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小伙伴现在应该在享受寒假当中了。当然也有像我一样可怜的孩子,到现在还没有开始期末考……

不管放假与否,大家多多少少都已经开始考虑起了寒假安排的问题。

在我们辩论私教咨询群和桃李咨询群里的小伙伴,有几次都问了关于寒假看书的问题;我自己的学弟学妹,也有问我推荐一些书目。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读书的问题

接下来我方将从为什么读书、怎么读书、读什么书三个方面来聊聊读书的话题。

为什么读书


提到读书,马上联想到的关键词往往是“知识”,但这里其实有个误区,不同于以往,书籍是知识最重要的载体,在这个时代读书已经不见得是获取知识最快捷的方式了。现在你还会看到有人不了解一个概念,第一时间跑到图书馆查资料的吗?

维基百科、喜马拉雅、知乎等等都成为了我们获取碎片知识更为便捷的手段。

如果仅仅抱着知道一些知识点的目的,读书无疑是一个性价比极低的手段。

那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聪明的小伙伴看到前面的“碎片知识”四个字时可能就猜到了,读书首先能够给我们更为系统性的知识。

譬如读一本《社会心理学》的课本,那种从基本假设、研究方法到具体理论和案例的全局感,是只有课程和书籍才能带来的。许多关于社会心理学的文章和音频,都只是呈现了社会心理学非常具体的一些理论,譬如是近因效应、首因效应。而看整本书,你才能收获到用社会心理学“个人与情境交互作用”的这种学科视角或说是思维方式。

去年七月我们有转载过一篇知乎的回答:

辩手如何通过阅读提升思维深度?

里边提到的“观念工具”就是我们在读书时最需要去把握的东西。

其次,读书的过程本身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音频课程、讲书等等,往往都是把一门学科或是一本书的内容嚼碎了喂给你,这样吸收起来自然容易,但对我们消化能力的提升可能就没有作用了。

这种消化能力是从小到大的学习都在努力培育的。一旦我们碰到一些知识没有百科、没有课程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去读原著、读论文。

对于辩手来说,这些能力也能够反馈到辩论的准备、比赛等各个层面的智识活动中。

怎么读书

 

需要看怎么读书的小伙伴,大多数都是入门级的选手。对于入门级的选手,我最大的建议是两个:

 

第一,读自己相对喜欢读的书,读不下去就换一本书来读。

有时实在发现这本书读不下去,那真不需要逼着自己往下读。

一种可能是,我们还没到读这本书的时候。

初中的时候我就买了本《歌德谈话录》,读得不明所以,当时带着出门,回家就扔书架里了。高二的时候看到高中的推荐阅读里有这本书,就把它从书架里拿下来,读得格外畅快,它也成为了我最喜欢的其中一本书。

第二种可能是,这本书不行,翻译太烂又或者干脆这个作者就太烂了。

 

第二,读不懂的地方就百度,百度了还不懂就直接跳过。

我去年读了本《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里面很多分析和当时的时事政治有关系,而当时的时事政治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大熟悉的近代史。

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其实没必要。

对论据的检证可以说是研读了。而我们只要明白这里作者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就好了。

读书的每一个部分我们都精益求精地想要读透,其实很难做到。一年可以有那么几本书这么读,但也最好不要第一次读就这么做。

我们应该先把握整本书的感觉和脉络。哪里读不懂,再读一遍,还不懂就跳过去了,说不定看完后文,就明白前面什么意思了。

切莫犯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搞得整本书不懂在说什么,又或者因为这些细节直接把整本书弃了。

 

现在好多人都把读书看得太重了。

读书要是变成一种必须要完成的工作,那读书真的是太难了。挺好一本书,说不定就会因为老师指定你哪天前读完就变得没趣。

有人看我三两天就能读完一本书,都非常惊讶怎么能读得那么快。可是我们来算算自己看一本书的绝对时间。拿我今年读的第99本书来讲,其实就125页,即便一页要读一分钟,读完也只要125分钟。

三天抽不出加起来两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答案都是否定的。

很多时候,都不是一本书有多难读,我们的时间有多紧张,又或者是我们定力有多差。而是我们的被“读书”这个词吓跑了。

 

如果要再具体的掌握阅读,这里可以推荐一本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品。

里面提出我们在阅读时应该带着的四个问题:

这本书整体谈了什么?

作者都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出主题的想法与论点。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是全部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倡一种方法,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是主动的,像是和作者交谈一样。其实,我们还可以和作者辩论!比如:

对方辩友的主线是什么?

对方辩友有哪些分论点,分别怎么论证?

对方辩友的观点哪些可以和我方达成共识,哪些有分歧?

对方辩友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化用/学习的 Or 对方辩友的观点和我方有什么关系?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辩论代入阅读,阅读反馈到辩论了对不对?

读什么书


常言道,好读书,读好书。

什么样算是“好”呢?

最简单的定义大概就是符合我们需求的书可以称作“好”了。

想要消遣,网络小说也是好书。

而我们今天想推荐的书就是符合前边提供系统性知识和能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能力两点的书啦。

我首先推荐的往往是这本书,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我12年买的时候还是第八版,现在已经出到第十一版了。美国700 多所大专院校社会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全球热销超过六百万。

这本书的优点特别明显,作为大学教材,他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容置疑。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教材案例、插图丰富,读起来不枯燥。

读完这本书,既能够收获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科视角,还能收获登门槛效应这类有趣乃至实用的具体理论。

作为辩手,可以好好揣摩作者呈现论据和论点的方式,同时把“旁观者效应”、“从众”相关的分析、实验等等的知识放入自己的储备当中。

除开《社会心理学》,还有不少学科的入门书都非常值得阅读,我这里推荐三本:

罗伯特·所罗门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

理查德·谢弗 

《社会学与生活》

 

其次推荐的书就比较多了,主要关于批判性思维、逻辑、说服、演讲的书,一般是列出好几本,让大家选择读。下面列出一部分,大家可以选择有眼缘的阅读:

欧文·M·柯匹,卡尔·科恩 

《逻辑学导论》

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 

《批判性思维》

徐贲 

《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克里斯·安德森

 《演讲的力量 : 如何让公众表达变成影响力》

彼得•迈尔斯,尚恩•尼克斯 

《高效演讲 : 斯坦福最受欢迎的沟通课》

 

最后推荐的是一些专门的书籍,大致以阅读难度从低到高排列,适合进阶的阅读,大家可以挑感兴趣的来读:

简•麦戈尼格尔

《游戏改变世界》

约翰·赫斯特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苏珊·布莱克莫尔

《意识新探》

费孝通 

《乡土中国》

欧文·亚隆 

《当尼采哭泣》

陈乐民 

《欧洲文明的进程:对话欧洲》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涂尔干 

《自杀论》

福柯 

《规训与惩罚》

鲍曼 

《现代性与大屠杀》 

 

还有刘京京学长推荐的书单,大家也可以看看:

书荒了吗?刘京京的书单来了

希望今天的简要介绍能够对看书有一些新的想法,也能抱一下感兴趣的书回去读喔。如果对你有帮助,那就把这条推文转发给自己队友、小伙伴吧!也可以在留言区留下你自己的读书技巧和推荐书目,相信对大家都会很有用的!

谢谢大家~

END

今日话题

你喜欢的书籍有哪些呢?

快来和阿辩一起分享吧!

想让厉害的大神带你飞?

想加入我们搞事情?

想随时随地搜到辩论干货?

点击下方图片,我们随时欢迎你~

 责编:victor  

 审核:平台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