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新国货的崛起是从供应链经济转向品牌经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前几年特别流行去日本扫货,主要是买智能马桶盖和电饭煲。买马桶盖这事儿还上了央视,当时有许多文章的选题就是反思,反思为什么单单就马桶盖这种东西,我们都需要去日本买。
我觉得我们国家的人特别喜欢反思,尤其在制造业上面,但凡出现什么新鲜产品,我们都会反思:怎么我们就没有呢?我们什么时候造的出来呢?
这种反思不仅自媒体喜欢提,十几年前的报刊杂志更爱提。大家小学恐怕都听过这样的传闻:别看我们制造业说起来发达,其实我们连圆珠笔的笔头都造不出来。
这件事还是我一个长辈告诉我的,当时我还小,听到这个消息,我整个人都崩溃了,就想:怎么可能呢?我们搞了半天连圆珠笔的那颗小珠子都造不出来?我们这么多年发展了个x?

没想到长大后,前两年这问题又被拎出来讲。结果就是领导很生气,于是太原钢铁集团接到任务,花了4个月攻坚,烧了一炉60吨圆珠笔珠子,导致当年笔尖价格大幅下跌。
其实并不是说真的造不出圆珠笔笔尖,实在是因为利润不高,性价比太低了。
但是这些「反思」的例子也不能全怪媒体和消费者。
实在是长期以来「国货」往往与低端、劣质捆绑在一起,造成了刻板印象。而又因为历史原因,国货往往与民族自信挂钩,才导致我们,尤其是老一辈加倍敏感。
这几年新国货的概念一再被提及,大量年轻人已经从迷信外国品牌到愿意为中国产品和文化付费。所以这期我们就来聊聊新国货的机会。
其实国货运动在新国货崛起前,在我们的历史上,至少还发生过两次。
第一次国货运动发生在一百多年前。
在开埠通商以后,大量的进口产品开始影响中国的市场,改变国人的生活。那时我们把进口产品都称为「洋货」,相对的我国产品就是「土货」。
随着我们自己的近代工业企业开始发展,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如果不对洋货进行限制,那么就将对本土的实业造成巨大冲击。
这种思想的萌芽,初次在市场消费行为上,赋予了国家存亡的大义,于是产品开始有了「国」「洋」之分。
真正的爆发在1905年,为抗议美国政府长期欺辱华工,国内爆发了反美爱国运动。群众用自发抵制美国货的方式,来表达愤怒的情绪。
第二次国货运动发生在80年代。
八九十年代兴起的国货,算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包括像飞人牌缝纫机、海鸥牌照相机、永久/凤凰的自行车等等。
这时候人们的消费能力也产生了很大变化。富裕家庭的指标,也从四大件的「三转一响」变成冰箱、彩电、洗衣机和收音机。
现在再听到这四个物件出现在一起,就只有楼下收废品的广播里了。
相比第一次运动,第二次国货运动要温和许多,没有苦大仇深。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复苏,老百姓消费被解放,制造业开始在中国迅速发展。
但无论是第一次国货运动还是第二次国货运动,有个很明显的共同点是,都没有「打败」外国品牌。
这里的打败倒不是说非要逼消费者在二者中做出选择,或者国货好到让外国产品进不了国门。而是尽管国货售价往往更为低廉,在消费者眼中,「国货」依然是低端,「洋货」依然是高端的代名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网上卖的很火的一款网红多功能锅——我就不说名字了——号称是英国品牌。
实际上它的代工厂是广东新宝电器。这个品牌确实是个英国牌子,但是它国内卖的红火的多功能锅、榨汁机等等,在英国其实都没有售卖,也就是说专供国内的。
事实上这个品牌在国内就是它的中国代工厂新宝电器在代理。新宝旗下还有一个自主品牌,产品线基本跟这个英国网红品牌一模一样,就是在售价上至少要便宜三分之一。
同样的功能,同样的制造商,同样的出货渠道甚至是几乎同样的外形,就因为品牌的差别,在售价上拉开了差距。
新宝电器无疑是幸运的。我在过去的节目里讲国产品牌时提过很多次ODM、OEM模式,这些工厂又不是傻子,谁都知道真正的利润在哪里,所以都希望转型,做自己的品牌,开拓自己的市场。
事实是这个难度并不小,不是说你掌握制造能力,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就我所知,很多制造企业有钱,也曾经收购了一些品牌,但最后玩不转,又做回了代工厂。
原因很简单,就是你在做代工厂的时候,甲方的需求是很明确的。而自有品牌,则是不断在市场中打拼,摸索出来的。没有长期面对终端消费者,这一块的能力就是两眼一抹黑。
所以国货的弱势很多时候根本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质量」,中国的制造和供应链体系非常成熟了,众所周知国外很多一线品牌的产品就是在国内代工的,所以许多产品在质量和生产技术上压根不是问题。
也就是说,很多国货相比洋货,不是差在「硬」的地方,而是差在「软」的地方。(嗯?没有开车)比如对市场的理解、对标准的制定,还有设计理念、文化故事和品牌塑造。
新国货就新在这里。
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今日的新国货,已经不需要用「抵制洋货」作为伴生行为了。消费者用脚投票,抵制永远抵不过「真香」。
所以现在有些国家抵制中国货也不用太担心,重点是把产品做到无法替代。
这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意味着许多国货已经有信心在同一货架上跟洋货竞争了。
但是并不是说前两次国货运动就没有意义,路总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吃到第三个包子才吃饱,那是因为有了第一个、第二个包子做基础。
突然想出来我上中学的时候给喜欢的姑娘推荐一首歌,还特意嘱咐她多听几遍,听到第五遍就好听了。结果她回答我,那你为啥不直接给我听第五遍呢?
咳咳…扯远了。
这次的新国货崛起,离不开第一次国货的民族精神,也离不开第二次国货的制造业进步。
今天的消费者,既不会以抵制洋货为由购买国货,也不会以觉得国货low为由不购买国货。洋货和国货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最终都是以消费者为导向。
但新国货下一步要面对的,不再只是国人的考验,还有外国的考验。新国货的市场不应该再局限于13亿人口,而应该放大到全球70亿人口。
前几年陈冠希在纽约大学演讲,主题是中国制造之崛起,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他说,首先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这个东西在中国算好的了」。我们不能用「中国标准」来衡量一个产品,因为我们不能让「中国制造」成为低端的标签。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想跟Nike谈一个合作,而对方却称从未在中国做过产品。
他感到非常恼火,反问对方,你在开玩笑吗?你们有一半的鞋都产自中国,你们怎么能不给我们话语权?
总之这场演讲非常精彩,值得一看。当时我看完,就对冠希哥respect。
想要面对70亿的市场,就要学会国际品牌的玩法。不是让某个产品因在哪里制造而变得特殊,而是制造一个好产品,然后销往任何地方。
总体来说,新国货的崛起是从供应链经济转向品牌经济。
借助国内市场的跳板、强大的制造能力和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国货大体可以分为几个种类:
一类是老品牌翻新。
比如百雀羚,本来是奶奶辈的护肤品,这几年持续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从传统国货转型成新国货,实现逆袭。
再比如安踏,我之前在消费战争的视频里就完整讲过安踏的故事。过去安踏也是晋江鞋都中的一个代工厂,随着技术的积累,和朝自有品牌的转型,现在已经是市值超过阿迪达斯的国际体育巨头了。
除了旗下的Fila、始祖鸟、Wilson等一众收购来的品牌外,安踏自主品牌的发展也很有借鉴意义。在我看来刚好满足了三个条件:
1. 设计能力的提升
可以发现的是,新国货有个共同特点,在于特别喜欢「联名」。最近安踏就和Salehe Bembury联名推出了「巢」鞋。
Salehe Bembury原本只是一个小设计师,不过被侃爷慧眼识英雄,招募到了他的团队DONDA中,随后参与了椰子鞋第三代和第四代的设计工作。
也正是由于出色的能力,转投到了范思哲执掌运动鞋设计,加入范思哲不久,就把范思哲过去的鞋全变成了潮鞋。
现今通过「联名」成功的品牌案例不胜枚举,主要是因为联名往往能起到1+1>2的效果。比如刚刚提到的百雀羚,就曾经跟故宫跨界合作。借用故宫传统文化的IP,成功在年轻人中实现复兴。
联名说到底,一个最大的优势是借势。Salehe Bembury本身是国际知名设计师,在潮流圈享有声誉。通过和他进行联名,第一确实可以借鉴国际设计师的经验,提升整个品牌的设计理念。
第二,潮流圈是一个非常讲究资历的圈子。想要获得这个圈子的认可,除了过硬的设计能力和代表作以外,也需要人去引入。显然Salehe Bembury本身就是一张不错的门票。
第三是可以通过这样的设计师去撬动海外市场。「巢」上线后就在Instagram上引起了不少名人的推荐。
我前面说过技术上我们并不差,但设计确实是我们的短板。想要在设计领域获得更广泛的承认,从13亿人的市场打入70亿人的市场,就需要学习其他人的玩法,多和其他人合作。
包括这次「巢」鞋的基础设计元素就来自鸟巢。在任何行业,和其领域顶尖设计人士的合作,都能帮助产品更快速地完成转变和进化。
2. 讲好一个故事
品牌的本质就是故事,只有有了故事,才会赋予产品品牌附加值。
体育品牌最好的故事就是跟某项体育运动,或是某位体育明星绑定,这在体育品牌的历史上也算是非常常见了。
安踏所绑定的就是篮球,既冠名过CBA,也当过NBA的官方合作伙伴。安踏很早就垂涎NBA市场,前几年签下克莱·汤普森。当时克莱·汤普森还在新秀赛季,就收到了安踏的一纸合同。
事实证明安踏确实赌对了。随着勇士队前几年在NBA大杀四方,汤神脚下的KT系列也名声大噪。
如今KT系列已经来到第六代。这个系列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和体育明星绑定外,每一代都试图融入中国文化。上次的KT5是本草纲目,而这次的KT6则是以山水轮廓为灵感,用东方的「山水文化」作为配色。
(在此也希望汤神早日康复,重现汤神模式。)
3. 联手科技
忘记是谁说的了,现代体育拼的就是科技。
这句话其实非常精准。如今的体育训练已经越来越多的用到数据助力,帮助运动员更好的了解自己和提高身体与技术。
体育装备也一样。安踏通过与互联网及体育头部品牌咕咚合作,借助其1.8亿用户的运动大数据,切入了跑鞋市场。
任何品牌的运动鞋,除了做好设计,讲好故事之外,还必须拥有核心科技作为其功能性的支撑。
这次安踏将自主研发的SMART S.A.M(智能分子吸震技术)科技放进了跑鞋系列中。从官方资料来看,这个技术采用了流体防弹材料,冲击量吸收率达95.4%,能极大预防跑者的运动损伤。
而这样的新国货品牌,还保持了我们传统国货的优良品质——价格不贵。
安踏的新国货公式,说到底就是以科技作为基础,因为这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需要靠设计的颜值打动消费,人毕竟是视觉动物,好看的产品才会引起兴趣。再用故事作为包装,只有讲一个好故事,才可能塑造一个好品牌。最后再搭配亲民的价格。
未来其他领域的新国货崛起,或许都能参照这样的公式。
另一类是互联网渠道的开拓。
比如完美日记和花西子。完美日记走的是ODM、OEM的路子,本身代工厂都是化妆品大牌的供应商,这相当于让完美日记「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同时完美日记放弃了国际美妆巨头,天价请代言人、砸钱做TVC、烧钱铺线下渠道的路子,直接轻量化的走线上,通过线上流量红利迅速引爆品牌效应。
等国际美妆巨头回过神来,市场已经被咬下一大块肉了。
最后一类是科技创新。
典型的如华为和小米,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要么在技术手段上碾压同行,形成优势;要么整合供应链,成为价格屠夫,以高性价比冲入市场,杀出一条血路。
1883 年,晚清著名启蒙思想家郑观应在洋务运动开展之初,讲了这么一段话:「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中国要自强,商战重于兵战。」
当时郑观应这类有识之士意识到,如果不对外国进入中国市场加以控制,或许将会破坏国家维护主权和建立工业经济的能力,于是不断普及「商战」的理念,一批商人也加入其中。
可惜的是,晚清**,这场运动必然以失败收尾。
但他们大概想不到,中国的工业能力,不仅没有就此消亡,相反在一百年后,越发强大。正是借着这些工业基础,我们已经走出依靠「抵制」外国货,来保护「中国货」的死胡同。
转而,大家思考的是,如何打入到外国人的市场中。
那么,是否第三次国货运动,就是新国货的终点呢?
我认为不是。
诚实地讲,比起过去,我们有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的产品物美价廉,我们的审美不断提高,我们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在高端产品上,国货与许多洋货,还是有着显著的差距。
我们在某些领域,譬如说供应链、互联网上,有了些许优势,但还没有完全洗掉国货身上低廉、劣质的刻板印象。
第三次新国货运动还在继续中,第四次、第五次新国货运动也会到来。
借用《英雄本色》里小马哥的台词:「我不是想证明什么,而是要告诉别人,是我的我一定要拿回来。」

参考资料:
《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研究》
《商战中起落的三次国货运动》-吴晓波频道
《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葛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