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费者权益日,目光所及之处全是各类打假消息,就像积攒了一年的假货消息全部在今天爆发。

我打辩论也有三四年了,辩论当中的“假货”没少见,趁着今天这个特殊日子,一吐为快。

假实验

在美国的零售业有着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沃尔玛百货将他们的纸尿裤和啤酒并排摆在一起销售,结果纸尿裤和啤酒的销量双双增长!

原来,美国的太太们常叮嘱她们的丈夫下班后为小孩买尿布,而丈夫们在买尿布后又随手带回了两瓶啤酒。

是不是很经典的例子?

好了,今天可以告诉大家,这个故事是编的。


超市都是单辟一个专卖酒的角落,离纸尿裤隔着老远。而且实地走访后,我没有发现任何一家沃尔玛超市,把这两种东西放在一起卖。

所以,对方辩友,请把实验查好了再拿出来说,要不然被我当面戳穿,可是很尴尬的!

假数据

当听到对方说“据统计,****只占15%”的时候,我们是四脸懵逼的。

因为不管是从官方得到的数据,还是我们自己一个一个统计出来的,都远远高于15%。

我们质疑:“请问15%从何而来?可不可以给出来源?因为我们查到的至少是48%。”

然后对方坦坦荡荡、磊磊落落站起来说:“好,那就48%,认了您方数据,但是……”

我方四位辩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居……居然还有这种操作?

我队曾是一支以“硬数据”称霸校园的队伍,因为每一场比赛、每一个论点,都有详实的数据作为支撑。

后来……遇到了这样一支外校队伍。

在场上,他们说我们所探讨的政策,真正成功实行的占大部分(具体数字记不得他们说的是多少了)。

我死死盯着手里的数据。不对啊,明明是失败占大部分啊……

下场之后,好学如我方辩友,屁颠屁颠去找对方进行友好交流,问他们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你猜,他们说什么?

“哎呀,这种数据很难找的,你们肯定也没找到吧,大家都懂。不要在意这些细节了,大家打得开心就好啦~”


我真想骂人,懂个*!你们没真数据,我们有好吗?

打得开心?开心你个毛线球!老子快被你气死了!

 

强烈建议:每一场比赛,都设计赛前和赛后各一次的资料审查。要求双方对所举出的数据给出详细的来源,由专门的审查人员进行核对,方能成立。


假法规

某场关于法律问题的辩论,对方手里举着一本厚厚的法律书,义正言辞地告诉大家:“这本书里明确说明,balabalabala……”

从来没听说过,也没查到过类似资料的我们,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这真的是一个极有力的攻击,奈何我们提前没有准备到,现场也没能给出很好的回应。

下场之后,不信邪的我方辩友,去图书馆借了那本法律书,前前后后翻了三四遍……查询结果,没有!


我们直接就怒了,辛辛苦苦准备一个周的比赛,就因为这么一个虚构出来的法规,输了!

要是你,你生不生气?!

从此,不论是对方辩论队,对方队员,对方学弟学妹,我全部没有好印象。

你说我心胸狭隘、小肚鸡肠,我承认这是人性的弱点,但是老子就是不爽!

假队员

十多年前开始兴起的网辩,一直兴盛到现在,而且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比赛出现了。

但由于网辩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可以动动手脚造假的事情不少。

比如说,假队员。

对方辩友说,他是张三,他就真的是张三吗?

某网辩开始前一个小时:

队长说,完了完了,一辩说她今天发高烧,现在人在医院里,有没有人能替她一下?诶呀,没事没事,只要是个女的就行。

前半个小时:

队长问,二辩呢?人怎么还没到?手机也打不通。这孩子完了,他居然敢放我鸽子?那个谁谁谁,你替他上吧,反正你也一直在跟着讨论的。


待会自我介绍的时候,千万别说漏了啊,你叫张三,自己在心里默念三遍,你叫张三。

前十五分钟:

队长说,三辩说他刚才被他爸骂了,在家里不敢出声。这场比赛我替他上,大家一会注意配合。

于是,一场比赛,张三不是张三,李四不是李四。

 

强烈建议:网辩改成视频形式。赛前10分钟准备时间,工作人员按照报名表上附的照片,一个一个核对到场队员,以防冒充。


3.15,你打假了吗?

辩论打假,从我做起!

 

想让厉害的大神带你飞?

想加入我们搞事情?

想随时随地搜到辩论干货?

点击下方图片,我们随时欢迎你~

END

               责编:谨诺          

     审核:平台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