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是通过现代化移动互联网手段,通过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工具平台进行产品宣传、推广、营销的一系列运营手段。通过策划品牌相关的优质、高度传播性的内容和线上活动,向客户广泛或者精准推送消息,提高参与度,提高知名度,从而利用粉丝经济,达到相应的营销目的。从最早的纸媒、广播的点到面,到电视的点到点,到后来互联网的面到点,再到现在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移动互联网的点到点,新媒体的新,到底新在哪里 ?
新媒体最早出现于1967年CBS公司的EVR商品计划,以区别于过往的纸质媒体,而现阶段的新媒体更多的是指代变革之后的媒体形态,数字化、多媒体、网络制、个人向成为其核心,以前的媒体,是你说我听,现在的媒体,是大家说大家听,也就是所谓的媒体社会化和社交化。不管是旧媒体,还是新媒体,运营的目的永远是为了产品营销和品牌宣传提供服务,只不过在如此众多的信息平台中,如何让你的目标用户关注你、阅读你、接受你、购买你,甚至变成你的“自来水”?
这是一个用户距你只有眼睛到屏幕距离的时代,这是一个用户吃顿饭的时间就能喜欢你或者厌恶你的时代。于是,有人发明了私域流量,这个有点“新瓶装旧”的新概念。所谓的私域流量,直白点讲,就是企业自主拥有的、可以免费多次利用的流量,而与私域流量相对应的就是公域流量,至于为什么会出现私域流量这个概念,则是因为公域流量越来越贵,而且广告的投放是一次性的,很难在短期内产生规模效应,所以企业必须学会自造流量,并且经营自己的流量,把公域流量沉淀在企业自媒体里,构建自己的用户阵营。所以私域流量早已有之,经营用户是私域流量、品牌社群是私域流量、消费者心智圈层是私域流量、建立自有营销阵地是私域流量,只不过基于技术层面更加强调了自媒体的重要!
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特征———众人皆媒体,变却众人心
不管媒介形式如何去改变,传达的依然是内容,而内容最大的作用便是影响,最本质的要求便是吸引。新媒体的传播三大特点,一是圈层性,基于社交媒体的链式传播特性,使得内容影响力的辐射带有强烈的圈层特性,在一群人中已经尽皆知的事情,在另外一群人中可能没人知道,年龄、地域、阶层、兴趣等都会构成圈层;二是随机性,人际传播的“裂变效应”,使得一则消息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充满极大的不确定性,人人都是自媒体,爆料性的消息在极短时间内就能传遍全网,这是诸多现象级“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大众在第一时间要的永远不是真相而是谈资;三是情绪性,情绪是社交媒体传播的核心动力,不同的情绪会带来不同的生理反应,而不同的生理反应又会具象为不同的应激行为,它与情绪的积极和消极无关,只与情绪的强烈程度有关。新媒体运营本质上和市场运营没有区别,如果把媒体看成渠道,那么内容便是产品。
新媒体的内容运营一定是以大数据思维为主导的一系列数据化动作,好的内容是制作出来的,更是可以衡量并且归纳出方法论的,但前提是是否有足够的数据来去支持你的内容。所有的营销和运营针对的都是人心和人性,而由于通信技术和工具终端的影响和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新媒体的内容运营,更是直面人性最深层的欲望,那么内容制作的底层逻辑就是讲一个故事,讲一个好的故事,讲一个能让人身临其境、深度参与的故事!假如爱情是社会的主旋律,而悲剧则是最能够引起共鸣的,除了爱情和悲剧,一个故事里面还需要包含希望、激情、美好、冲突、信任、好奇、两性甚至意外等等这些最能够吸引人眼球的因素,利用心理学,让内容在选题方向之初就更具传播力,用户永远会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这些兴趣永远都来自最本质的欲望和需求,内容的运营在心理,而用户的运营在心理,更在行为。成功不可以复制但可以借鉴,借鉴的不是路径而是逻辑和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谈了这么多大都离不开内容,那么接下来就聊聊变现规律,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再到最后的从面构网,互联网的时代每个人、每件事、每个产品都是端口。而变现规律大多分为这三种,一是产品,获取用户、把控流量。通过入口及产品获取用户,最后靠流量变现来获取盈利;二是内容,生产内容,增加用户黏性。通过组织线上线下活动,授课,讲座,培训,沙龙,行业大会,论坛,峰会等各种形式变现,同时给用户带来更有价值的信息及资源;三是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CRM、朋友圈、软件API等工具服务获取用户信息,沉淀用户池,从而带来销售转化。最后切记IP的打造逻辑是从价值观→故事→角色,但是 IP推广的核心逻辑是角色→故事→价值观,这是人们接受事物的正常逻辑,一定是先接受人设,再去探寻人设背后的故事。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人心确实善变,意识也确实很容易受到影响。对于新媒体运营而言这些理论和案例只是辅助,最核心的要求永远只有一点,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