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今晨,朋友圈被微信升级推出“实验室”、“搜一搜”、“看一看”的消息毫无悬念地刷屏。曲凯一篇《战百度,擒头条,微信终出招》更是将整个事情推向高潮。

与友商们每推新功能必大张旗鼓、砸钱吆喝不同,张小龙的团队无论多想低调,只要在微信产品上动一动手指,便能立刻回到舆论中心。

对于张教主来说,无论他做出怎样的动作,都会有一群大V跑出来解读、绘制宏伟蓝图。

行,那李慕阳今天就来解读一下,只是可能要用一个不一样的角度。

最重要的话放最后,如果对商业战略不感兴趣,可以直接跳。

一、指向正在清晰

上半年以来,微信接连推出小程序、“搜一搜”、“看一看”,并非盲目扩张,而是蓄谋已久,有一个指向异常清晰——

这就是“公众号赋能”。

公众号为什么要赋能?

因为它是微信帝国的基石,是张小龙有一天要实现“我即移动互联网”的根基(后边具体会详细描述)。

而现在公众号帝国已经面临明确现实的威胁,三大赋能手段的推出是一次进攻,但更深一点看其实是防御。

和与支付宝打得战火连天一样,“公众号赋能战”是一场必然发生、不可避免的绞杀战。

二、公众号是什么?

理解这场战役的必然发生,先得弄明白公众号是什么。

微信帝国虽然庞大,但是从产品的构成看其实就是“关系、内容、服务”三要素。

这三要素的载体其实就是“对话消息、公众号、功能插件(特别是支付的)”。

公众号其实就是微信产品的基础元件,是这个巨大生物体身上的细胞。

然后,还有更重要的——

互联网时代,百度之所以在BAT中第一个修成正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PC互联网是由一个个“网页”组成的,搜索就是最好的入口,也是大多数人唯一的入口。信奉“简单、可依赖“的李彦宏很可能有这样一个梦想,那就是百度的搜索框成为一个哆啦A梦口袋那样的存在,只要轻轻输入,什么都能搜到。

百度为什么不灵了?因为移动时代到了,人们渐渐不喜欢做网页了,各种信息内容和服务分化到了各个APP里,出现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和屏障,你百度搜不到了吧?

而张小龙曾在小程序的演讲中指出,小程序应该像是PC时代的搜索一样,即需即搜,用完就走。

或许他也会有这样的构想,微信搜索成为一个移动时代的万能入口,公众号、小程序、知乎答案、社交UGC内容、新美大卡券……轻轻一搜应有尽有。

人们在手机上获取信息的形式无非两种:一是实用型,就是忽然需要某种工具,于是搜索或调用,快速满足、用完即走;二是娱乐型,就是毫无目的地刷信息流,消费内容或游戏,沉浸感强,杀时间。

如果微信的“看一看”、“搜一搜”能成功,一旦人们习惯了使用,则意味着:

如图所示,微信垄断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服务的主流形式,如果“支付战争”再逐步占优,将会第一次有可能实现“我即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生活用微信即可”。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前提就是公众号体系的极大丰富,能比当年的网页还丰富,能比各个非腾讯系APP内容加在一起还丰富。

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觉得微信搜索更靠谱,什么都能搜到,不必去百度。

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觉得看一看和朋友圈更靠谱,想看的这里都有,不必下头条。

但是,现实是这样吗?

相反,微信的公众号帝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三、现实的威胁

对于微信公众号,一个公认的说法是:红利期已经过去。头部大号们已经纷纷抢占了用户的心智空间,非头部的公号已经难以获得用户的关注热情。

根据《新榜》的报道,今年上半年唯一亮眼的公众号新星只有“夜听”。而对于更多的公众号来说,这是一个“吃不到多少肉、却又不得不做”的选择。

与此同时,内容平台大战升级,百度、头条、大鱼……各种亮眼的优惠政策纷纷出台,内容生产者们**。

当公众号体系对新来者已无红利可言,它就难以建立更加完整丰富的内容生态,结果只能是咪蒙们强者恒强,而新来者们望而却步、转投其他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微信应该给公众号赋能了,只有新的红利,才能进一步推动公号帝国的肌体生长。

四、赋能的手段

互联网的红利,说白了就是“更低成本、更高回报地流量变现”。

要给公众号赋能,说白了就是:要么使它更好地获得流量,要么使它更丰富容易地变现赚钱。

如何让公众号们有肉吃呢?

1

让公众号有更丰富的功能。

通过小程序的开发和绑定,让公众号具备更多“内容媒体”之外的功能,比如本地电商、实用工具等,从而更好地获取流量和维护流量。

2

让公众号获得新的流量来源。

“看一看”和“搜一搜”就是流量来源,即便没有被关注、也可以被用户发现和获取。

不要以为看一看中都是热文,其实你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都是阅读量在几百到几千的文章,走的是数据分发的路线。这就像今日头条一样,给很多粉丝不多的做号者以空间。

3

让公众号获得更丰富的盈利手段。

通过公众号+门店类小程序,内容电商成为可能。即便公众号运营者自己没有门店,也可以接入别人的门店小程序。

这样就看明白了吧?如果这一步能够走通,公众号们就有新的肉吃、有“屌丝逆袭”的机会,就不会人心思变了。

说起来有点兴奋,可是能不能成?

五、没那么简单

1

用户对百度、头条已经形成“心智定位”的认知,所以能不能转过来未可知。9亿月活,多少人还没有用头条之类同时又有阅读习惯,这是个问题。

2

由于头条、一点和快报已经积累了一段时间用户数据,他们推荐的精准体验应该是优于“看一看”的。

3

微信对这两个功能的使用还处在观望犹疑状态,放的入口都比较深(首屏搜索后二级菜单,或实验室启动后在“发现”列表中),大概是不想打扰多数普通用户,所以最终是否能被用户接受、形成习惯尚未可知。

六、题外话

1

这个实验室推的太巧妙,与“灰度测试”异曲同工,而且几乎必然引发话题和事件,首先使用的人产生优越感纷纷在朋友圈炫耀,其他人纷纷追问怎么才能用上。这样微信不用任何宣传就能自然刷屏,小龙叔叔你太心机了。

2

最后说说为何要写这篇:

第一做公众号的注意观察下,特别是看一看的流量增长和算法规则,很可能你有新机会了。

第二百度、头条得注意了,内容这个战场没有妥协余地,后头的恶战已是必然。下次我会说说微信和支付宝已经摆好的布局、即将开始的大战。总之吃瓜群众们,今年会有好戏看。

第三,有些人过了一到两天还在问“看一看”和“搜一搜”是不是真有,你得警惕了,你的潮流敏感度和学习力太差,极可能被时代抛弃。

欢迎大家关注李慕阳的阿辩论(id:bianlunlove),我会把一些不会发到行业媒体的心得先发到这里(也算灰度测试,哈哈)。

—EN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