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欢迎谷歌重返中国大陆(但前提必须先遵守中国法律法规)。新闻一出,有关心搜索引擎政治化的,有关心李彦宏怎么表态的,但也许所有80、90后的互联网原住民,心底都会小小地起一下波澜:一晃眼,八年过去了。


8年前,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大陆市场的时候,我还不怎么写东西。那时候3G还没普及,更别说4G了,所以还没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一下”,约等于互联网入口。


那会儿,我们如果有一个问题想找资料,能施以援手的似乎有且仅有“度娘”。


记得当时很喜欢用“百度知道”,它的内容负载形式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帖子出现,虽然一个帖子下未必有满意答案,但“百度知道”会在下方显示网友点赞率高的相关问题,找到优质回答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这个功能现在也保留了下来。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它搜出来的信息长这样↓↓↓

 


哦!


不过,这也不只是百度的问题,那会儿,信息载体和传递方式刚刚发生变革,筛选和评价机制尚未健全,低质量信息当道很难避免。盘古开天辟地那会儿,也难免混沌一片嘛。


其实哪怕到了今天,这一时期尚未平稳度过,中文互联网依然杂乱无章,充满了真的假的各种低质量信息。你永远也不能从网上知道,水果应该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早上吃还是晚上吃。


再后来,我到了全世界最好的广告公司W+K实习,Leader告诉我,这样找东西是浪费时间,如果要检索有价值的信息,要么上咨询公司网站找,要么去某个社区上,看网友发的东西。


咨询公司网站和社区,其实包含着同一种信息筛选机制——专业性。咨询公司的专业程度自然不必说,而网络社区往往集结着一群有同样兴趣爱好,至少对某一领域有共同关注的网友,再加上社区设置的点赞或回复数决定帖子排名,位于社区头部的往往意味着获得更多网友的认可。


不过,对后者而言,一旦社区门槛被打开,社交成员注水量增加,帖子的社交性大于专业性,点赞数、评论数这些数据,就再难与专业度相关了。所以,指望社区提供优质信息,还缺少一个更加合理的信息排序机制。


再后来,我们有了知乎。


可能是基于各种考虑,也可能有感于中文互联网的乱象,反正周源几个就这样创造了知乎,也成了至今我最常逛,写东西第二认真的平台。

 

02


为什么?


因为它首先是一个社区,而且有比较好的社区氛围,社区氛围有多重要呢?


还记得两周前虎扑大战吴亦凡粉丝吗?追星是一种文化,混迹互联网社区也是一种文化,两个都玩知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相遇,未必就不如两个粉丝相见恨晚。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网络社区已成为网民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构成,每个社区背后都代表着一种价值观。


如果要我说说知乎的话,它的价值是不反智——“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



本质上做的是有价值,可参考的知识分享。


前面说到社区提供优质信息,需要一个合理的排序机制,知乎的方法是赋予每个用户在不同话题下不同的投票权重。


玩过知乎的朋友知道,很多时候排在问题下的第一回答,“赞同数”未必最高,这就是知乎的神奇之处了。


稍微解释一下,比如一名医生对疫苗相关话题的回答,得到的赞同数可能只有100,但如果投票的用户也多有医疗知识背景,那么这100可能就比普通用户答题获得的300更高。知乎对用户票数的赋值原则,是用户在该领域的专业性。

 

而且早期知乎实行邀请制,不知道大家什么情况,每次我一看到知乎大神在长篇大论最开头,一句“谢邀”,就能放心地mark整篇文章了。


就文章内容本身而言,这里应该是中文互联网不多见的讲逻辑的地方。有很多我们讲起来都懂,但是真的在其他地方不多见的规则。还是这位大主在回答疫苗过期问题时的文章:


既没有煽风点火,引发恐慌,也没有洗白之嫌,有理有据澄清问题,并提醒潜在风险。几乎可以说是纯粹理性的体现。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最开始使用知乎是因为各领域大V们高质量的回答,知乎通过优质的社区氛围,网罗了一众优质内容贡献者,除了科普、辟谣,很多人想要了解某一个领域,苦于无法入门,也可以通过优质大主们的系列问答先做了解。


比如前段时间,我一个朋友想转行做产品经理,知乎上搜了几个赞同数500+的回答,里面答主罗列的入门书单里,哪几本是将产品设计框架的,哪几本教软件使用的,哪几本时从互联网行业和商业模式的角度取理解产品的,哪几本时关于产品的营销推广和商业化的,分门别类列得很清楚。


而且,除了大V们自己写的文章、回答,普通用户还可以看到答主关注的内容,这相当于专业人员帮你筛选过滤了一遍,这一机制可以说是基于大V们在特定领域的品味和专业性了。


“经验分享”是知乎的一个重要价值观,“X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此类知乎体一度爆红网络,与多数社区不同的是,除了娱乐性和分享性,知乎上的经验分享还具有某种严肃性,这也许是因为,对职业人士而言,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份认真吧。


当然,除了科普、行业,知乎上内容包罗万象,还包括艺术、文化、饮食、生活等等,甚至很多垂直领域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者,早期都是混迹于知乎的知乎大V。他们把知乎平台的内容逻辑延申至微信公众平台,形成了一批在垂直领域内,真正有价值、追求高品质内容的公众号品牌。从这个角度来看,知乎也可以说是为中文互联网培养了大批内容输出者了。


03


对知乎而言,2016似乎是多事之秋,还记得“魏则西事件”吗?大学生魏则西在知乎上曝光自己治疗滑膜肉瘤的经过,后经微博、微信以及传统媒体二次传播,成为引起全民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


好像就是在这事儿之后,知乎也开始成为某些公众事件的引爆地,题主的回答也在舆论升级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也引起了一些老知乎用户的担忧,担心知乎会从一个知识分享平台演变为第二个微博——爆料平台。


不过想想背后的原因,本质上是由于用户量的增长,使知乎平台具备了引爆舆论热点的基础条件。也使得平台在专注知识分享的同时,不得不背负上了一定的公共性。


实事求是地讲,早期的知乎用户确实比今天更纯粹,但知乎作为一家商业平台,开放注册是一种必然,而且事实上到今天为止,知乎用户的受教育水平在国内社交平台中仍然位于前列。


知乎绝不会变成第二个微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普通用户与大V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微博关注明星或者趣味博主,知乎用户是基于自身对某一领域的关注而关注了某个大V,往往与自身发展有关,具备一定的严肃性,并非出于社交或娱乐的目的而打开知乎。


当用户的需求是“严肃、认真”,那么知乎势必也要出举措,跟其他社区“划清界限”。就在这两天,知乎发布了“海盐计划”,主要推出了两大产品:“盐值系统”和“创作者中心”。


说白了,一是为了维护社区的讨论氛围,二是帮创作者更好赚钱。


对于知乎本身来说,用户分享认真、专业的“智慧之盐”,带动整个社区的良性运转。而对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加速“盐出”则意味着,在未来,知识生产和消费的效率将会提升,从而形成一个更有效的知识流通系统。


-END-

我是雷斯林,我回来了

回复“GAI”有惊喜

【推荐阅读】

巨婴们举报时三观这么正,平时怎么看不到

你永远不知道一个长得丑的女孩子这些年都经历过什么

现在的战争片,好像都是在耀武扬威地宣传战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