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丨作者 / 刘 润 整理 / 万 青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757篇原创文章
— 1 —
群体免疫
有人认为,故意让数千万人感染应该是误读了英国官方的策略。
英国政府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用心良苦呀。
要知道,欧洲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君主“查理一世”,就是英国的。
对于一个国王都曾被议会送上断头台和爆发过“光荣革命”的国家而言。
英国政府可能认为,对于自己国家这些民众:你越想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越是不干。
如果宣布:
大家都关在家里,不要出去,必须带口罩。
民众肯定又要闹革命,闹抗议,闹罢工,高声宣呼自由、民主,人权。
如果换种说法:
政府考虑将不采取隔离措施,任由病毒发展。
等到有足够多的人被感染(60%的人口都感染),也就产生了群体免疫力来对抗新型冠状病毒。
你看,同样一件事,换种说法,后者民众估计心里会想:
这..政府不是玩我吗?你让我自由出去,我偏不出去!
我还是乖乖躲在家里,不要出去算了,我才不要成为那感染的60%!
于是,有人开始推理,认为英国政府决定让 60% 民众感染新冠,为了获得「群体免疫」,其实是一种聪明的宣传策略。
因为英国毕竟医疗资源有限,无法收治和集中隔离所有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
于是只能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重症患者的方案,以尽可能降低病亡率。
而之所以宣布“让60% 民众感染新冠”,其实是利用了民众群体心理,“反其道而行之”。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 2 —
把结果当动机
1)恐怖分子,基本不买保险。
2)他们会先存入一大笔钱,然后定时领取,却没有固定的进项。
3)他们的账户没有正常的生活消费,比如房租、水电费等。
4)他们常打出或收到国际汇款,而金额必然低于申报额。……
— 3 —
打哪指哪
最后的话
回到今天的案例上,英国政府宣布“群体免疫”,很多网友说“政府故意”的,这个做法真聪明。
这可能就是“打哪儿指哪儿”,把\”结果当成动机\”,自认为得出了一个“十分正确”的结论。
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心态。
虽然,我们并不能确认英国政府就一定不是这么故意计划的。也不能说通过不买保险来辨别恐怖分子就一定是碰巧。
只能说看问题视角存在“打哪儿指哪儿”的风险。
看见一条新闻,你认为自己早就想到了,而且根据碎片化的信息,假设出一个完整的结论。
然后,坚定不移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如果经常这么做,就很容易蒙蔽自己,以为自己“十分明智”。
假设-验证-结论-调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才是一个处理问题的完整流程。
对于曾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优点,我们更愿意关注它带来的正面影响。
却经常不自觉地选择性忽略可能存在的负面问题。
对于过去屡试不爽的方法论,我们会下意识的认为现在仍然管用。
并且坚信不疑的执行。
但往往:
过去屡试不爽的方法现在未必仍然管用;
过去引以为傲的优点未来未必不是阻碍。
祝愿你成为一个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哪打哪”的常胜将军。
而不是成为一个根据碎片化信息确定结论,“打哪指哪”的蒙眼骄兵。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