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腾讯“930”架构调整后的首份成绩单,腾讯18年Q4的这份财报承载了很多意义。

财报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腾讯总收入848.96 亿元,同比增长28%,期内盈利 140.26 亿元。

2018年全年来看,总收入3,126.94 亿元,同比增长32%;年度盈利为人民币 799.84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10%。具体到各项收入上则是:

· 增值服务:收入1766亿,其中智能手机游戏业务收入778亿元,同比增长24%;

· 网络广告:收入580.79亿,其中以微信朋友圈、小程序为主的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增长55%,上升至397.73亿;

· 其他:收入780亿,同比增长80%,主要受益于支付业务与云服务的收入增长。

一个非常明显且不能忽视的趋势是:腾讯的收入结构进一步异化,游戏为主的增值服务占比继续下降,以云服务和支付业务为主的其他收入占比持续增加,自2017年超过网络广告成为腾讯第二大收入来源后,收入占比进一步从18%提升到了今年的25%。

针对收入结构,腾讯总裁刘炽平还在财报发布后的业绩会上表示,“即将来到的第一季度里面,可能会公布一个新的收入板块”,这里未来可能被独立出来的收入板块,除了高速增长的支付业务以外,也很有可能是腾讯架构调整后的重中之重——腾讯云。

在腾讯“930”调整中,最重要的就是将以云为核心的ToB业务整合到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以集中火力进攻云计算和企业服务领域。

半年过去了,以最近数据为契机,让我们看看内部整合后作为战略要地的腾讯云,有哪些动作,成绩又如何?

「集中力量办大事」

从行业上来看,腾讯云虽然入局时间不早,但决心却是最大的。

2016年,作为腾讯云大当家的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曾说过,在接下来的五年,腾讯要投入100亿大力发展腾讯云。而在去年“930”架构调整后,腾讯副总裁、腾讯云总裁邱跃鹏透露,到18年,腾讯对云业务的投入实际上已经远超过当年所说的“五年100亿”了。

国内云计算发展历程

这些钱都投到了哪里?

首先,云计算是一门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有高投入要求的生意。

腾讯云从2014年在香港上线首个海外数据中心,目前腾讯云的脚步已经遍布全球五大洲,已经在25个地区内开放了53个可用区,覆盖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德国、新加坡等市场。根据资料,服务器数量超过100万台,存储数据规模达到1024+PB。

其次,基础科技上的投入,也是腾讯云的一个重点。

腾讯副总裁、腾讯云总裁邱跃鹏去年11月接受「深响」的独家专访时就曾提到,在基础科技的投入方面,腾讯已经成立了AI实验室,安全实验室,布局涉及到量子计算、5G等目前较为热门,且未来可能与产业安全、产业互联网产生巨大影响的领域。

从科研能力来说,腾讯云所在的CSIG本身就是腾讯拥有最多专家级科学家的事业群。今年腾讯云曾专门撰文介绍过CSIG各个领域的专家,包括负责腾讯科恩实验室的世界级安全专家、白帽黑客吴石,业内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贾佳亚教授,负责构建腾讯音视频国际标准的刘杉教授、对量子计算有十几年研究经验的张胜誉教授、业内安全领域大拿“TK教主”于旸等。

第三,腾讯云反复强调的业务重点还包括他们在整体生态上的建设。

所谓的“生态建设”,在腾讯云语境下分为几部分:投资、深度合作,以及平台性质的合作伙伴资源整合。

在腾讯云官网的资料中,以“有梦想的投资”来形容腾讯云在业界的投资动作。除去情怀的外壳,从实际层面来看,腾讯云在行业内投资的范围广、金额大,覆盖了垂直方案提供商(如数据领域的明略数据)、通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如安塞)、上云服务提供商(如提供一体机产品的海云捷迅)。

这些被投企业,通过投资为腾讯云所集成,以深度合作的方式,为腾讯云的客户提供各个领域的解决方案。同时,腾讯云也基于自身平台,为合伙企业构建伙伴关系,实现平台内优势互补,目前腾讯云的合作伙伴已经达到4000多家。

同时,腾讯CEO马化腾也在业绩会上表示,基于云平台的合作生态“其实和我们整个广告体系、支付体系等等都有很大关联性”,“支付成为整个云解決方案一个核心部分,包括社交广告、云的合作伙伴都是未来腾讯的广告主”。

也因此,马化腾额外强调,关于云的生态建设方面,“其实是有机组合,不是分散业务,要从这个角度战略性看,不是简单说短期的收入和利润。”

首份成绩单,得分多少?」

从数据来看,腾讯云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并没有白费。

根据腾讯2018Q4财报,归属在“其他”收入中的云服务收入于2018年以超过100%的增长,录得91亿元的收入,其中仅2018年第四季度,付费客户同比增长就超过一倍。对于腾讯而言,目前云的收入和成绩还是集中在基础服务上,未来PAAS、SAAS作为平台、服务集成,能够有更高的毛利和利润率,还能承载更高的收入想象力空间。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美国知名行业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所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全球云基础服务厂商市场份额报告”显示,第四季度在中国市场,腾讯云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16.5%,仅次于阿里云;收入环比增速则达到了34.3%,是被监测的42个厂商中增速最快的。

2018年全年在国内市场中,腾讯云市场份额则为15.3%,年收入增速则达到三位数104.7% ,是Top5厂商中增速最快的。去年11月接受深响独家专访时,腾讯云邱跃鹏也曾提到腾讯云的收入增速一直是三位数,一直在高速路上突飞猛进。

从细分垂类来看,腾讯云也已经发展出了几个优势品类。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数据,依托腾讯整体的优势业务,腾讯云在游戏和视频云流量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根据腾讯财报,腾讯目前在为中国一半以上的游戏公司提供服务,并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在腾讯云视为“巩固基础“领域的金融云和政务云中,金融方面,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中有3家和腾讯云建立了合作,财报形容腾讯云是“中行、建行及招行等头部银行的首选合作伙伴”。此外腾讯云在金融领域已经有6000+家金融客户,包括150多家银行客户,和数十家保险及证券公司。

在政务市场中,腾讯今年参与了不少地方政府的数字化工程,包括“数字广东”、“数智贵阳”、长沙市超级大脑建设等,逐渐从安防、城市数据建设等方面,以集成了腾讯C端能力(如移动支付、小程序)和B端大数据云、人工智能、云计算一体的数字化工具,缓步渗透政务市场。

「成为腾讯新引擎」

从2006年亚马逊的AWS出现以后,云计算的商业实践已经发展了13年。

据相关机构预测,202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4110亿美元。而我国云计算近年来保持了超过30%的年均增长率,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接下来5G商用、城市数字化建设,尤其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都将给云服务行业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

产业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增量市场,根据测算,工业互联网将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而整体上,传统行业数字化、“上云”的过程中,也将产生大量的新商机。

在两会期间,马化腾就曾经表示“上云”也是发展产业互联网的必要前提,甚至建议国家应当推动企业稳妥有序实施“上云”,并鼓励工业云、金融云、政务云、医疗云、教育云、交通云等各类云平台加快发展。

在业绩会上,马化腾也谈到传统制造业“第一数字化,第二网络化,第三智能化”三步走的演化方式,其中将会有大量的信息服务、AI、云服务的需求,也将催生一个前景广泛的市场,潜藏了极大的机遇。

不过,云业务的发展依然面临挑战。

比如边缘计算作为一个新兴的热门概念,这两年获得的关注一直在呈上升趋势。从整体而言,边缘计算可以说是云计算的一种补充。但具体到企业解决方案上,作为替代品的边缘计算方案,可能就会一定程度上阻碍云计算业务的快速增长。

无论如何,有增量就意味着机会。

在去年的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马化腾曾提出过腾讯云“数字化助手”的定位:腾讯不是要进入各行各业,取而代之,而是要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助力——零售业需要智慧零售,腾讯提供微信支付、小程序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方案;政务需要提高人效、解放人力,腾讯提供像“数字广东”这样的数字化流程改革全套解决方案。所以,腾讯云也是腾讯To B业务的入口,是腾讯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前哨站。

而在收入多元化的压力下,云业务也可以说是腾讯未来业务想象力的起点与基石。

目前腾讯云已然是一个在高速运转的引擎,快速推动腾讯的收入结构改革。但未来腾讯云是否能如愿将腾讯送到产业化联网布局的核心区?这值得我们长期关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