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周末,在南京担任第七届虎啸广告奖的终审评委,一天时间内和数十位广告界大佬关在一起,评定每一个去年优秀广告案例。平均下来,每组要看100多个。

 

如果没记错,过去几年,微播易都是虎啸的评委(主要还是凭借在社交化传播领域的理解和积累)。只是我这次加入绝对算是新人,大佬面前的小学生。一天下来,最直观感受是:波澜壮阔的大市场,将自己一年来最精华、趋势变化、行业现状,用一天的时间浓缩在评委们面前。

 

这个“波澜壮阔”背后,是几百亿?的广告大市场。

小学生(就是俺了)和牛人们在一起

暂不能透露结果,将一些感受和大家简单聊聊吧。

 

1、如果我们在纸上画上一条线,一端是自嗨,一端是和用户们一起嗨,会发现绝大部分案例都可以体现在这条线上。越是“和用户一起嗨”,案例的占比越大。

 喏,就像这样,飞机上在笔记本上简单画了画。这篇笔记则是在地铁上整理完成。够意思吧。

2、互联网公司报上来的案例,大部分都和社交化紧密相关。不论如何,都有很大比重在和用户、发动用户、吸引用户一起嗨;哪怕他们做线下投放,也必然是吸引用户自动举起手机,拍照发微博、微信。

 

传统企业,及和以传统为主的企业,多还是习惯自嗨。终审中有几个非常大的发布会案例,估计一次下来数百万投入,现场执行泼金洒银般,但除此以外,居然没有任何社交意识和动作。惋惜的很。

回想起去年底、今年初几个大型发布会,没有设置社交网络上关联的环节,结果现场参与的人们,让这些发布会的“笑话”成为了社交上的热点。

和社交关联,并不是说要包、买社交网络上的位置,或者寻找很多微信、微博大号来发关于自己的广告。而是设置一些小环节,能让现场的人们开心地举起手机,拍摄(图片或视频),分享到社交网络中去。

 

3、但这并不是说,传统和互联网公司分占线的两端。并不是这样。相反,大部分传统企业和传统领域的案例,都在积极靠向另一端(和用户一起嗨)。现场简单心算了下,一个前进轨迹非常明显:

 

和搜索引擎深度结合、部分大平台的大数据深度结合、传播中配备社交打法、深度植入内容到一些视频自媒体中、完全根植于社交网络创造属于自己的案例等等。企业在这条轨迹上不断前进。案例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4、传统领域在不断学习互联网,一个强烈的感触是:传统公司大部分数字传播案例,实力相当于5、6年前,甚至更久远前的互联网公司。今天,互联网公司成为日常工作的那部分,部分传统领域才开始涉足。(互联网人去传统企业吧,大有可为!真的。)也说明我们总是高估新趋势的普及速度,实际上远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浸润到最坚固的部分。

 

5、粗略统计,社会化传播及含社会化传播部分的案例,至少占比90%以上。这符合今年初微播易的判断:社会化传播今年是主流。大主流。

 

6、互联网公司自己也在狂奔。路上和一点资讯的VP沟通,他感触是外界才刚刚嚷嚷VR,一些互联网公司已经运用在实际传播案例中了。

 

7、最终大家票选出的竞逐金奖的案例中,一是和预算投入没有关系;二是都在“和用户一起嗨”这一端。现场时做了一个小估算,这些案例实际所花预算成本非常低,内容多取自后台大数据,或者用户行为分析数据、用户自己创造的内容等,执行部门围绕这些做了精心策划、制作,然后就“嘭”地一下,自己爆掉了。

 

敬佩一下评委们。评委们都是广告界名动一时的大佬,旗下公司经手、执行案例无数,按理似乎会喜欢泼金洒银的客户,实际评审中,大家一致聚焦在创意上,对专业无比看重。其中,有一个非常棒的案例在银奖序列中,几个大佬动用珍贵的动议权,提请评委们讨论是否要提升到金奖的竞争名单中来。

 

8、对,这些案例符合《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和《社交红利2.0:即时引爆》中提到的逻辑。“内容最好来自用户本身,和引爆的那些逻辑”。

 

等结果揭晓后,我要去找找这些公司,求细节和数据,争取将案例补充到书中来。

暂时这些。其实不说,大家也能看出我的限制:太专注互联网和社交方面,因此看啥都是这样话题,对吧?我认!权当给大家的小参考小补充。:)

 

最后,大家有什么好的社交网络、社群运用、社群/垂直社交产品的案例和数据、理解,求分享啊。在写《社交红利3.0》,需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