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已经不新了。
如果以2009年微博的诞生为中国新媒体元年,今天我们谈论的“新媒体”已经8岁了。由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引发的这一波新媒体革命,能量逐渐释放,已经度过探索期和高速成长期,进入成熟稳定期。
在行业周期曲线上,我们正处在最平滑的那一段。表面风平浪静,但表面以下暗流涌动,新媒体行业的变革深度将有增无减,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内容领域平台级的机会已经消失了
新媒体得以成为“革命”,依赖于技术红利和人口红利的叠加。没有智能手机,我们今天所说的“新媒体”就没有存在的根基,没有庞大的人口成为新网民,新媒体也不会快速成为超越传统的新市场。
如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红利几乎释放殆尽,半数国民都已经被裹挟成为网民,人口红利也基本消失,微信连接起大半个国家。
图文、音视频、直播等现有技术条件下可能的媒介形式,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平台或工具抢占入口。VR、AR等新技术驱动的内容形式,距离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依然遥远,产业级别的商业机会远未到来。
在内容分发领域,机器算法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信息摄入方式。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算法派势如破竹的进展,对所有坚守人工编辑的内容平台方进行了深刻教育。即使算法仍然难言令人满意,但无疑它已经融入所有平台的日常运营。
两者叠加,意味着依赖技术驱动打造新内容平台的可能性基本消失。新媒体战场上很难再出现新的玩家,未来几年的市场格局已经清晰可见——三年后的玩家,只会是当前已有玩家中的某一个,而不大可能是我们现在还未听说的后来者。
宏观格局已定,微观上,从单个的内容创业项目出发,形势同样严峻。
渠道红利的消失和品牌价值的崛起
新媒体的兴盛,从商业层面上来看其实是新兴渠道红利的表现,但所有的红利都终将被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抹平。
用户注意力转向新媒体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媒体反应迟钝,使其无法为广告主提供相应的渠道和服务。在这个短暂的窗口期,内容创作者以“自媒体”的身份吸引注意力、沉淀流量,在传统媒体的战场之外建立起新渠道,进行广告变现。
无论是微博大V还是微信大号,莫不如此。新媒体的暴富神话本质上是短期内的渠道营销红利使然。在新媒体渠道是稀缺资源的时候,内容创业者或自媒体人是广告市场上的强势一方,因而可以通过手中的议价权实现极高的利润率。
经过几年发展,新媒体的渠道已经失去稀缺性,市场定价也将逐渐回归理性水平。没有任何行业能够保持长期的高利润水平,除了垄断,而新媒体并非垄断行业。
但在新媒体整体营销价值下滑的过程中,事情还有另一面:广告主更加追求“品效合一”,追求直接、看得见的投入产出比,但也会越来越多地为新媒体的品牌价值买单,而非以流量作为单一评价标准。
当然,品牌价值只属于极少数的头部。
在新媒体的营收途径中,广告是变现效率最高的一个。渠道营销红利的消失,将使得新媒体告别高毛利时代。换句话说,新媒体闭着眼睛也能赚钱的时代过去了。
进化,或者淘汰
整体利润率的下降将迫使内容创业公司结束粗放发展,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
外部竞争压力传导到公司内部,管理者必须在增强业务水平、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三个方面发力。新媒体公司之间的竞争,将会是创意水平和运营效率之间的比拼。渠道红利的消失,在营销上势必要求新媒体有更好的创意才能获得广告主青睐。
随之将引发对优质人才的争夺战。创意人才、运营人才和手中掌握**的商务,将会成为争夺对象。
利润率的下降,还将带来新媒体在营收多元化探索上的深入。内容电商、内容付费等重运营的营收模式,将会重新获得性价比,被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业者重视。深耕用户,提高单个用户收益,从用户中直接赚钱,将会成为主流。
商业模式上从以2B为主的广告模式,向2B+2C双轮驱动的多元化模式转型,其实是进一步开拓了新媒体的想象空间,至于最终能否引发行业巨变,我们拭目以待。
竞争的充分化也将导致新媒体公司的两极分化加剧,由于经营水平、创意水平、资源获取等方面的差异,部分玩家将被清除出局或者越来越无足轻重。
而少数头部则有机会实现“升维”,摆脱对单一平台、单一内容形式、单一渠道的限制,实现更高程度的品牌化和IP化,从而突破现有的天花板,成为能够撑起上市可能的大公司。
总之,新媒体的暴利时代结束了,但有些人将走到我们未曾预见的远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