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古老湿的第55篇原创

这两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 B 站于五四青年节发布的《后浪》刷屏了吧? 

很多年轻的朋友们,看了何冰那段最后渗出眼泪的「奔涌吧,后浪」,都激动的无以复加。

「后浪」终于被「前浪」理解了;

「后浪」的各种行动终于被正名了; 

热血、**、鼓舞、鸡皮疙瘩冒出来了! 

……

我只看到了割裂。

《后浪》描述的青年,和真实世界的青年,是割裂的。

在这段朗诵中,何冰所赞美的「后浪」,和我认识的「后浪」,仿佛不住在一个星球上: 

《后浪》中的「后浪」,一个个鲜衣怒马、才貌双全—— 

要么在环球旅行的路上,要么在高空跳伞的空中; 

要么在屋顶上跳舞,要么在上海金融区 cos 摆拍; 

要么拿着 GoPro 兴奋的拍摄,要么开着 AE86 在公路上驰骋; 

要么站在领奖台上拿「世界冠军」的奖牌,要么露着大长腿在海边滑长板…… 

何冰是这样描述「后浪」的: 

「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 

真实生活中的「后浪」们,怎么就「有幸」遇到这样的时代了? 

是一毕业就面临高不可攀的房价? 

还是一个月工资要上交一半给农民房房东? 

是从学会用电脑开始就无法访问世界互联网? 

还是刚想出国就遭遇全球排华? 

是工作后每日通勤 2 小时、周末都只能疲惫的在家补觉? 

还是拿着 2019 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4376 元、面临物价飙升连块猪肉都舍不得买? 

尤其那一句「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让我哑然失笑。


别说几千年的财富了,就说最近 3 年翻倍的房价、最近 1 年翻倍的房租,这些就是前辈们给「后浪」准备的礼物吗? 

那这礼物,到底是送给「后浪」的,还是送给「前浪」的?

我所认识的「后浪」们,生活远没有 B 站与何冰说的那么精彩,「社畜」就是他们的经典自嘲;把日常的柴米油盐处理好,已经让「后浪」们很辛苦了,一句「涨房租」就能压垮他们的世界,而他们尚且是在大城市中有工作的「优质后浪」。 

至于那些送外卖的、送快递的、在工地搬砖的、在街边摆摊的、在工厂流水线干活的、在小饭店后厨颠勺的年轻人……这批「后浪」,不配进入《后浪》的视野中。 

或者是,只有那些衣着光鲜、兴趣广泛、样貌不凡的年轻人,才配称为 B 站与何冰的「后浪」吗? 

视频《后浪》构建出的年轻人状态,和现实中年轻人遇到的困境,严重割裂。在何冰声情并茂的赞美中,极度夸大了 90 后甚至 00 后的「自由度」,并谓之「选择的权利」,却有意无意的把事实抛诸脑后: 

这个世界,依然是老人在统治;

年轻人,依然活在老人的眼色下;

年轻人能选择的,只是老人给的选项;

而那些没给你的,你依然没资格选。 

如果,「前浪」们说再多的好话,都不肯让房租降一降、房价降一降、工资涨一涨,那么这些好话的意义是什么呢?只是为了博得廉价的泪水和鸡皮疙瘩?亦或是向更前的「前浪」表示一下岁月仍然静好、大局依然稳定吗? 

真在乎年轻人,能不能给每个「后浪」每月一点菜蛋肉奶补贴,实实在在的让年轻人长长身体呢?

《后浪》描述的对五四青年的理解,和真实历史中的五四青年,是割裂的。

《后浪》的视角很奇怪,在五四青年节,一个 60 后「前浪」在向 90 后、00 后们进行叙事,先艳羡「后浪」的「生逢其时」,然后毫不克制的用最煽情的语言赞美年轻人,甚至下了断语「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

然而,从 1919 年 5 月 4 日开始,五四青年节的主题,就始终是批判和否定。

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学生为了抗议巴黎和会,组织了各类抗议活动。100 年后的今天,何冰却认为「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言下之意是,百多年前的年轻人们很弱小?还是何冰这批前浪们对五四的本来含义感到不屑?

如果这样,又何必去纪念什么「五四青年节」,改为纪念「五四弱小节」算了。 

一个为纪念青年的反抗与否定而设定的节日,现在却变成了「前浪」们**着年轻人的头说「你们真幸福」、然后谆谆教导「批判与否定就是弱小」的日子。

到底是「后浪」堕落了,还是「前浪」太坏了?

《后浪》的 60 后发声主体,与其代表的年轻人群体,是割裂的

五四青年节的主体,是青年;五四,是青年们的节日,不是中老年人夸奖年轻人的节日。

在这样一个纪念青年反抗精神的节日里,应该由青年人自己去发声,把青年人的反抗精神像火炬一样一代代的传递下去,而不是鸠占鹊巢一般的由「前浪」来表示肯定与嘉奖。 

这像不像儿童过春节,家长陪笑着说「孩子真乖」,然后一把抢过压岁钱号称「我先替你存着」? 

名为纪念青年,实则借机表现「前浪」的态度。

这不啻为一种「节日的盗用」——以「夸奖」的方式,盗窃了五四青年节,占据了原本应该由青年来自主发声的公共领域。

而年轻人是最受不了夸奖的,一旦遇到有人往死里夸奖,往往觉得「这个人真懂我」,却不知道夸奖背后是「捧杀」。把年轻人捧到天上去,也就意味着把「捧得越高,摔得越狠」的风险,一同交给了年轻人。

这,就是「前浪」给予「后浪」的礼物吗? 

结论

鲁迅在 95 年前写作的《灯下漫笔》中说:「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即便到了 95 年后,这些话看起来依然如此的朋克、硬核、充满力量感。 

然而,鲁迅欣赏的青年,显然不是B 站与何冰描述中的那些热爱消费、喜爱游玩、不否定、不反抗的「好青年」和「乖后浪」。

如果鲁迅还活着,我能想象的到他会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对抗《后浪》视频中暗示的「模范青年」的样子。 

那些生活优越、热衷消费、永不反抗与否定的「后浪」,不属于五四青年节,他们只活在 B 站和何冰的想象中。


#推荐阅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