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在升级

近几日,知识付费这条赛道打得异常火热。

知乎公布“知识市场”,再也不避讳对知识商业化的野心。

得到举办第一场知识发布会,罗胖的大咖军团来了个洋洋洒洒的大检阅。

与此同时,千聊、核桃live等不动声色地推进,小密圈和分答饭团的知识圈子模式进入大众视野。

2016年底,李慕阳撰文《知识付费领域上演四国大战》以来,热潮一直在继续。4个月后又发文《知识付费的几个坑,罗胖们想好了么》,本意是想泼一泼冷水,但是现在看来毫无意义。

不论你接受与否,知识付费已经成为当下创投圈的热门话题,但是知识付费这条赛道的黄金时刻,真的到了吗?

2

你一开始就看错了吗

一天晚上,有一个投资人加了我,深夜发来对知识付费的一连串提问,大意是说,对这种新形态的mooc,你认为市场竞争的关键节点是什么?哪一家更具有优势?

我当时只说了两点:

1、这一波知识付费,绝不是慕课,和在线教育基本无关。


2、目前的知识付费,其产品和商业模式是否成熟还未可知,在这种情况下直接讨论如何大规模推广执行,是否操之过急?在事情都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情况下,迅速投入“术的环节”,是不是太早了?


也就在那几天,有一个知识付费的创业者(颇有名气)找到我说,我们的平台更真诚,会有真正的专家,和干货。

我在心里默默叹了口气,你很可能错了。

在李慕阳看来,这一波知识付费浪潮和15年的在线教育投资热潮是两回事,分属于内容和教育两个赛道。只有在理解这一点的前提下,后面的事情才不会走偏。如果有教育的逻辑去理解知识付费,你可能从起点就错了。

那么,具体的区别是什么呢?请看下表:

看明白了吗?知识付费的本质是什么?

3

一手知识和二手知识

一手知识(专业学术)的特点是,学到后头一般不会太欢乐,没有那么多故事可以讲,都是些冷冰冰的体系。

要想太欢乐,就是二手知识,也就是裹上了糖衣的通识读物了。

这就是知识付费,本质就是内容消费而非在线教育,可以寓教于乐,可以标榜新说,可以简单欢快,可以创造社交谈资和逼格感。

知识付费陌生吗?想想看,这么多年来,中国人其实早就习惯了这种二手阅读。


从简报内参到科普读物,从十万个为什么到名著缩编,从奥秘飞碟探索科学画报到易中天品三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国家地理。

小时候,我们读十万个为什么,奥秘,就觉得自己是科学家小博士万事通。

长大以后,我们知识付费,尽管听不完,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一过就忘一做就错,还是会觉得自己有逼格是中产阶级。

这不是异曲同工吗?

4

新瓶装旧酒

你看,这分明是新瓶旧酒。罗胖们说白了就是一个书店一个电视台,可以给出各种好看的通识内容读物(节目)。


他做的事情并不新鲜,只是加了个概念“知识付费”,你就认不出来了?

这样看,罗胖当然可以做出一个个爆款,因为通识类图书电影本来就会产生一个个爆款,还记得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吗,还记得《于丹论语心得》吗,这不是再正常不过了吗?

罗胖的“二手知识”真没错,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每个人只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精深掌握一手知识就行了。其他领域,知道个大概,不违反常识,也就行了,消费“二手”总比完全不读书好呀。

没毛病呀!

可是为什么,现在罗胖樊登明目张胆地说“我就是要做说书人做知识的二道贩子”,大家就接受不了呢。

因为有点政治不正确。

5

罗胖的野望(大饼)

二手知识、通识读物(节目)古已有之,它的市场是确定和清晰的。

你会看国家地理和discovery吧,但是你不会要求这些节目能把你变成地球学家吧?

但是罗胖明显不满足于此,他很可能是觉得这个饼还不够大,一个通识书店、电视台的故事听起来没有那么性感。

于是知识付费的先驱们画了个更大的饼,说这就是未来人们主流的学习方式。


所以他讲的故事就变成,以后你就看国家地理和discovery吧,这是个捷径!

这一下就炸锅了,这是**的政治不正确呀!

你卖你的通识就是了,你干嘛说你自己会取代传统教育成为主流啊,这可就要刺中很多读书好学之人敏感的神经了。

人们有理由担心,知识付费这个饼吹大了,会导致大学学者无心科研而成为二道贩子,普通民众无心学习而沉迷于知识付费的满足泡沫。

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没人认真学怎么办?

6

焦虑感的软肋

你很焦虑,我有捷径,大牛背书,群体参与,简单迅速爽,这是知识付费的逻辑,这是一个焦虑感和优越感的生意。

但是今天刘晨这篇《“知识付费”里的“知识”,和“共享经济”里的“共享”一样多》说的很好,焦虑感很难带来复购,我今天用A产品缓解焦虑,明天就用B,很难一直用一个。

当用户们渐渐明白,知识付费只能暂时缓解焦虑,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就像当年的成功学、心灵鸡汤一样然并卵时,它会不会像成功学、心灵鸡汤一样被抛弃呢?

焦虑生意的前提是人们的信任,可一旦这个信任被透支呢?

7

知乎急了

与罗胖的步步为营相对,知乎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点操之过急了。

如果说,得到是天猫路线,罗胖是要打造一个个品牌精品内容,那么知乎live眼下的表现则更像淘宝,全面放开入驻门槛,走上了追求sku规模的C2C之路。

知乎live这个产品真的足够成熟吗?

你打开知乎live,看到那么多语音,毫无演说技巧的讲师,你急不急?真的能集中注意力听下去?

是不是一会看看微信有没有其他事,是不是一会又想做别的了。

即便对笔者这样知乎live的狂热消费者,也常常觉得过程是煎熬。

在产品设计没有足够完善之前,这样大力气去推,真的合理吗?

事实上,《好奇心日报》已经撰文指出,最近几个月知乎live的数据在下滑,一些大牌主讲人的时薪也只有三位数。

在这个情况下,通过全面放开、大推,就算获得更高的运营数据,是否能够抵消产品体验本身的症结呢?

8

最稀缺的是注意力

很多人在问,在线教育会起来吗,知识付费的风口到了吗?我想先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买了课程,来不及听呢?

因为现代社会就是一个高度碎片化注意力极度分化的社会,用户在碎片场景下消费你,其实就是娱乐放松的,他很难持续地投注注意力,他需要的是简单迅速的爽。

但是你却想让他一直投注注意力,甚至边听边思考边练习,怎么可能?

但如果没有注意力的投诸,没有学习之后迅速地实践练习,又怎么可能真正地变成学习成果呢?

书非借不能读,那知识付费也相当于是“买了书”,就能读下去?

9

风口来了吗?

在我看来,风口的前提是产品模式靠谱、用户习惯培养成熟。

眼下的状态,可以说是一个热潮,因为很多家都在做知识付费,很多人在摇旗呐喊,这可能是一个“投资热点”。

但是不是真正的风口呢?

也许,市场已经足够大、时机真的足够好,中产阶级是如此这般焦虑需要慰藉,付费的习惯培养起来了。

但真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还不够好,这一个硬伤,可能影响了整体的爆发。

很多时候很可能是,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一过就忘,一做就错,最后并没有什么卵用。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最后可能是第二个在线教育、智能硬件、VR。

不是没有需求,是用力太早。

以上是李慕阳对于知识付费的最新随感,写的零散。

阿辩论是我的公众号、也是文章的首发平台。

对于知识付费,后面应该会有更深入系统的文字,但愿能够打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