就形成“看待视角”有所差异;在心理学中也具象的称之为“思维和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状态;所以在我看来“思维格局”实则反应的“大脑多元化分析能力”。

对于认知的形成在上述中有具体描述,它与先天教育和后天养成有不可缺失的因素;那高度怎么表现出来呢?具体在情商、智商、逆商三者间。
很多人上学时学历很高可毕业后就不在学习,大脑局限在已有的知识体系生存,这是典型的固定性思维,智商高的人是具备「成长型思维」,他可以根据外界的要求不断变化自身。
情商反应在繁杂人际关系的处理中,逆商表现在困境是反挫败的能力,三者综合称之为“认知的高度”;有人可能会说“谋略”不是格局吗?其实它只是认知的一部分。
1)知道自己知道,2)知道自己不知道,3)知道自己不知道,4)不知道自己知道。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身眼界很高,学到很多,但很容易与现实环境比匹配就会出现“偏差”,造成的结果正是人们常说的「认识很高,人很贫穷」;举个例子:
身处基层没有任何管理学的实战经验,却思考上司哪个错误行为将在5年后给公司战略带来什么影响;作为普通群众没有任何国际政治、经济学背景却担忧碳中和、碳达峰等问题。
准确来说物质格局是自身的「生态位」,是对物质观的看法;自身所处什么状态、职位,消费与当下匹配就是物质最好的形容。
比方:一个人月薪2万的人背着10万的包,每天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显然我们不能说他物质格局高,而是没有对物质观有良性认识。
道德经中曾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说是人不要被物质,经验所束缚而要自性之光;物质独立于我的,所以物质决定不了格局只是种观念,充其为附属品。
明白三种不同类型的格局汇聚一起才是自身的「综合实力」,这对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帮助呢?
怎么提高自我视野
说这么多关于它的展开部分,谁不想不断成长拥有大视野对不对?
作为普通人打破「格局囚笼」前需要清晰认知到,这件事并没那么容易,它需要行动、动脑,持续投入;是「打破重组再打破」持续的过程;这里有三个我经常使用的方法论:
1)训练多元化思维
从那开始我才相信不要盲目学习知识一说,原因是“知识”都是碎片,所有的学习本应该先具备「有效思考」。
准确来说,思维是一个人最底层的能力,很多人学习思维方式像集卡片一样,不要这样;我们要做的是让思维模式在大脑中不断联结形成记忆。
若你能早点遇到,那或许是一种不可用金钱估量的财富。
但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集成自己的思维工具箱”,这样在思考问题时才能让你看待事物时拥有多种视角,判断事情时概率权就会增加。
其次多看底层逻辑相关的书籍,如经济学原理、物理学原理、政治基础有助于拉高视野;也有很多朋友跟我说对此不感兴趣怎么办?

2)躬身入局刻意练习
我把它总结为躬身入局你所在的行业,所从事的职位的工作;狠狠的扎根下去,并且不定期的去投石问路比你厉害的人。
曾国藩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也就是说,光说问题没有用,要把自己作为局势中的一个可变因素,解决问题。
这就如同很多企业家表示,在面临新技术的变革时总会有动荡和周期,有的人能够冲出来,也有人被淘汰;唯有低头奔跑提高竞争力,贴近客户才能穿越无人区。
作为高管我就为自己部门负责,管好一亩三分地忽略整体的视角;或自身作为小职员业务干不好,却天天操心公司人事变动问题,都不是最好选择,总而言之在其位谋其政还要顾大局。
什么是意义?我把它总结为利他的精神;这不是无端的付出,而是要求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自己需要通过能力、价值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而不是总想着用某种手段取悦或控制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利益。
总结一下
-END-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