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上周和一位到访的朋友喝茶,期间朋友的朋友也来一起聊天,从她那里我听到一个特别有趣但是又有点让人担忧的事儿。
朋友的朋友说自己春节前很着急用人,offer了一个00后,结果到岗第一天就让她目瞪口呆,这位职场新人面对自己的领导,一见面就「约法三章」:
第一,你不要PUA我;
第二,我保证我会正常时间上下班,但我不加班,下班后我也不会处理任何工作;
第三,我有我自己的判断力,所以不要以为我什么都会听你的。
朋友的朋友默默听完这一长串,弱弱地回了一句:那个,我一句话都还没说呢……
听到这里,我哈哈大笑。问她这姑娘还健在吗?
答曰:下了最后通牒,如果我们2个多月了还是不能有效的磨合,只能请你走人。
这个事儿让我觉得有趣是因为原来真的有刚进入职场就如此霸气的00后;觉得担忧是因为这很显然是一个被自媒体洗脑从而建立了错误的职场认知的同学,所以社会一定会教她重新做人。
很巧的是,去年我在俱乐部里碰到过很多关于「PUA」的提问,其实所谓「职场PUA」的特征特别简单:
1、无论做什么,只是批评,没有任何指导性建议。
2、只说你错,不说为什么,也不会教你怎么做才是对的。
我们来对比一下:
长工戴着帽子坐在地主对面。
场景1:
地主「啪」打了长工一巴掌:「谁让你进屋戴帽子的!?」
长工吓得一激灵,赶紧把帽子摘了。
「啪」又是一巴掌:「谁允许你把帽子摘了的?」
长工又吓一跳,赶紧把帽子又戴上。
「啪」还是一巴掌:「怎么又在屋里戴帽子?」
长工苦着脸问:「那我到底应该戴着帽子还是摘了帽子?」
「啪」依然一巴掌:「什么事儿都问我,你有没有自己的主见?!」
场景2
地主眉头一皱,指着长工的帽子:「进屋里怎么还戴着帽子?这对人不礼貌。」
长工苦着脸:「对不起,来之前没洗头,脏。」
地主一拍桌子,骂道:「你小子下次来见我如果不洗头还戴帽子进屋,你就别来了。」
第一种情况是典型的PUA,但第二种,可能并不是。
所以,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被职场PUA,不妨对照上面的标准来进行比较,看看究竟是真·PUA,还是你自己真·想多了。
当然,我们不能只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出发讨论这个问题,毕竟要真的实现PUA,是双方的事儿。
更多时候,我发现「批评」、「讨论」会被误解为「PUA」,其实发起提问或话题的一方,也有很多需要去消除的问题。
下面我用实例来说明。
有个朋友很不开心,他说为啥我每次问下面小朋友问题,他们都觉得我在PUA?
我说你是怎么问问题的?
回答说我就正常问啊,譬如,我会问:
最近不是上线了新版本,怎么还没有做活动啊?
这个月指标还有25%没完成,是不是不想要绩效了?
拉新没有效果,你们到底有没有在认真去分析目标用户的需求?
听完我就说:
对不起,你这样问问题,不但会招来员工的误会,也不会得到特别好的反馈。
其实提问本身是有方法的。
我就向基友蒋晓捷偷师了一套提问题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大多数被误解为PUA的提问,这套方法的底层逻辑特别简单,就是一个坐标轴,横轴以时间为维度,纵轴以问的对象为维度:
组合一下就可以问问题了,譬如:
过去+人的组合:
已经结束的拉新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你有什么想法?
过去+事的组合:
在拉新指标的实现上,你做出了哪些努力?
未来+人的组合:
什么是你最想获得的生活状态?
未来+事的组合:
这个项目完成了,接下来你有什么新的工作计划?
现在+人的组合:
你听完我上面说的话,有什么感受想和我反馈?
现在+事的组合:
你最近表现得有点不在状态,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正确地提出问题,和提出合适的问题,恰恰是在职场沟通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提问这件事儿,不在于你说出问题时的语气是不是足够温和,也不仅仅在于你的表情是否足够的平静和真诚,而在于你提问的方法对不对。
一对一的情况下,提问只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感受;但如果放大到1对多的情况,就有可能阻碍一件事儿讨论的节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