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校园辩论的内容,也有周边的口才、沟通,更有商业科技的犀利分析。可能不是每期都对你胃口,但是拜托给点耐心啦,请等待下一期。
因为这场凶险的疫情,开学时间一推再推。
为了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世界杯、世锦赛,还有许多学校的辩论队训练,都相继从线下实体改成了线上网辩形式。
同时,在这个寒假涌现出的许多新生的网辩赛事,拯救了一大波辩手家中的厨房。
这个假期,各位辩手遇到了哪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奇葩赛事?层出不穷的网辩中,是否有那么几个瓜气得你想薅头发?
准备好板凳瓜子,咱们来唠唠嗑,关于今年的网辩。
有很多因素,社交媒体的发展,经济、交通。在以前,辩论赛没有那么多,也没那么多人了解辩论。真正搞辩论的就那么几所名校,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辩论比赛不断变多,尤其是《奇葩说》的火热,大大提升了辩论这项活动的曝光度,进而促进了辩手群体的增加。
——辩手孙云龙
新比赛层出不穷,及时满足辩手需求的同时,也因为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等出现了很多问题。毕竟很多小比赛都是第一次办,为了尽快满足比赛需求,筹备阶段就短了一点。
——楚家琪 燕山大学辩论队教练
参差不齐。
1、评委履历。个人认为一定要限制,不然对竞技太不公平了,有可能一些水平不高的评委就影响了一些新生代辩手的辩论生涯;
2、比赛赛制。有些赛制对新手来说可操作性不强。今年CDA的赛制很棒,自由度很高;
3、网辩平台的稳定性。YY经常断;
4、主办方。大家办比赛还是慎重,报比赛也多考量。
——师伟 太原师范学院鹿鸣辩论队执行教练
不同省市冠军的履历在筛选评委时基本相同。但辩论不怎么发达地区的省冠军水平真的堪忧。评政策辩时不懂政策辩框架的论证义务,评价值辩时又不梳理交锋。
——一个四辩
(评委同时评两场比赛被举报一事,编者按)这个问题往小了讲是评委个人问题;往大了讲,其实反映了网辩的监管难度。毕竟网辩看不到脸,挂马甲打比赛、连续评两场比赛,这些发生的时候其实很难判断。
——辩手孙云龙
组委培训强调不到位。
1、主席不会控场,不能及时干预和解决问题;
2、计时分不清楚单方计时还是共计时;
3、负责人员没有在赛前与评委做好沟通,拉好讨论群聊,场控没有核对上赛名单或及时干预场上的突发情况(如评委掉线导致内容缺失)
——匿名
顺爷的俱乐部赛就很好地规避了这一点(顶替事件,编者按),各个辩手需要先注册,然后选择一个俱乐部,这些都需要实名的,要上交身份证照片的。打比赛的时候,在斗鱼直播,挂上你的照片。像这样:
图片来源:渔樵辩论联赛
——辩手孙云龙
很多工作人员都是队伍的随队,可能没有统一培训。办比赛的主办方也要做好工作人员的招募和培训,不能全托给随队。比如华语的比赛还挺好的,工作人员比较负责,会发短信提醒,核实上场人员。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叫♣的辩手
1、组委请更专业或办赛经验丰富的学长姐来进行一个把控,在前期筹备上能避免很多问题;
2、加大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强调录音计时评分表和赛事记录截图等及时上传到相应文件夹,或演练突发情况;
3、更多培养或招募有网辩赛事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比如培训过工作不错的班底以后都可以接着用。赛事之间可以互助,资源互通也比较便利;
4、组委的排表效率和对工作人员的监管力度,及时跟进工作进度,在各个环节的对接都尽可能减少问题的产生。
——匿名
找专人整理评委黑名单。
1.筛选系统可以参照烽烟独立评审团的筛选系统,积分制;
2.对于符合一定履历基准的评委,直接录取为试用评委,在后面的评判过程中,如果造成较大争议,要扣除相应积分;
3.对于部分没有履历的评委,可以让其试评相应的考核赛(不要求正式结果的模辩等),如果双方队伍满意度达到一定标准,录取为正式评委;
4.正式评委入库以后,公示其参评比赛队伍满意率排名作为参照依据。
5.同时对赛评也应该有所要求,比如基础字数,攻防梳理方式,都可以参照烽烟独立评审团。
——一个四辩
只要有一个好的标杆比赛,它的规则就是规范。
(评委的公认,编者按)不是权威性的公认,而是接触的公认。
举个例子,第一届老友赛。能评那些老友的也是老友,这就不会有问题。一旦出问题他们会直接去问当事人。我认为辩论裁决就是主观的事,但要尽可能的客观。
——顾问 活泼小僵尸战队
比赛供不应求,就像市场一样,过于集中的时候,大家都在报,都在抢0点,结果可能是一个人报了3个,而另一个1个都没有报上。我觉得有些网辩可以早点弄报名,不要都集中在一个时间段,要不然影响备赛。
温言覃思,这个今年刚刚办的比赛的评委、履历都很棒。华语网辩、杭辩、CDA是传统网辩,口碑都很好,知行杯也办得不错,还有今年刚有的,全辩会办的网辩也非常棒。
——师伟 太原师范学院鹿鸣辩论队执行教练
至少在目前,我觉得还是忽略门槛,网辩还远没到供过于求的地步,还是有很多辩手打不上比赛。如果想要好的比赛服务和质量,可以选择一些老牌比赛,例如华语、CDA、深语,这些比赛的质量都是很高的,而且一些新兴的比赛,例如温言,口碑也不错。
同时,新比赛可以把自己定位设低一些,例如枫叶杯、浪浪杯、莹烛杯、九陌杯,定位就是19级,因此对于评委质量的需求就没那么高。再比如单身狗杯、情侣杯、小嘤杯这些比较有特色的比赛。其实新比赛没必要一口吃个胖子,看自己的能力来办比赛。至少先让市场饱和,再谈提升质量。
——辩手孙云龙
提高比赛质量、规范资历和自办比赛并不冲突。
主要是分群体,有的比赛针对大一,那评委履历可以稍微低一点,办赛能力也可以低一点,因为主要是练兵和锻炼能力嘛。有些比赛规格很高,比赛选手要拿成绩,评委履历自然就得提高,办赛方就要提高。
上个月章振飞前辈出了个网辩评估的表,我个人认为那个就比较中肯,很好的区分了办赛能力和水平。
(详见【网络辩论赛事综合评级体系】-“路上星辰辩论队”微信公众号,编者按)
——师伟 太原师范学院鹿鸣辩论队执行教练
希望能在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慢慢注重追求质量,数量增加的同时也会有优胜劣汰的,虽然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但追求更好的赛制保障也是辩手的原则和底线,口碑对于一个赛事来讲还是蛮重要的。
——匿名
1、赛事规章制度。要考虑到各种情况,比如前段时间某比赛出现的,挂马甲打比赛,不在名单上的人打比赛,以及评委连续评两场比赛等等,都要有相应的规定。
2、评委选择方面。判断一个比赛的档次,就看这个比赛能请到什么样的评委,评委的质量≈比赛质量,请好的评委,会大大减少比赛的申诉量。很多时候队伍申诉并不是不服输,而是不满评委的述票。
3、比赛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比赛具体问题答疑的口径是否一致等等。例如某比赛的比赛规则不明,单边计时双边计时模糊,导致真正比赛的时候,有的场次双边,有的场次单边。主席还多次读错环节,这些都是比赛服务方面的不到位。
4、比赛的推送,也就是宣传方面。对于比赛的名单、对阵、赛果方面的推送,一定要及时、准确无误。
——辩手孙云龙
很多。实体赛可以看见评委的反馈、表情等等,网辩就不能。
对于辩论贫瘠地区的辩手来说,网辩是比实体赛更锻炼人的,因为网辩可以让你接触到不同地区的辩手、不同的评委,很多评委的水平是要比实体的评委水平高的。对于辩论资源丰富地区的辩手来说,网辩,其实就是假期的消遣。
——辩手孙云龙
队友间讨论的问题吧,还有配合度。实体赛的话大家面对面讨论,啥都能说,网辩就是网线讨论了,有些事很难做,也不能传纸条什么的。
技巧方面的区别还好,自由辩推论、战场设计好就OK。
——师伟 太原师范学院鹿鸣辩论队执行教练
线下可以及时在评委点评后进行复盘和沟通,线上效率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不复盘的情况,赢比赛之后,就更不会复盘啦,也没有再调整语言表达上的问题;
线下实体交流无障碍,线上网络质量也是影响比赛的一大因素,YY网络很不稳定、对辩/自由辩的时候听不到对方说话,腾讯会议录音和播放伴奏也没有YY操作方便。(更多详见武大辩**众号文章【这一份《网辩自救指南》,请查收!】特别详细)
——匿名
实体训练,可以操作的东西会很大,互动感会更强,可以更快地找到每位辩手的缺点,适当的改进训练状态。
线上训练效率可能会有网络迟缓,以及没有对方辩友在对面的压迫感。好处是思路会很好的展现,不会因为彼此的面部情绪影响发挥。
我们进行了线上辩论培训,效果一般,毕竟见不着人,互动不方便,网络信号也会不好,一系列问题都存在。线上训练,可能更多还是以比赛的形式。
——师伟 太原师范学院鹿鸣辩论队执行教练
网赛对辩手的要求更高。只有声音存在于场上,你的表达、拆解都被放大。
团队来讲网辩和队友的互动性是降低的,不像实体赛那样可以及时交流,对队伍的配合能力要求更高;个人的话,对辩手就真的只剩内容和逻辑了(虽然这确是辩论赛很重要的),但同样的陈词,实体赛和网赛的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叫♣的辩手
备赛,尤其是队伍备赛。打实体你是可以找队友聊的,网辩的话,人们就不会太重视,有时候人会不齐,包括查资料、运用资料。
在赛场上,队友之间的默契配合。在实体赛你是可以在场上示意队友的,网辩就不行。
——辩手孙云龙
网辩对辩手表达和逻辑会要求更高,因为网线传出来的东西,评委会听着比实体更清楚。
网辩更要求对队友的信任,有时候网不好掉了,队友接着打。
——师伟 太原师范学院鹿鸣辩论队执行教练
李宗晟学长、于江浩学长和王秋实学长,特别是李宗晟学长,又拿了全辩会网辩的全程最佳,很值得大家去研究学习。
今年全辩会网辩的决赛和表演赛也值得大家去听一下,还有知行杯秋实学长打的决赛那场,以及于江浩学长华语网辩决赛的比赛。
——师伟 太原师范学院鹿鸣辩论队执行教练
层出不穷的网辩是辩论之喜/悲?
喜。有比赛打还是挺好的。一是意味着有更多的比赛可以打了(虽然不一定能报上名),二是这也算越来越好的景象。
我觉得质量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多出来的比赛也不都是质量不好的嘛,也会有优胜劣汰存在。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叫♣的辩手
喜。毕竟基于现状,辩论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上升期,不断扩增的辩手群体对比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很多网辩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主办方筹备期不足,经验不够。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市场的筛查,这些“质”问题都是可以随着时间慢慢改善的。
——楚家琪 燕山大学辩论队教练
正方吧。有愿意付出做主办方来给大家提供比赛机会,精神和勇气都还是蛮可贵的,在时间的打磨下,好比赛会逐渐形成体系,新比赛向好比赛学习经验不断成长也未尝不是好事,主办方的办赛态度OK,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解决处理,剩下的交给时间来见证吧。
——匿名
长路虽漫漫,但星星之火已燃起。
燎原之势,指日可待。
春暖花开了,被按下暂停键的湖北已经开始重启。
疫情结束,大家一起约个实体赛吧~

叮咚,两封小安利~
孙云龙,字矮马,东北农业大学辩手也。少时勤读书,能克苦,温和少言,事必躬亲,时人慕之。云龙于辩坛之上,则判若二人,直言无遏,神采奕奕,其博学渊识,观者喜之。恰逢弱冠之年,诚寻心有灵犀之人,论古今,吟诗赋。
有意之人,可联其QQ:1299450135。愿诸位万事遂意。
各类比赛层出不穷,在座诸位又在网辩中遇见过哪些有意思的事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