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个模仿大国。
这个很多人都认同,包括日本人自己。日本这个国家对中国唐朝的模仿,可以说一直到今天都可以在很多细微处看到。而对于美国商业经济的模仿,同样随处可见。他们的模仿,很难说成“抄袭”那么简单,而中国有些商业公司的模仿,则又被视为“山寨”。这里面的不同,究竟在哪里?
日本管理学者井上达彦的这本《模仿的技术》,倒是可以一窥日本民族对模仿的看法。他们并不讨厌模仿,而是试图从模仿中找到创新。一个很重要的手法是:从A行业的某些方式中获得启发,用于B行业,井上称之为“结构模仿”。在井上看来,出租DVD/CD就是一种对金融的模仿。一张CD的价格是600日元,将其租赁,两天一晚的价格是100日元:这个利息高得惊人,高利贷中的高利贷,但没有人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妥。同样是600日元,货物的租赁比金钱本身的租赁高上许多,但货物租赁和金钱租赁(金融),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作者用了包括汽车、便利店、咖啡馆等等诸多例子,来说明“从…联想到…其关键为….”的模仿方法论,而我,则愿意用一则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实例,来印证这一点。
这家公司叫“阿里”,它的淘宝,综合了两种模式的模仿。淘宝的第一个模仿对象是:商业地产。经营商业地产的人,很少自己会去开店,它们最重要的工作是招商。淘宝发家之处,招商也很重要。以至于淘宝使出了“免费”这个杀手锏,来吸引当时云集于易趣的卖家们。从这个角度出发,淘宝的确不属于零售业,就好像没有人会把商业地产归属于零售业一样。对于商业地产来说,选址是至关重要的,故而行内有一条真理,商业地产的核心三要素是:位置、位置、位置。但茫茫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不存在什么“地理位置”的概念。商业地产对位置的极度苛求无非就是看重热闹地带的人流,使得它们招商更为容易。对于淘宝来说,人流就是流量。拼命为自己引流,造成虚拟世界中的淘宝城成为“黄金地带”,是淘宝这个后来被称之为“虚拟商业地产”的核心第一步。
但商业地产的商业模式是问商家收取包括房租、物业等等一系列的费用,这个套路被易趣(ebay)模仿了一下:收取商家交易佣金,但淘宝既然是扛着“免费”大旗去争夺市场,再转回收费,就会遇到极大的阻力。淘宝最终的商业模式是模仿了另外一个业态:媒体业,淘宝依靠广告为生。媒体业之所以能够依靠广告作为主要商业模式,就在于它的规模经济。淘宝的免费招牌能够催大它的卖家规模,于是,广告也就随之成立了。
所以,淘宝其实是两个商业模式模仿的嫁接:商业地产+媒体平台。它不仅仅是一次结构性的模仿,而两次结构性的模仿,套用互联网的术语叫做mashup。从跨界出发,然后再加以融合。
诚然,无论是那位搞DVD租赁的增田宗明,还是阿里淘宝的马云,在创业之初,未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论去展开他们的业务。他们很有可能是边做边看,最终达成了这样的跨界模仿。但对于这种案例的学习,加以总结抽象,然后引导其它的创业,或许是可行的。核心在于寻找超越行业界限的共同点。这件事充满着智慧,虽然井上不断地用案例来说明一些共同点,但这本书所涉及行业以外的共同点,就还得后来者去想。多思考一下总是有好处的。
井上出了一道题,读者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做上一做:以下四个行业的共同点是什么?1、香蕉;2、半导体;3、便利盒饭;4、时尚服装。第一层思考的答案极有可能是:降价甩卖。这四种产品都会有降价甩卖的时候。但思考到这里并不够。下一层思考就应该是:为什么它们要降价甩卖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