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深港通启动以来,内地机构投资者(包括公募、保险、私募等等)大举进入香港,使很多港股TMT中小盘股不断飙升。与此同时,随着中概股回归的暂停,许多内地机构对海外中概TMT的兴趣也日益浓厚。这里的逻辑很通顺:研究了腾讯就必然要研究百度和阿里巴巴,研究了金山就必然要研究网易和畅游,港股和美股的TMT行业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除了直接投资港股和美股,内地机构投资者还通过这些市场学习新的主题和行业趋势,以便为A股投资服务。一个A股研究员在研究网游的时候,肯定需要熟悉腾讯和网易;在研究电影的时候,又不能不了解阿里影业和IMAX。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潮流:A股和港股、中概股TMT的研究日益合流,行业密不可分,内地机构投资者对港股和海外公司的兴趣甚至不下于对A股公司的兴趣。

(很多优秀的TMT公司都在海外上市,研究它们不仅有投资意义,还有对A股的战略指导意义)

然而,从怪盗团团长的个人经验看,内地机构投资者的以上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仍然处于“饥饿”状态。从去年到今年3月,本团长代表老东家(名字就不点了)对超过70家内地机构进行了港股路演和会议活动,绝大部分买方明确地告诉我:他们想学习,他们需要服务,他们对海外TMT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不满意,他们想要更有附加值的东西。为什么他们不满意?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

1.外资投行在TMT研究领域青黄不接,投入不足,研究水平下滑。

2.外资投行过于不接地气,研究方法和服务方法都严重落后于时代。

3.内资券商还没有把足够的资源分配到港股和海外TMT方向。

下面分别讲讲这三条原因。

(香港是一座体制灵活的自由港,却又是一座过于不接地气的城市,离中国经济的灵魂太远。)

  1. 外资投行在TMT研究领域青黄不接,投入不

足,研究水平下滑。

互联网本来是外资投行研究的焦点领域,当年的Richard Ji, Eddie Leung, Dick Wei和Wallace Cheung等一批互联网分析师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威力,甚至足以直接影响互联网巨头的战略决策。2013-15年,伴随着中概互联网股票的退市潮,这批优秀的外资投行互联网分析师大多退役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外资投行却没有加强对互联网研究的投资:有一段时间,许多投行的互联网分析师都是由消费品、房地产甚至保险分析师兼任的。市场上没有成长出足够数量的新生代分析师,投行也没有大力发掘培养。很多投行的互联网组都处于严重缺人的状态,基本依靠外包助理或实习生撑场子。

既然外资投行在互联网领域都不愿意加强投入,在通信、软件等其他领域就更不用说了。这几年,在亚洲,可能只有硬件和电子行业得到了外资行足够的研究覆盖,其中绝大部分资源都投入了对韩国和台湾公司的研究。既没有人,也没有资源,研究当然不可能上档次。

(在2014-16年的重新洗牌之后,很多外资投行甚至无法提供足够的互联网研究了,更不要说软件或传媒。)

如果外资投行从现在开始重新加强互联网研究,能不能迅速培养起一批优秀的互联网分析师呢?不能。首先,外资投行极端重视等级和资历,新人出头非常困难;一个资深分析师退役了,他的助手注定得不到同样的资源和信任。其次,由于近年来港股市场不景气,外资投行的薪酬待遇已经落后于顶尖内资券商(在牛市甚至落后一大截),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了。再次,如今的外资投行还要跟雨后春笋一般的创投机构、PE、互联网创业公司争夺互联网研究人才,压力很大,竞争力日益下滑。

2.外资投行过于不接地气,研究方法和服务方法都严重落后于时代。

在大中华区,外资投行的TMT研究其实就是互联网、通信和电子研究;在至关重要的传媒和软件两个领域,它们几乎没有投入,甚至抱着怀疑的态度。迄今仍有很多外资投行高管认为传媒公司和软件公司“天生容易造假,都是有问题的公司”。在A股市场,传媒和软件却是最热门的行业,分别拥有100多家上市公司(注:A股的传媒行业包括互联网)。过去三年,等不及排队的传媒公司纷纷在香港IPO或借壳上市,在A股暂停传媒娱乐公司上市之后,这股浪潮更加迅猛。对此,外资投行的态度是无动于衷,主动放弃了主场优势。

(阿里影业、华谊腾讯娱乐等港股传媒公司现在还没有业绩,但是不代表将来也没有。)

即便在传统的强项——互联网行业,外资投行也因为不接地气而日益失势。现在的投行互联网分析师,大部分常驻香港,很多还是老外;他们虽然很勤奋,却不可能天天在大陆生活,只能依靠新闻媒体抓住最新趋势。内地人很容易从日常生活得出的结论,投行分析师却需要专门的草根调研。在数据上,外资投行分析师高度依赖上市公司的官方预测和几个主流数据服务商的报告,这样形成的研究报告当然是千人一面。外资投行的研究方法可能在十几年前还是符合时代的,现在却已经极其陈旧;越来越多的投行分析师沦为上市公司的传声筒和接线员。

因为在草根调研、数据和主题研究上都不占优势,许多投行只能转而做一些基础的常识性研究。例如,某投行分析师在过去两年发表了十几篇以\”BAT\”为标题的研究报告,通篇都在讲BAT形成了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与同行相比有什么优势。这些报告可能对完全不熟悉中国的老外有意义,但是对于内地机构来说简直是浪费时间、浪费打印纸。

(你花时间听卖方路演,他从头到尾只会给你讲BAT的科普常识,你会给他佣金派点吗?)

3.内资券商还没有把足够的资源分配到港股和海外TMT方向。

理论上,既然外资投行的港股和海外TMT研究已经过了巅峰期,内资券商就应该顶上来,满足机构客户(不仅仅是内地客户)的需求。最近几年,内资券商在这方面的实力有了长足的增长,但是距离满足客户的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首先是因为资源分配不足,其次是研究习惯、研究经验的差别。

在2015年的大牛市之后,内资券商的计算机软硬件、传媒互联网、电子、通信等研究小组一般都拥有4-7个全职员工,再加上实习生和活动预算,似乎不愁资源。然而,绝大部分内资券商TMT分析师的重心仍然在A股,研究港股和美股只是为了撬动A股。真正设置专职港股和中概股分析师的内资券商比例不高。很多券商还在犹豫港股研究的业务模式:究竟是在香港子公司设置分析师,还是由内地研究所包办港股研究?是真刀**的博取港股和美股佣金派点,还是依靠A股佣金和港股通?说到底,大牛市之后的内资一线券商普遍不缺乏资源,只是在分配资源的问题上无法得出一致结论。

(打过半场好牌,不代表永远都能打出好牌;就算你有好牌,舍不得筹码也是赢不了的。)

内资券商在财务和估值方面的短板也拖慢了它们进军港股和海外的步伐:众所周知,A股分析师普遍使用自动化的标准财务模型,不会在建模上面花太多精力;A股TMT的估值高度重视P/E和P/E/G,对其他估值手段的采用频率不高。在港股市场,分析师可能会把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花在建模和估值上,甚至设置专门人员负责这些事务。基本功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必须花费一段时间。

最后,港股和美股市场的信息披露高度规范化,“勾兑”比较少见(即使有“勾兑”的机会,一般也只会给几家外资大行),投资者来源分散,受到西方宏观经济的影响异常强烈(当然,今天的A股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都给从A股市场成长起来的内资券商提出了挑战。本怪盗团当然希望应对这些挑战,对满足内地机构投资者日益高涨的研究需求贡献一份力量。至于能不能成功,则有赖于研究成果和服务的有效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