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许北斗

这是 Insight  Club 的第 5 篇文章

全文 1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成了新晋网红,照片甫一公布就引来自媒体的狂欢。

在多数人眼里这是一个**,在新媒体小编眼中则是绝佳的热点。这张照片大约也是历史上被蹭的(物理意义上)最远的热点,毕竟这个**距离我们有 5500 万光年。

除了热点这份大礼以外,新媒体还收到了一份意外之喜:令无数小编为之头疼的视觉中国被锤了。

诚如三表在《天下自媒体苦视觉中国久矣》中所言:

如果你是一个自媒体,还未收到「视觉中国」的律师函,说明还做得不够大。

几乎每一个新媒体小编都有与视觉中国打交道的经历,如果你正在从事这一行,视觉中国大约也在给你发律师函的路上。

收取版权费用并没有错,在新媒体越来越正规的现在,大部分小编尤其是很多品牌方对于知识产权是非常重视的。

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新媒体人在搜索、使用图片时并没有得到来自视觉中国足够的警示,除去少部分,我相信相当数量的从业者并没有主观意义上去做出侵权行为。

这种侵权并不划算,因为图片的版权使用非常明了及容易判定,一旦被人找上门来只有乖乖掏钱的份,说不准还得承受品牌声誉的损失。

无论怎么说大部分时候在法理下视觉中国是能站住脚的,为什么在舆论上却变成了弱势?

这跟前几日望京 soho 的例子有些相似。微信公众号 「S 神棍局 S」用风水来分析望京 soho,遭到了潘石屹的诉讼,被判向望京搜候公司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 20 余万元。

我举双手支持潘总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很显然他们并未赢得舆论,新闻下旁观者的评论少有祝贺,多为嘲讽。

舆论是什么?舆论是「 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的共同倾向性看法或意见」,通俗点说,就是大多数人怎么去看待的一件事情的。

当你身处一场舆论战中,你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对手,更是围观群众。堵住对方的嘴不代表胜利,说服围观群众相信你才是胜利。

这就像两个人在互联网上吵架,似乎永远没有输赢,没有结果。没有哪一方会真的被另一方说服,但是围观的人会被说服。

所以舆论战的关键是什么?是抚平围观群众的情绪,是讨好他们。而最可怕的做法,就是激怒他们。

视觉中国恰恰干了这么一件蠢事。

在**的首张照片问世后,借势的不仅是新媒体和品牌方,狂欢的还有普通网民。大家不仅乐于对这张照片进行 P 图,也乐于分享、评比和围观各品牌的借势海报。

就在今早,「这张海报被视觉中国标记了,大家谨慎使用」的信息还只是在新媒体圈子里小范围流传。可是到了下午,这件事就成了互联网上的热门事件。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视觉中国错误地判断了形势。

在其创始人柴继军刚接受询问时,说法是「此图用于蹭热点和商业行为有风险」,似乎盖章确认了视觉中国对于这张照片的所有权。

甚至有人曝光了与视觉中国微博的聊天记录:

     

没过多久,可能因为形势愈演愈烈,视觉方面又改口为此图由欧洲南方天文台提供,与之前强硬口径相比松动不少,但是依然强调不能用于「商业用途」。


     

然而中科院院士是这么说的:


     

想想看,普通人是更相信院士呢,还是更相信视觉呢?

本来**照片的发布是一个喜事,一场属于全民的狂欢。视觉中国就像是一个败兴的家伙,正在大家开趴体时突然宣布:大家注意一下,这次趴体是要收费的哦。

这种行为迎来了反击,最终惹得共青团中央下场:


     

要知道,根据我国法律,国旗和国徽都不能用于商业用途,视觉中国却将其明码标价。虽然在意识到这点后网站立即选择了删除,但是证据已经被保存下来。

这条微博下面也成了各个品牌方的大型狂欢,每一条评论对视觉中国无疑是一种鞭笞:

             

   

很显然,视觉中国这一次犯了众怒。他们要面对的是商业使用国旗国徽的法律问题,成千上万个公司的讨伐以及无数网友的调侃。

大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视觉中国都要因为这次错判的形势疲于奔命,付出惨烈的代价。

可能在他们眼里,这张必然会火的**照片是下一次收割新媒体的陷阱,却没想到被群起而攻之。

任何一家公司都应该设立一套危机处理预案,而任何一个公关部门都理应对舆论保持敏感。最后,希望通过这个事件,无论是新媒体还是视觉,都能建立起一套更科学的版权体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