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锐
在信息流动更加迅捷、充分的时代,创新的商业模式很容易被模仿与复制,也因此其越来越难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护城河。
站在“十四五”发展的起点,当时代要求发展速度向发展质量让步的时候,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已演变为对优秀人才管理能力的竞争,即华为任正非所言“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的有效管理能力才是企业核心的竞争力。”
不言自明的是,人才培养已然成为新时代下企业人才管理的题中之义,人才培养的方向决定了企业成长的质量,人才培养的速度决定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速度,进而成为了支持企业赛跑的强大、持久动力。
一位知名企业董事长,近段时间感知到人才培养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就人才发展的问题讨论近三个小时,而且关注点全是关于公司人才培养的问题。
董事长问:“人才究竟是要靠选择还是靠培养?”
答:“首先,选对正确的人;然后,不遗余力去培养。”
董事长又问:“人才培养应该着重哪个层级的培养?高层?中层?还是基层?”
答:“把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中层是最高效的做法。企业通过招聘大量高潜力的基层员工,系统并快速地把他们培养成中层管理者,从中精心选拔出高层。简单来讲就是:招聘基层,培养中层,选拔高层。”
把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中层原因有两点:
第一,一个企业只要有数量众多、品质优秀的强大中层管理团队,选拔出胜任的高管就不会是难事;
第二、一个企业要培养出强大的中层管理团队,必须有足够厚实的基层人员队伍,也就是需要招聘大量具备管理素质的员工,并加速培养。在培养中层为重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基层是基础,也是必经之路。
企业要3倍速培养中层管理团队,必须遵从这四个方面:培养值得培养的人、让有培养能力的人来培养、培养能够培养的能力、在实战中培养。
培养值得培养的人
培养速度的快慢,甚至能否培养出来,都取决于培养对象的选择。选对培养对象,是“3倍速培养”的前提。
我们分析企业中层管理团队有四个来源:
1. 管培生
2. 内部优秀骨干
3. 现任管理者
4. 外部新进管理者。
值得培养并且能培养成为胜任的中层管理者的培养对象,不论来自这四个来源的哪一个,他们必须符合“冰山下”5个共性标准:
1. 先公后私
2. 聪慧敏锐
3. 成就动机
4. 学习突破
5. 团队协作
也同时要具备各自“冰山上”的条件,比如:
1. 管培生(应届生或毕业不超过两年的)必须有学生干部的经历;
2. 内部优秀骨干(过去可能是优秀的销售人员、优秀的研发人员,或者是优秀的生产人员)必须业务过硬;
3. 现任管理者必须业绩达标;
4. 新进管理者必须有成功的管理经历,注意,不是仅仅有管理经历,而是必须识别并确信其有“成功”的管理经历。
除此之外,要将管培生、内部优秀骨干、现任管理者和新进管理者培养成为企业胜任的中层管理者,还必须符合各自的以下筛选标准:
1. 管培生必须“大胆自信”。进入企业后,管培生在学校期间具有的领导力能否继续发挥,如:能继续领导年龄比自己大的同事,能去说服影响年龄比自己大、职位比自己高的客户等,关键在于发自内心的“大胆自信”。
2. 内部优秀骨干必须善于“影响他人”。许多企业都想把内部优秀骨干提拔到管理岗位,认为他们既然能够干好销售就能够能干好销售管理,认为他们既然能够干好研发就应该能带好研发团队。其结果,经常会事与愿违。大多数时候,是因为这些销售骨干、研发骨干不具备“影响他人”的能力,他们过去通常都是“独行侠”,往往习惯单打独斗,不善于团队协作,更不善于影响他人和管理他人。
3. 现任管理者必须有“持续奋斗”的精神。不是所有现任管理都值得培养,有些管理者起初还有奋斗精神,但随着职务的晋升,工作生活条件的变化,在这类群体中往往会滋生怠惰。对于这样的管理者,企业不但不应当继续培养投入,甚至应将其调离管理岗位,因为只有保持“持续奋斗”精神的管理者才值得培养。
4. 新进管理者必须有“谦虚开放”的心态。大多数管理者“空降”失败的原因是不够“谦虚开放”。经过我们多年的观察发现:“谦虚开放”是新进管理者能够存活并融入企业的必备素质。
投入更多的时间放在培养对象的精准选择,能让人才培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于如何精准识别值得培养的对象,我的建议是使用行为事件法。行为事件法在本书第二章至第五章有详细介绍,在德锐咨询的著作《精准选人》、《人才画像》中亦有详述。
让有培养能力的人来培养
尽管在企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高层、直线经理、思想导师、专业导师都充当着重要角色,但我们还是认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就是直线经理,而不是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的责任是为公司的人才培养提供制度流程、工具方法和政策资源。
正如人力资源管理大师戴维•尤里奇一直强调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负责人是直线经理,而不是人力资源部。
一个部门的员工和优秀骨干能不能快速成为管理者,一个事业部能不能做到每个板块都有胜任的管理者和和继任者,一个公司能不能让每个部门都有胜任的管理者,关键看直线经理有没有人才培养能力和带队伍能力。
我们认为,一个优秀培养者的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素质:
1. 对他人积极的预期。相信他人经过努力能够提升,能够突破自己。
2. 帮助他人成长的热情。愿意为他人的成长投入时间和精力,有耐心观察分析他人的优劣势,乐于为他人提供反馈辅导,能从帮助他人成长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3. 打造组织能力的“造钟”意识。具备为组织培养人才、增强组织能力的责任感和能力。
培养能够培养的能力
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培养责任心、态度、价值观等,却收效甚微。一切皆可培养的思维是有误的。
培养难度大的冰山下素质,应该通过招聘获得,培养难度小的冰山上技能,可以通过培养获得。
哪些能力易于培养,哪些能力难培养、但可培养,哪些素质能力不可培养。心理学特质论认为,进入职场的人年龄基本在在18岁甚至20岁以上,冰山下的价值观、素质和潜力基本都已成型,几乎无法改变。因此,企业对人才能够培养的只是冰山上的知识、专业、技能和经验。
但很多企业的做法却背离了上述原则,招聘的时候只看应聘者冰山上的知识、专业、技能和经验,对冰山下的价值观、素质和和潜力不做重点关注,招进员工后,又希望通过培训、培养改变其冰山下,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所以我们提出了,“招聘时,放宽冰山上,坚守冰山下;培养时,选择冰山下,培养冰山上。”
也就是,企业要精准选择好冰山下(价值观、素质和和潜力)符合的人才,不遗余力地培养他的冰山上(知识、专业、技能和经验)。
在实战中培养
个体的成长方式总体分为两类,一种通过培训获得,一种是通过实践中培养。
不同的被培养对象在不同的阶段需要补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不同的,对不同的个体应有不同的培养方式。无一例外的发现,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实践中培养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那些寄希望于通过培训达到培养的目的是错误的。
具体实践当中有效的培养方式有哪些,可以在《3倍速培养:让中层管理团队快速强大》一书中找到答案。
人才培养本是精雕细刻的过程,为实现个人和组织共同的需要,人才培养却需要加速。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说“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企业作为整合各类要素的营利性组织,对比普通人,其时间价值应是倍数甚至指数级放大。
那么,如何让企业压缩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获得3倍速同行的培养速度,甚至3倍于同行的发展速度呢?
基于近20年的咨询经历,我们发现企业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真正做到以人才培养的速度构建企业成长的速度优势:
1. 在原则上,遵循3倍速人才培养模型,深刻理解“培养谁”、“谁来培养”、“培养什么”和“如何培养”这四个关键命题,让人才培养工作事半功倍;
2. 在时间上,敢于超前于业务的发展来培养人,而不是等业务发展遇到困难才想起来培养;
3. 在数量上,敢于在中层岗位上做到“饱和配置”,做到良将如潮而不是捉襟见肘;
4. 在投入上,无论是经费预算还是包容试错的机会,都能以几近浪费的魄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
5. 在起点上,选拔高潜的优秀种子人才,以培养中层为基础要求、发展高管为深层目标,为企业建立起强大的人才供应链。
小结
坚持“招聘基层,培养中层,选拔高层”的人才供应逻辑,系统而快速地培养中层队伍,企业内部运行的“造血机制”就能够真正形成,未来成功复制、并购就有了充足的底气和保障,最终企业将因人才培养而获得更高的员工敬业度、更持久的竞争力、更快于同行的发展速度和更高于同行的发展质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