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很多年前,拉上行李箱离开校园的那一天,未来还是模糊的,就像今天一样。
走出舒适区,认识一群有趣的人
12月的北京,刮着我在南方从未见过的大风,我和西二旗的白昼与黑夜已经成为好友,在这里,每一幢写字楼里昼夜不息的灯光,都闪耀着梦想的故事。想起2019年12月,研究生联考临近,复习分布式地**在繁忙的工作中,它在深夜1点的航班上、在去机场的滴滴快车上。而今天的我,又开始为每周几千字的案例分析发愁。
和大多数北漂同学不太一样,我27岁才到北京,而立之年已在眼前。此前3年的创业公司经历,帮助我磨炼了较好的成长性,也爱上了「成都」这座城市,一座周末可以爬爬雪山、看看云海、吃遍美食的“小城”。
舒适区就像酒精,令人沉迷;但时间的稀缺性却迫使我们有策略地去配置它,以获取更好的长期发展;所以我最终还是选择来到北京,在2019年申请了清华经管MBA。想要快速切换并适应一个新城市,最佳的方式就是主动去和优秀、多元的人建立有效连接,突破行业/工作的信息茧房,迭代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
毫无疑问,清华经管MBA是一个顶级的平台。这里有创业者、梦想家、外交官、投资人,也给了我这样的打工人很大的压力。
在整个备考的过程中,同学们无私分享的精神和强大的执行力令人印象深刻:
  • 学霸们总是在无私分享各种高质量的复习材料,帮助在职同学降低复习压力。

  • 一群素未谋面的人,自发形成敏捷的组织,组织线下讲题、模考,从发起到确定内容、场地,在半天内就能搞定,效率惊人。

  • 程序员同学自建题库,帮助大家提高复习效率。

过往的生活中,听了太多物竞天择的故事。在当今宏观增长放慢的大环境下,内卷的趋势越发严重,冷漠像是一种理所当然。但仍然有很多人,他们优秀有趣、积极乐观、乐于助人,这种正向的影响力通过关系链传导,形成了我们集体的归属感。
一个特别的新生视频
庚子年的春节刚过,整个国家还在为攻坚疫情而努力,到处都在严控、限流,20级的「新生视频小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每一级MBA的开学典礼都会有新生制作的视频,我们也不想例外。
但在疫情的笼罩下,沟通、拍摄都成了难题,这个17人的组织,连续一个半月每晚10点~凌晨1点,都投入在视频方案的讨论中,涉及的模块包括:剧本设计、摄像摄影、故事搜集、音乐创作、素材剪辑、PMO。
作为剧务组的一员,我有幸负责收集同学们的个人故事与备考感悟,也趁此机会认识结交到了很多的朋友,同学们来到清华园的感悟各不相同,但大家进取、自驱、谦逊的共性却非常的一致。新冠肺炎初期,很多同学早早就在组织物资援助工作,春节期间高强度、连轴转地协助政府搭建信息平台。
他们用行动践行了「行胜于言」。
然而,与大多数组织所遇到的问题一样,执行力并不是最大的困难,最难的是如何在方案上达成共识。视频小组的成员背景非常复合,创业CEO、资深传媒人、产品负责人、VC合伙人、研发负责人、PMO以及外交部的同学,不同的言语体系下,分歧与摩擦不可避免。在这种没有实质利益冲突的自发组织中,传统职场的合作与对抗措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聚焦在我们的初心(服务同学),才能达成真正的共识。
经历了无数次的争吵、妥协、推翻之后,在导演和制片的带领下,我们最终成为了真正的团队。就像视频旁白所言:千山万水,我们相聚在这里,是过去的终点也是未来的起点;让我们从清华出发,继续去寻找献给未来的答案。

开学,社会责任与长期主义
9月5日,清华经管2020级MBA新生开学典礼上,陈章武教授以《仁爱无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为题,讲述了清华经管学院开创者之一,赵家和老师将毕生积蓄无私奉献,用于捐助贫困地区寒门学子的感人故事。
陈教授说:“企业的社会责任由下到上依次可分四个层次: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奉献责任。随着经济发展,并不是高层次的社会责任要替代低层次的社会责任,而是高层次社会责任的权重要增加,要逐步发挥引领作用。”
我想不仅是企业,个人的发展更是如此。以边沁为首的近代功利主义者把功利作为正义的基础,是否达到“个人的最大幸福”则成为众人追逐的目标;而人们对「幸福」理解的功利化,引导着“竞争发展、人生体验、身体健康”向「不可能三角形」的危机加剧演化。
个体总是无比的渺小,尤其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发展带来的繁荣与兴盛,帮助个人主义与民族主义找到了最大公约数。而个人向社会的反哺,除了扶贫战略与政府转移支付的间接实践,如何能在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中直接参与、勇于承担,终将是我无法回避却还停留在键盘层面的问题。
新生的第一份礼物,是学院赠予的《**讲话实录》。每次走进伟伦楼,都能看到老院长在1994年写的那封信,激励着我辈“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现如今二十六年祖国巨变,在迈向新时代的道路上,我们这代青年人仍需坚实笃定、不忘初心,努力践行院长的嘱托。
青年人首先要学‘为人’,然后才是学‘为学’。
——《**讲话实录》
随着劳动力红利的消退与移动化增长的停滞,“纯粹取势的时代”进入末期,「长期主义者」取代「顺势而为」成为了最流行的商业概念。而长期主义的实践,意味着短期的势能与收益波动将不会影响目标的可持续性,并最终获得长期的价值回报。
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很少了。
——杰夫·贝索斯
但在现实中,企业常常有意地混淆长期主义与机会主义,颠倒因果、偷换概念。比如:持续地短期利益导向,也获得了良好的业绩表现,再反向包装为「与时间做朋友」。
而公众作为旁观者,终将见证他们的起落。
瑞幸咖啡:数字赋能与价值平权中的长期主义。
——瑞幸咖啡CMO杨飞
这类隐秘的逻辑陷阱,大量掩藏在碎片化的信息之中,成为我们内容消费的主体。想要挣脱这些噪声带来的干扰,至少应该做到先「聚焦事实」,开展充分的讨论;再谈「个人观点与立场」,学会尊重差异。从而避免单向沟通、上纲上线与泛政治化的风险。
我想这会是长期主义的根本前提,也是我们对抗反智主义的朴素原则。
结语
自从9月开学以来,几乎进入007的状态。想要与疲倦抗争,除了依靠事项管理体系,更需要一些底层信念的支持。对我来说,这种信念是「想要活在非舒适区的渴望」。
我想,人生的经历与选择,都是为了去试图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到底什么是我想要的生活?”而我们却又深受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只能持续地探索,或者选择逃避。
希望重返校园的时光,能够帮助我们每一个人,找到新的答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