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响原创 · 作者|赵宇

 核 心 要 点 

▪  郭士纳上任之初危机重重,保持了IBM这头企业巨象的完整是重要一步。
▪  IBM的另一个关键选择在于从硬件生产商转型为了服务提供商。
▪  财务止血和原则性领导分别从经营基础和公司文化两方面重塑了IBM。

在崇尚精益创业、强调敏捷思维的今天,不少人潜意识中似乎存在着一条“公理”,那就是“小”就是“好的”,而“大”则与“臃肿”、“迟缓”等各类负面标签连接在了一起。


在这种思维定势中,小公司动作敏捷、有创业精神、反应迅速以及高效率,大公司却动作缓慢、官僚气息浓厚、反应迟钝以及缺乏效率。


曾经担任IBM公司CEO的郭士纳却持有完全相反的想法。


他说,“我还从来没见过有哪家小公司不愿意成长为大公司的,也从来没有见过哪家小公司不眼红大公司的研究和营销预算,或者大公司销售人员的规模以及势力范围的。”

郭士纳,曾担任IBM公司CEO长达9年


在郭士纳看来,大,很重要。因为规模就是杠杆。深度和广度可以容纳更大的投资、更大的风险以及更长久地对未来进行投入。


“这不是大象是否能够战胜蚂蚁的问题,这是一头大象是否能够跳舞的问题。如果大象能够跳舞,那么蚂蚁就必须离开舞台。”


而IBM公司就是这样一头想要起舞的大象。


成立于1911年的IBM,至今已经是全球历史最为悠久、实力最为雄厚的计算机企业之一。长期以来,IBM执计算机世界之牛耳,被视为美国科技实力的象征和国家竞争力的堡垒,《经济学人》杂志甚至曾经表示,“IBM的失败总是被视为美国的失败”。


在1965-1985年间,IBM的年收入一直以14%的增长率持续增长;毛利润也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毛利润增速可以达到60%,市场份额也惊人的突破了30%,并最终导致美国政府对IBM的反托拉斯(反垄断)审查。


但到了1993年,也就是郭士纳刚刚接手IBM时,这家超大型企业已经因为机构臃肿和孤立封闭的企业文化变得步履蹒跚,年亏损高达160亿美元,正面临着被拆分的危险,媒体将其境况描述为“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


郭士纳是技术的外行,但是他却通过一系列战略性的调整让一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计算机企业重振雄风。在郭士纳为IBM掌舵的9年间,IBM的命运得以重塑,不但实现了持续盈利,股价也上涨了800%,再次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在2003年出版的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一书中,郭士纳将自己使IBM改天换地的辉煌岁月娓娓道来,书中既有只有CEO才接触得到的第一手内部资料——各种会议卷宗、事态行将有变的种种蛛丝马迹、重压之下背水一战的各项决策,又有带领一家巨型公司大步向前的高屋建瓴、深思熟虑的管理思想。

郭士纳将他对管理、企业文化、企业规模与竞争力、企业转型的见解寓于生动的记述当中,丰富、详实、推心置腹,对商务人士倍加关注的“传统企业如何转变为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务实而灵活的现代企业”作了精彩的诠释,值得每一位对商业和商业史感兴趣的人品读。


本周,「深响」研读了这本记述详实的传记,并将郭士纳推动IBM进行一系列及时转型,最终成功自救的故事与读者分享。

保持IBM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