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的放矢。

改变自己的行为,也一样。你要改变什么行为?改变这些行为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是必须搞清楚的重要问题。

改变行为的目标

这个目标因人而异。

有的人想要变的更自律,现在比较流行这个。

有的人想要变的更苗条,这个一直比较流行。除了历史上杨贵妃名满天下的年代。

有的人想要称王称霸。

有的人想浪迹天涯。

有的人想三妻四妾。

行为目标(改变自己的行为,必须要有明确的,可实现的目标)

你的目标是什么?

我想要变成****的人。***可以是更苗条,更自律,称王称霸,浪迹天涯,三妻四妾。。。

把这个问题想清楚。

目标要具体,容易判断是否达成

比如,我要成更好的人。

这个目标就不具体。

而像,我想要三妻四妾。

这个目标就很具体。

目标要可以实现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受到人生理能力的限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不要选择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标。

比如,我要成为像秦始皇那样的人。现在的社会条件,已经不允许了。最后一个尝试的人,是袁世凯。他失败了。

而像我想成为像乔布斯那样的人。虽然看起来狂妄,还是有实现的可能的。

要牢记目标,最好写下来

要牢记目标,最好写下来。把它贴在墙上。

人是容易遗忘的动物。目标如果不写下来,贴在墙上,慢慢就会变模糊,最终会被遗忘。

所以,越王勾践要卧薪尝胆,就是怕把自己的目标遗忘了。

一天天向目标靠近

检验自己是否改变的标准就是,看自己是否一天天向目标靠近。

没有外力监督的情况下,这个检查工作就落到了自己的身上。这正是自我改变的难点。大概是最难的地方。

古代儒家提倡慎独,三省吾身,都是明确意识到自我检查的困难。所以特意强调自我修养里面的自我检查。

要谦虚

这时候,谦虚的态度就变得尤为重要。

如果一个人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离完美很远,有很多的问题,那么他改变自己的愿望会更强烈,也更能三省吾身。

而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天下无敌,接近完美,那么他改变自己的意愿很低,很难三省吾身。

刘邦,在汉中,韩信问他,勇敢,力大无穷,骁勇善战,你赶得上项羽吗?刘邦沉默良久,说不如项羽。

刘邦打败项羽后,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刘邦,雄才大略,善于用人。虽然喜欢骂人,但是他是谦虚的。虽然他没有一点儒家风范,但他是反省了自己的不足的,这一点上他比很多表面的儒家弟子强得多。

项羽,四面楚歌的时候,写了首著名的诗。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第一句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多么英雄气概。他写的最后一首诗,也完全没有反省自己犯的错误。

项羽,能够破釜沉舟,一举灭秦。成为西楚霸王。当然是杰出的人物。但他又不反省自己的巨大缺点。当然,这也是当头领的难处。

作为头领的难处就在于,他有权威,能够监督他的力量太弱。所以,他很难改变自己的缺点。

而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当然比项羽要差得太远。那就更应该谦虚一些,善于反省自己的错误。尤其是在努力改变自己行为的时候。

在改变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反省

重点是改变自己的行为。反省只是达成改变自己行为的手段。

要把目标牢记于心。要不时反问自己。

你的行为改变了吗?你制定的目标达到了吗?